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
——以“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为例
2020-02-25贺贝若
贺贝若
(武汉纺织大学 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拓宽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途径,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辐射作用,深化对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郭强等[3]认为,要引导高校把实施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走创新发展、国际化道路的必要选择。林金辉[4]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有两条基本规律,即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是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中外合作办学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和学生的期待。高校要更加注重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结合校情、专业和学生特点,深度融合中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为例,介绍我校(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 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校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是我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在我校通识课程和设计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引进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平台短缺[5],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6]等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还有专业特殊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办学历史短,缺乏办学经验,缺乏与国外合作高校类似的伙伴企业等社会资源。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相对英语基础比较弱,学生需在语言和理论学习上投入较多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等。
为更好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积极倡导和支持教师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技术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与探索
学院在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将国外合作高校的优质资源加以本土化改进和创新性重塑,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以项目化、个性化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以“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索。“设计协作与表达”是一门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其理论部分是基于对前期学习的设计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综合,实践部分则是调研真实的社会环境,完成完整的设计作品,体现出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高阶性等特性。
1.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及学习观念是一切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的教学,主要遵循的是建构主义、主体性、做中学、学习金字塔理论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还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有效融合中英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现中英教师资源优势互补,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得到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激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勇于创新,拓展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设计素养。
2. 改革教学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价值是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课程的国际化并不是国外课程的单方面输入,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和诉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国际化[7]。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前沿、行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伯明翰城市大学引进的专业课程,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建构、教学内容的迁移与开发、教学大纲的细化、课程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改进和重塑。
学院的中外教师以课程为纽带组建教学团队。“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教学团队由2名中方教师和2名英方教师组成,共同参与主讲和实践指导,发挥各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在体现课程内容整体性和衔接性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对引进课程中的设计理论、案例和实践环节进行联合研究,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人文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带有较浓郁的文化特征,受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比较大。我们结合学校、学院和区域社会经济实际,有的放矢地设计实践环节,重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使学生通过“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的学习,对主流设计理论、视觉交流技巧、新媒体、软件和相应技术有比较深的了解,能够提出具有创意的理念,独立或作为团队一员设计出有专业性和想象力的完整作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沟通技巧、生产和协作技能等。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体现在:(1)文字语言方面,注重将设计作品的语言文字搭配从纯英文改为以中英文结合;(2)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根据移动数字媒介的信息阅读和信息传达,适当补充新媒体语境的视觉语言;(3)增加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新时代主旋律等课程思政内容;(4)实践环节中的实地调研,英方课程中是安排在英国的伯明翰地区,教研团队则将地点相应地调整为武汉等地区;(5)在课程结构上,英方课程是纯实践教学,我们则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为2∶8,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前期课程学习的设计知识进行梳理和综合,实践部分主要是通过调研,综合利用所学设计理论和技能,完成能够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作品。这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改造后的案例、实践环节、授课计划等,既体现了外方合作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标准,又符合学院办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3. 探索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探讨交流与互相学习,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实践全程指导,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创意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采取课堂讲授、PBL教学法、小班讨论、一对一研讨、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实践部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实践法、设计工作坊、反思实践等。这里具体介绍项目实践法。
项目实践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实践教学和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学团队和学生群体。共同体的意义在于目标的一致性,教师和学生同向而行,师生、生生之间是合作关系,特别是学生之间,不是强调竞争和优选,而是共同发展。项目实践法的核心要素主要有项目内容与课程目标密切关联,项目课题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现实观察,项目实施需要将学生引导至设计专业的核心领域,学生调查与设计包含了新旧知识的建构和探究,学生对完成设计和学习管理负责。项目实践法能够促进“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教学宽度的扩大和实践深度的延伸。
本次课程的项目实践主题是“探寻武汉光谷区域社会发展背后的故事”,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展现武汉光谷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和调查目标主体,完成设计作品,并在武汉光谷中心区域举办一场“探见光谷”主题展览。具体的项目实践教学法由布置任务、收集资料、深度调研、讨论、设计、展览、评价等环节组成。
(1) 分组和布置任务。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然后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4人或5人为一组,保证组员能够相互协作,发挥所长;精准布置任务,确保每组的任务切合课程的主旨,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度。
(2) 查找资料和分析。让学生按照任务要求, 通过文献查阅、文字图片收集、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如武汉光谷改革开放以来的视频、动画、文字等有助于支撑学生完成本次项目的资料。学生通过收集、选取和分析资料,能够应用和加深相关专业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和学习思考。
(3) 深度调研。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社区,以观察追踪、询问访谈为主要手段开展深入调研,学生以自身的视角去看待目标主体,提供给学生一个无引导、无预设立场、无预设结果的机会,在指定区域内去寻找一个追踪的目标并且创造出一种有迹可循的视觉系统。每个小组先选择15个具体的能引起兴趣的设计目标,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地点或者是一个物品,以及从单独的个体延伸到整个环境(包括人的行为、互动、移动轨迹以及方向、动态、氛围、场地、物件、味道、颜色等),获取人和环境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
(4) 讨论交流。就掌握的资料和调研信息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视频、声音、图片、草图、笔记等收集、记录、整理组内成员所有的发现,抽离(指分离数据)并逐渐集中调研的对象,从15个到5个,再到3个,直到1个目标,学生对整合出来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选择并抽离,进一步挖掘调研成果及其蕴含的新机会。在小组内部讨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小组的优点,定期安排设计思路展示环节,各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汇报交流,鼓励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设计形式、技术、风格等,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教师给予点评和支持。
(5) 完成作品。指导教师分别与各小组沟通设计方案,了解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手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视觉编撰(重建区域中抽离出来的部分信息,并创造出可视化的地域重组),学生选择合适的媒体、技术和方法,聚焦创意思考和视觉化过程,对环境重塑或行为改变等关键要素进行可视化设计,最后完成设计作品。作品较多应用英方课程的视野、思路、方法等,具有一定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
(6) 展览。在学生的所有作品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17组设计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在武汉K11艺术村展出,展览为期一个半月,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整理、分析展览反馈的信息,最后学生完成结项报告。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是简单地说教评价,也不是刻意地引导,更多的是作为项目管理员或者合作者,负责把握项目运行方向、质量和进度。除现场交流指导外,教师还综合运用微课、远程视频、线上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生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应用于设计类专业的项目实践法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显示出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诸多特性。项目来自现实社会且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学生能产生高度的学习动机;真实世界具有纷繁的情境性,能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构思设计方案,是一种主动建构行为;与项目组成员以及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合作、取长补短;在设计思路和方案实施中不断改进、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已经建构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这样的主动建构、沟通协作、反思拓展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核心能力。
4. 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激励、导向、发展和调控等多种功能。在“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借鉴伯明翰城市大学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和能力发展评价的转变。注重考察课程目标、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更指向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创造性、人际沟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范围,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实践环节的全过程合理分解为若干考核点,比如项目方案、市场调研报告、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作品及展览等。注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主要依靠作品或设计方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重视学生的项目参与度、贡献度以及作品和报告,并及时记录、跟踪,细化到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表现进行精准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项目汇报,各小组通过介绍调研成果、设计思路、作品互评等环节展示学习成果。任课教师还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比如给每名学生至少写300词的英文评语,包括学习态度、课程内容和取得的进步。教师一般需要花费2周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比较精准的个性化评价。教学评价是比较好的抓手,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具体的评价方式,师生有效配合,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 教学改革成效
学生发展是检验一切教学改革成效的标准。“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理念、专业技能、学习方式、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1) 增强实践观念。实地调研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指定区域进行深耕与发现,任务的开放性以及选择的自主度非常大。学生通过辛勤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理念上更加重视实践。
(2) 拓展专业技能。本次课程体现出专业技能融于实践,课程的理论依据充足,发展阶段清晰,每组学生的项目内容以及项目发展过程是无法提前预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并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与应用。在课程反馈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表示专业技能得到拓展,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3) 转变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课下会花很多时间收集资料和思考,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生都表示喜欢并享受参与本次项目的过程。
(4) 培养合作精神。设计类专业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的创造,个性较鲜明,对于合作学习、协同探索认知不足的情况。在本次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组成的小组学习共同体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小组讨论、探讨总结、共同设计,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5) 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学生是社会的人,从社会中发现素材,吸取营养,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通过深度的市场调研、展览场地谈判、合同支付、嘉宾邀请等,学生既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也能够提早体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8],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为就业创业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 结语
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教学的难点。本文以“设计协作与表达”课程为例,介绍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具有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示范意义,能够有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