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SWOT 分析
2020-02-25何磊
何 磊
(合肥师范学院校办公室 安徽·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 ”[1]总体来看,近些年,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 但在具体实践中,照本宣科、填鸭灌输等传统教学手段在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延用,加之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中凸显了课程吸引力不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不够、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需要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加以解决。思政类选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专业课的扩充,既是思政课程的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范畴。 同时,它又与其他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组织、内容呈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有较大不同。
作为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翻转课堂”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铺天盖地,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思政类选修课中,具有实践的必要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既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积极探索,也是构建“大思政”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格局的有益实践。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在推广运用前,都必须对改革的主体、客体、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客观分析评价,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教学对象、模式、方法、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研判,最大限度扬长避短,着力提高教学实效,从而避免“在高校思政课中盲目引进‘翻转课堂’导致没有吃透而水土不服、效果不佳,要么新鲜感一过便不了了之”的现象发生。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颠覆,将原有的教学顺序颠倒过来。 相比其他课程,思政类选修课更加需要通过“翻转”的方式,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 具体说,就是通过构建全新的思政教学环境,将知识传授阶段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规律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及学习地点等,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控制学习进度和深度”; 而知识内化阶段则在课堂中进行,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助,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调查、交流、探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长期以来,思政类选修课的大班制、合班制、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课程的教学实效和育人功能。 而“翻转课堂”的引入,则摆脱了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既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又拓宽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和课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化学习的需求,也为碎片化、范在式学习提供了现实条件。 加之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自主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已经逐渐成为行为习惯,能够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以及师生互动的频率。
(三)契合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学习者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浓,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信道干扰就越小。 在思政类选修课的教学组织中,由于教学对象是建立在以兴趣聚合基础上的学生群体,相比其他必修课有天然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也为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的传输者,而是有针对性地遴选出思想疑点或核心论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再由疑点或论题倒逼学生回到书本和网络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知识学习,并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知识内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师生对思政课的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情境体验差、情感投入不足等弊端,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存在厌学、抵触、排斥以及为了学分应付考试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出勤率低、被动性上课、低头沉默族等。 同样,教师层面:日复一日地“老生常谈”,不仅没有新鲜感,而且极易引起倦怠感和思维定势,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教学形式的简单转变就得到根本改观。 如果说思政课需要追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那么“翻转课堂”中的学生作为“群体”人发展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仅翻转了“以理服人”的阶段。 因此,为了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取得教学实效,教师必须首先摒弃“为了翻转而翻转”的错误观念,在改变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真正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的情感认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努力使一堂思政类选修课成为学生眼中的“网红”课。
(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培训力度持续加大,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相较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 尤其是 “智慧课堂”、“互联网+教学”、“AI+教育”的接踵而至,部分教师面临着不适应性, 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对于如何使用移动通讯技术、辅助教学应用软件等还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因此产生了较强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由于思政类选修课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积极有效使用技术手段去引导和掌控教学进展尤为重要。 但许多时候,教师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熟悉度并不优于学生,同时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他们缺少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监控、评价和检验缺乏有效手段等。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掌控
思政课实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教学方式在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为中心后,教师交出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但学生是否能够切实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值得商榷。 学生对于传统思政课的偏见和非议同样会在思政类选修课中显现,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更需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参与主动性。 然而对于00 后一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形下,他们对于学习不会给予我们所设想的应有的重视,不能及时回归课堂教学和融入师生互动中,导致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有差距,这点既是其他“翻转课堂”的共性问题所在,也是思政类选修课必须面临的关键症结。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导向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高站位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高校思政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先后密集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上位文件,为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政策机遇。 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已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列入十大战略任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更是强调“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些利好政策都为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二)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网络教学资源的传播、共享、开放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 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资源的在线呈现、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教学质量的实时监管等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自媒体、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和视频制作软件,既为教师收集、录制、编辑教学视频资源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式学习。
(三)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带宽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逐步普及的移动互联技术,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特别是近年来催生的慕课、微课、在线课堂、开放大学等网上教育资源,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现实和高效,如“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微课网、学习强国”等都提供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平台基础。 此外,各高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支持网络教学、线上教学等网络环境, 也都已构建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一些高校还成立了优质课程共享联盟,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建共享,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一)教师观念更新的能动性不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倾向于“传递—接受”这一剧本式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轻车熟路”,对于学生来说 “轻松自由”, 但是教学效果却 “差强人意”。 在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还要有娴熟的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掌控技巧和启发引导能力。 同时,对于“翻转课堂”来说,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自觉转变,教师必须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魄力和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从而积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学生的诱惑
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沉迷网络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不在少数。 在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中,对于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但不稳定的青年学生来说,如果脱离了教师的课上垂范和实时监督,在课下借助网络无甄别地获取学习资源时,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使思政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使教学活动难以掌控。 因此,如何监督学生的课下学习行为并对思政教学活动全程加以引导,将是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带来的冲击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带来了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交互性,但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不实言论。 在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中,对教师来说,如何筛选和鉴别网络资源尤为重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学生对网上不良信息的先入为主和盲目认同。 另外,不少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中,习惯与“慕课”资源相结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近年来我国“慕课”课程资源库建设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不过相较而言,在互联网上提供大部分“慕课”课程资源的还是西方国家, 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占大多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思政课育人的目的,也对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挑战。
结 语
与其说“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 在高校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紧扣“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要求,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带来优势和机遇,有针对性地化解劣势和威胁,不断提升思政类选修课教学质量和实效,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