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综述
2020-02-25范丽群刘梦梦
范丽群 刘梦梦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人文素养”是与“科学素养”相对的一个概念,“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1]。 具体体现在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人文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梳理学者们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研究,既可以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也有助于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其研究现状,对未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的发展过程
“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4 世纪意大利人文学者彼特拉克提出的有关理念。我国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为人文素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8 年,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养。”1999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1 世纪以来,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比重,在美国,即使是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其文史研究的师资力量也非常雄厚,因此国外学者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更加说明人文环境、人文课程的重要性。 而我国的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近二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高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研究
学者们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现状调查, 如常青围绕人生价值取向、社会公德意识、人文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现状调查,他得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水准偏低、人文基础知识匮乏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2]。 丁素娇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并通过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亟待提升。 调查也显示,人文知识方面文科生明显好于理科生,这与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关[3]。 陈中等人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概括为理想、知识、能力、修养层面的缺失[4]。
其次是原因分析,如昂晴认为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体制的不完善、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人文课程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5]。 韩奇生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庭对子女过于功利的期望[6]。 陈明霞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学校原因。 她指出教育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大学人文教育的失效、人文阅读指导的缺位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7]。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途径研究
除了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之外,一些学者多维度探究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综合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如王石径、周宏菊等人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8];杨剑提出通过构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创新发展提供良性的文化支点[9];李占乔、冯宝强等人分析了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指出感恩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好途径、好办法[10]。
第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如郑晓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的作用,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不仅能够切实丰富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有效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与经验,促进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生智慧和社会实践上的综合发展[11];有的学者则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 如张勋宗从立人、立行、立善、立和、立礼、立志六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国学精粹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12];张艳分析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提出通过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非遗走进课堂、建立校园社团进行培育、让学生走入社会感受非遗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3];滕士涛、白丽英、廖飞宇等人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提出将茶文化与大学教育密切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14];曾勤从“仁”思想、“乐教”思想、“中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15]。
第三,加强经典作品阅读,培养文化自觉。 如戴惠探讨了诗词鉴赏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16];高春燕等人详细论述了古典诗歌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潜在功能[17];赵先锋阐释了经典文学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18]。
第四,了解世界文明,开阔国际视野。 如梁结玲认为优秀的、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他指出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的欣赏,一方面可以借助影像传媒直接了解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阅读书籍文化时在艺术直观方面的诸多不足, 以进入更高层次的、更丰富的艺术审美领域[19];李晶晶详细探讨了音乐欣赏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20]。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两大主题展开:
一是探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大学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如宋群提出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以文学作品为重点,用以情激情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够不断增强审美敏感性, 提高创造性的审美认知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延伸发展下去,让高品位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真真实实地落到实处[21];詹漪君等人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大学语文的施教者需要从教材重组、课堂讨论、活动载体、网络媒体等方面,使原有的“平面”单向输出的课堂转变为“立体”的多元互动的课堂,以使大学语文真正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22];白波则就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23]。其次关注较多的是英美文学,如王红丽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指导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课程中的三个核心人文价值要素即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的培植和人文形态的塑造,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试图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成功转换,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24];马筱红从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英美文学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25]。 另外还有学者针对其他人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培育对策。 如陈海等人认为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载体,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6];张维满等人探讨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他们提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强化情感体验,最后要确立新的考核机制[27]。
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对策。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桂署钦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策略:科学优化大学课程设置;努力提升大学文化品位;高度重视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教育考评机制[28]。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对策: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课程学习;融入人文理念,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重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29];以及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路径:人文学科的濡养;人文遗产的熏陶;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意义;加强师德建设等[30]。 国外很多学者关注医科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如Cohen 等人提出了医学教育中人文价值观培养的十二点建议[31];Jo 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临终关怀教育对提升护士生的人文素养是有效的[32];Pelaez 等人探讨了医学生接受双语训练是否对医学生的口译能力及人文特质有所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实施医学生翻译训练计划能有效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33]。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的学者们大多致力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得较多,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因素,也能对每个因素展开具体而全面的分析。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少国内外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比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不足导致相关对策往往比较空泛, 缺乏实践意义;针对不同课程和专业的培育建议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独特性;各种途径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考察其作用等等。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可以有两个方向:
第一,对国内外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培育对策进行对比研究,吸收借鉴国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上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方向。
第二,针对某个学校或某个学科,展开有关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证研究,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教育者进行访谈,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从微观上把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并在具体实践中对相关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结 语
学者们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分析、提升途径和培育对策三个方面。 其中现状分析包括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升途径主要有四点,即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经典作品阅读和了解世界文明;培育对策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探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相关的培育对策。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仍处于经验探索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比研究等问题,因此,加强实证研究和尝试对比研究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