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维度探索
2020-02-25梁庆婷
梁庆婷,于 欢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刻,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目标群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 ‘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备着课程优势、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应然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抓手。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开展维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议题的认知维度
网络化生存方式使大学生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与信息传播能力,但在信息解读能力方面尚存在不成熟之处。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首先要利用好思政课堂,从理论上、理性上使大学生系统把握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根基。博大精深的史书典籍、生动丰富的历史传说、令人敬仰的爱国英雄等,共同构成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教材。自夏朝开始,我国由部落向国家转变,爱国主义精神自此萌芽,此时爱国主义表现为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忠君爱国”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爱国主义精神超越“忠君”而强调将天下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秦汉时期,特别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色彩下的爱国主义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相联系;宋明时期,推崇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爱国主义要通过实际行动报效国家。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爱国情、报国志同样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
(二)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论述及理论成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奠基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联系起来,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指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才能真正举起爱国主义旗帜。十九世纪末,列宁依据当时社会条件,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指出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狭隘实质,鼓吹将爱国主义付诸实践,他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赋予马克思主义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的崭新内涵。放眼国内,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对爱国主义理论作了大量探索。陈独秀认为,唤醒爱国主义意识必须革新人民观念,呼吁“德先生”和“赛先生”;毛泽东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联系到一起,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到一起;邓小平将爱国主义同国家发展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江泽民、胡锦涛则站在时代角度,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现代化建设出发创新爱国主义表达。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赋予爱国主义全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思政课爱国主义认知教育的重点。首先,爱国与爱党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与遵循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在党。其次,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爱国主义与国家制度紧密联系,我国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国家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制度紧紧相连。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本质和时代内涵就是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正如习近平所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3]
(四)爱国主义的辩证分析
思政课既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要防止民族情绪极端化,预防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盛行的“人权高于主权论”“爱国主义过时论”“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认知冲击。首先,要理性对待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抵制全球化消除国家界限、消解爱国主义的思潮。全球化确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但并不妨碍爱国主义与其紧密相连。事实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仍是有序组织下的单个民族国家,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不是抹杀差别,而是融合发展,因而爱国主义不仅要考虑本国也要着眼世界,爱国主义依然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次,要理性对待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摒弃把对祖国的热爱极端化为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不能以对立的态度排斥他国文化,引起民族冲突。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非理性的。当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并不排斥,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民族内嵌于国家之中,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要理性地表达。最后,要理性对待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民粹主义缺乏普遍的核心价值观,极度强调群众的理想和价值,把部分群众的意见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主张激进改革,只顾宣泄情绪而不管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而爱国主义则是培养宽阔的胸怀和视野,理性看待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发展,着眼现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志向,因而要时刻警惕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民粹主义,将真正的爱国情感投入到理性实践之中。
二、爱国主义情感的涵养维度
思政课在理顺爱国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应利用好这一平台涵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
(一)选择适当节点
与课程章节相结合。习近平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3]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爱国主义情感的涵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之既符合教材体系的要求,又契合教学体系的规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第三章即为爱国主义教育章节,教师沿着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思路展开讲解,充分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步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理论体系,借助专题教学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坚持国内视野与国际相比较、现实问题与历史沿革相联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利用好思政课课程章节这一有利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基本的内容遵循。
与节日仪式相契合。传统节日、庆典仪式、重大纪念日等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独特的凝聚功能和鲜明的教化价值。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3]例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它既是国家仪式,又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以立法的形式、民族的名义、国家的高度教育和警醒国人热爱祖国、珍惜和平。思政课可利用这一重要节日开展课堂直播,营造在场效应,让大学生成为仪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打破空间界限扩大仪式话语场域,利用象征符号意义塑造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与认同。再如,利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课程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蕴含丰富爱国主义内涵的纪念日,思政课利用传统节日,开发富有时代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突显传统节日中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因子,增加学生兴趣、传承民族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二)运用恰当案例
通过“案例阐释——理论推导”的模式将真实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双向沟通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了解学生关切的新闻事件与热点问题,以真实性、适切性、教育性、价值性为原则选取素材,并将其提炼成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解析其蕴含的精神实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获得爱国启发。例如,科学家黄大年,放弃英国丰厚待遇,怀着爱国热情投入祖国建设之中,八年时间,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最终将生命奉献给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调配物资、社会组织捐助、人民自觉隔离,同时有海外华人华侨购置防护用品寄到医院,“最美逆行者”在一线奋力抢救病患等等。如此事例在师生共同参与分析中获得内在价值的自主“生成感”,围绕理论阐述案例,运用案例佐证理论,通过案例彰显价值取向,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真切行动,鼓励其真正成为新时代爱国者。
(三)体现话语力量
话语表达的情感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1]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出发,以情感教育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将“理”与“情”有机结合,掌握“共情”教育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从而增强教学感染力,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使大学生融入情感认同的对象性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基于教师自身生活经历的情感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留在课堂”“聚在身边”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为本,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将思政课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将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教师情感传递的方式完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叙事的故事化。故事化叙事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范式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体现文化自信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亲和力的必然要求。故事化叙事融入思政课堂,要坚持内容至上,结合理论与时代观点讲述生动故事。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崭新视角上精心挖掘并提炼传统文化故事、革命发展故事、改革建设故事、国家复兴故事背后的爱国主义文化色彩,突破理论局限、注重环境营造,改善大学生在故事体验中的倾听氛围,用鲜活故事感染学生、感化学生,实现学生从低头、抬头到点头的转变。
话语范式的平等化。思政课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要鼓励学生更多参与课堂互动,实现平等表达,针对学生获得感困境,开展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例如,PHD课堂,又称对分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讲授、吸收、讨论三个部分,教师不再站在话语制高点,使师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脉络、明晰课堂任务,将细节思考交留学生在自主查阅材料后给出独特见解,使其成为主动意义上的学习者,通过对分课堂,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表达自身观点、内化学习成果,建立起彼此理解与尊重、信任与依赖的师生关系。以对分课堂为代表的平等化范式,整合讲授与研讨的优势,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获得感。
(四)注重氛围营造
运用媒体爱国素材。融媒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营造爱国情感氛围,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开展。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线下思政课媒体素材。教师要有驾驭视听材料在新媒体场域下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材料运用要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做到疏密得当、布局合理,实现相关素材的统筹安排、集成输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正能量动画、主旋律纪录片、红色歌曲等多样化素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动感的主体化教学,形成有利于表达爱国主义内容的融媒体素材搭配格局,达到学生参与度广、投入性高、获得感强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线上思政课教育活动。网络传播对爱国主义氛围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可利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等APP,通过发布蕴含爱国情愫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关注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参与其推出的“青年理论大学习”活动,这项活动定期发布爱国主义教育推文,内容涵盖革命历史、先进事迹、红色故事等,并穿插理论答题,同时紧跟国家时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了多期学习活动,内容涉及国家政策、先进事迹、防控号召等,影响范围广泛,助推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思政课运用好媒体教学途径,有利于拓宽爱国主义情怀培育视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实效性。
设置爱国主题讨论。主题讨论是思政课立体多元教学方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开展主题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利用即时性讨论和集中性讨论两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主题讨论,其中即时性讨论,是教师讲授爱国相关议题时穿插的、学生即兴参与的讨论,邀请学生对相关爱国主义话题进行自主分析、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讲解,进而实现教师“领唱”与学生“合唱”相结合;而集中性讨论则是教师事先布置爱国主义讨论专题,交由学生自行准备后,围绕议题展开的集中探讨,通过不同个体的多角度论述,接受多元价值观点,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议题理解。通过主题讨论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主观认识,帮助学生融合自我认知与爱国内容。
借助校园爱国氛围。大学校园作为缩小的社会生活环境,要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念,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爱国氛围,将“思政课”融入校园文化,从而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首先,以设施建设烘托爱国主义氛围。可结合学校特点与地方特色,通过雕像、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校园广场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校主要场所悬挂五星红旗,二级学院展示本专业新时代发展成果,使校园不仅能够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实现爱国情怀的引导和培育。其次,以校园宣传渲染爱国主义氛围。可利用普通宣传栏在校园主要场所宣传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关注度,实现爱国主义思想认同;还可利用电子宣传栏播放时政新闻、教育动画、爱国影视,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国情教育。再次,以校史校情衬托爱国主义氛围。高校的发展历史记录着不同时期肩负的使命以及前辈在奋斗中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直至今日仍有学习意义,利用校庆日、入学教育开展校史校情宣传以厚植莘莘学子的爱国情怀。
三、爱国主义意志的砥砺维度
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由该情感所引发的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爱国之情只有转化为强国之志,才能坚定大学生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思政课通过多种方式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而情感只有转化为意志,才能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思政课可以利用对近代史与中国梦的把握,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意志砥砺。
(一)知悉近代史中厚植爱国底蕴
“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奋斗历史是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砥砺爱国主义意志最好的营养剂。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中国各阶级都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才真正成为的国家主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近代史中的爱国底蕴融入教学之中,为大学生提供榜样,使他们对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产生理解与认同,进而实现在知悉近代史中厚植爱国底蕴、砥砺爱国意志。
(二)实现中国梦中弘扬爱国精神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3]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提炼与概括,利用思政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从而达到砥砺爱国意志的效果。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支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把中国梦贯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全过程,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将个人的成才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做奋斗者、立宏图志、求真学问、得实本领,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之中,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四、爱国主义行为的实践维度
实践育人与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息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将其列入其中。思政课应重视爱国主义行为的实践维度,将参观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探索如何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际体验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爱国主义情怀潜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第二课堂”,充分实现爱国精神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和主要阵地。“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其多样化、细节化的特点,以新的视角在具体历史场景中补充教材中无法体现的细节,以探索式教学形式穿插于学生兴趣之中,使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植根于获得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一是可利用高校所在地拥有的红色基地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使高校大学生通过自身体验,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传统,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思想。二是可组织高校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主题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认知其承载着的光荣历史、英雄精神、革命文化,进而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深刻的理解。
(二)爱国主义主题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指引人的过程,思政课应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在服务中领悟爱国主义真谛。首先,从基础服务中感受国家变迁。参与扶贫捐赠、保护环境、社区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从细节中把握社会发展,将爱国之情融入具体行动之中,从而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次,从赛事盛典中增强民族自信。鼓励高校大学生参与赛事盛典的志愿服务工作,在感受国力振兴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统计过往赛事志愿者报名情况,可以发现,北京奥运会青年学生占70%、上海世博会占61.68%、广州亚运会占68%,而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中,目前高校学生报名占80%,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感受国家地位提升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有利于实现爱国情感的实质性增长。最后,从国家项目中实现爱国抱负。国家每年都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服务计划,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山东计划”“苏北计划”等,可利用思政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参与服务计划,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
(三)爱国主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操作灵活、覆盖面广等优势,成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思政课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创建文化活动与爱国教育互为补充的长效机制。思政课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补充,构筑教育活动新平台,发挥审美、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将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其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爱国主义元素。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从认知、情感、意志、实践四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四个维度的同频共振,引导大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厚植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