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元时期郝氏家族教育文化研究

2020-02-25胡伟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家族教育

胡伟栋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郝氏家族与山西陵川教育文化

探究陵川郝氏家族的发展,需首先追溯其家世渊源及迁徙山西泽潞地区概况。根据郝氏家族代表性人物郝经的《陵川集》中相关资料,可梳理出郝氏家族的家世及迁徙渊源。“郝氏系出有殷帝乙,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姓。”[1]卷首30郝氏始祖仪自太原迁至潞州,郝经八世祖祚又在北宋咸平年间自潞州迁至泽州陵川,郝氏自此定居陵川,在此繁衍居住。

(一)山西陵川地域教育文化氛围

郝氏家族迁徙山西陵川后的教育文化发展,可追溯到北宋中期程颢在晋城任县令时期。程颢把理学思想传播到此地,郝氏家族由此开始受益。据《宋史·程颢传》可知,程氏曾在晋城任县令,特别重视教育事业,以至“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俊秀者,聚而教之”[2]。郝经在《宋两先生祠堂记》中亦记载程颢任县令时陵川教育的兴盛:“明道先生令泽之晋城,……亲乡闾,厚风化,立学校,语父老以先王之道,择秀俊而亲教导之,正其句读,明其义理,指授大学之序,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笃于治己,而不忘仕禄,视之以三代治具,观之以礼乐。未几,被儒服者数百人。”[1]385甚至这种教育盛况传至远近州县,慕名而来者很多:“达乎邻邑之高平、陵川,渐乎晋、绛,被乎太原,担簦负笈而至者日夕不绝,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1]385郝经六世祖郝从义即受教于程氏,“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经,奉承绪馀,弗敢失坠”[1]385。

金朝统治北方后,山西的经济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继续呈现出兴盛之势。如谭其骧认为:“……宋以后的山西,也有很值得讲的地方,特别是金元时期。这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形成中心,而是因为在经济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比它邻近的地区发达。”[3]郝氏家族所在的泽潞地区,在金朝时亦是文化氛围浓厚,郝经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中描述道:“金有天下百余年,泽、潞号为多士。盖其形势表里山河,而土风敦质,气禀浑厚。……故其为学广壮高厚,质而不华,敦本业,务实学,重内轻外。”[1]498元好问之父元格甚至为子求学而欲选择陵川任县令,访问故旧后皆认为:“濩泽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在宋有国时,俊造辈出,见于黄鲁直《季父廉行县》之诗。风俗既成,益久益盛,迄今,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虽闾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为子求师,莫此州为宜。”[4]元格因而最终就选陵川令。这种质朴浑厚的地域气质及浓郁的人文氛围使郝氏家族最终成为金元时期北方重要的教育世家。

(二)郝氏家族在陵川的教育文化概况及影响

郝氏家族“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1]373,到郝经曾祖辈,“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有声张彻,郝氏益大”[1]498。郝经曾叔祖东轩君郝震,是郝氏家族教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郝氏之学,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东轩君始[1]498。”郝震曾入京师太学,后回乡里,“从而学者甚众”[1]498,其教育内容“以经旨授学者,折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1]498”。郝经祖父辈继续奉儒重教,其祖父郝天挺曾在战乱中行仁义之举,上书范元直拯救落难的百姓。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朝为避蒙古锋芒,放弃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南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放弃黄河以北旧地,百姓随之渡河南迁,但因渡河人口众多,多被困于渡口。面对这种情况,郝天挺认为“坐视天民之毙,仁者不为[1]500,”于是“贻书讥察使范元直,使闻诸朝”[1]500,最终“河朔之民全活者众”[1]500。这种仁义之举,足以彪炳史册,光照门楣。郝天挺曾“举进士,两赴廷试”[1]500,因“崇庆之变,束载而去”[1]500,回乡后“远近俊茂多从之学”[1]500,培养出元好问这样的一代大家。他在教育上主张“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1]500,即注重经学、品行的修养,而并非一味为科举而读书。他还强调“选官不为利养”,这是要求做官不要只为了获取俸禄,而要做国家有用之人。

郝氏家族的教育还主张“为学”“治生”二者兼进。郝经伯祖父郝源认为“为学”“治生”各有其意义,“为学”可以光大门楣,即可以“进而得则各大而家”[1]499,但如果这条路行不通,“治生”则可以“退而失则必有所归,不至于落魄无赖,亦足以为善士”[1]499。这实际上是很务实的教育观念,不仅涉及家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关系家族成员乃至整个家族的出入进退问题,体现出的正是荣辱不惊的处世哲学。郝氏家族虽崇尚业儒,但也不完全执拗于此。

郝氏家族“为学”“治生”还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乃相其宗亲子弟材器”[1]499,而使之各尽所长,“畀汝田若干顷亩,汝率田夫而治之;桑若干本,汝率诸妇而治之;钱若干缗,汝率商人而治之;书若干帙,汝从某师、友某人而治之。余则均其有无,而治其勤惰”[1]499。这种人尽其才的教育方法,既指引宗族子弟找准适合自己的社会身份或职业,以免其最终一事无成;同时也保证了郝氏家族兴旺繁盛,最终“数年之后,赀食丰余而学业日进”[1]499。从其“治生”思想可看出,郝氏家族教育思想是较传统耕读之家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很多家族严格将家族“治生”限制于农业,认为农业才是治生的正道,坚决反对其他治生方式,将工、商、医等行业斥为贱业,郝氏家族则主张农桑、商贾都可以作为家族谋生的正当方式,反映了较为先进开明的教育理念。

郝氏家族在奉儒重教的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家风、家训,不仅对本家族发展起到教育作用,而且也化育地方乡里。郝经在《棣华堂记》中记载了郝氏家族“植棠于庭,名堂曰‘棣华’,取《诗》‘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义也。岁时燕集,尊卑壮稚,比次以序,秩然有礼,熙然有恩,而粲然有文,无阋墙反目之私。于是家人笃于亲,国人慕其义,道为人师,礼为人则焉”[1]372。可看出,郝氏家族友爱和睦、礼仪周全的家风,泽被乡里,乡人亦倾慕效仿。

郝经还在《先伯大父墓铭》中记载:“自曾伯祖以嫡长莅家,已有法制,使子孙自守。”[1]499郝经伯大父郝源“复以嫡长莅家”[1]499,使郝氏家族家风家训进一步完善系统:“其在家也,则鸡鸣而冠衣,杖而立于庭。诸房子弟妇姒,皆辟门秉烛,盥潄笄总,黎明以次省于舅姑父兄,退而各执所业。或少有稽缓,则旦而问之故,责之庭。少废礼者则加鞭抶焉,至于再,则会宗亲中表,列其状而加之罚。饮酒醉者有罚,冠衣不正者有罚,取友不端者有罚,事师不谨者有罚,惰于学者有罚,相惎间者有罚,哗于庭者有罚。”[1]499从中看出,郝氏家族的家法涉及日常起居与为人处世,这对整个家族成员起到了规范、约束和惩戒作用。乡邻对郝源亦很敬畏:“至于乡邻不法者,畏其闻知,辄自戢曰:‘勿令大翁知。’有讼者,则相率而质其曲直。行于里巷,望者趋而避,不及则揖而拱以待。”[1]499这正是郝氏家族谨严家风家训所形成的影响,即对当地乡风起到积极教化的作用。郝氏家风家训闻名乡里,以致“县令、丞每至县,则辄就门礼谒。其诸弟侄,必一人教授县学,故门第家法无不推重”[1]499。

二、郝氏家族在河北保州等地的教育文化活动

郝氏家族离开山西陵川,迁徙定居河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等地,亦经历了战乱的颠沛流离。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攻金,金宣宗迁都汴京,山西也遭受战乱,郝氏世居之地陵川也遭受兵锋,郝氏家族成员在此次战乱中多不幸蒙难,尤其是东轩君郝震一系,“其嗣胤遂不复见”[1]501。郝氏家族最终仅存郝经一系,郝经祖父郝天挺在同年二月携家离乡,渡河避乱,辗转流落河南卫州、淇县、舞阳、临颍等地,郝经于1223年出生于临颍。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蒙古围困汴京,金哀宗出奔,先奔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再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在金哀宗渡河欲北之际,郝经父母亦携家北渡,流寓河北保州,郝经一系遂在此定居下来,从教为学。

(一)河北保州等地的教育文化氛围

河北保州此时正归世侯张柔统辖。张柔,易州定兴(今属河北定兴)人,兴起于金元之际蒙古南下之时,在金朝历任定兴令、经略使、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与蒙古交战中兵败被俘,归附蒙古,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镇守保州时,积极发展当地教育文化事业,郝经《顺天府孔子新庙碑》记载张柔新建庙学“殿庑一新,讲肄之舍,庖藏之所,游息之地,以次具举,高广其旧,几于倍蓰”[1]472。关于张柔对历史文献典籍的保存和对文人的礼遇,《元史·张柔传》记载:“金主败走睢阳。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5]元好问在金亡后,致力于保存故国历史文献,也来往于张柔府中。张柔之子张弘略也能够“尊礼先辈,向学事师甚谨”[1]472。这种安定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郝氏一脉得以在此延续发展,尤其是为郝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郝经读书入仕创造了较好的人文环境。

(二)郝经父子在河北保州、顺天府的教育文化活动

郝经之父郝思温,曾与元好问同窗,从其父郝天挺所学,“俶落六年,洞达邃汇”[1]503,郝思温早年有志于功名,因疾病而最终无法参与科举。贞祐初,郝氏家族南渡后,郝思温在河南兴办教育,就“馆而师之者甚众。诚法理意,籍籍驰播,所至席不暖”[1]503。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河南沦陷,郝思温举家北渡后即在保州从教,郝经在《先父行状》中记载,其父“居于保,聚俊秀而教之者十余年”[1]503。郝思温在教授中以张载《西铭》为基本教育宗旨,认为其“是入德之几,造道之阶也”[1]504。在教育内容上,“教人以小学为本,以为洒扫、应对、进退,……少长则为解说义理,缀缉章句,简直切律,力少而功倍之。……成童则以性理、经学为本,决科、诗文为末,而浸致之《大学》”[1]504。从中可看出,郝思温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颇有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施以教育。

在金元易代乱世,河北保州为郝氏家族的关键人物郝经接受教育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自十六岁起,郝经读书于保之满城铁佛寺,“时僦庐托处,无以为生业,乃假屋于铁佛寺僧张仲安,得其南堂,俾经居之,且聚童子数十辈,教之句读,以佐生业”[1]374。这段边读书教授边帮父母打理家务的求学经历,为其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郝经成才路上,河北万户侯贾辅有着重要影响。贾辅,金元之际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在金朝时任祁州刺史,受金将武仙排挤,遂归附蒙古,隶属张柔,战功甚多,官河北东西路都元帅,至万户。张柔开府满城(今属河北),移守保州,命贾辅行元帅府事于祁州,迁左副元帅,累功领顺天、河南等处军民万户。张柔率军出征期间,顺天具体事务交由贾辅处理。贾辅能够“息民保境”[1]352,对人才也是给予礼遇,“汴梁亡,朝省名士五十余人会于保下,侯皆厚为资给,尽礼延待,擢其英俊而加任使,其耆德则事之。由是四方贤士,翕然来归,冠佩蔼然,有平原、稷下之盛”[1]487。贾辅也很重视教育文化,“礼贤聚书,劝学事师”[1]352。他与张柔一样,到各地后亦是搜集书籍,“于是取众人之所弃以为己有,河朔之书尽往归之,故侯之万者独书焉。河南亡,众人之所取者,如金帛、子女复各万,侯之书又得万焉。淮南亡,众人之所取者如初,亦复各万,侯之书又得万焉。故南北之书,皆入侯府,不啻数万卷焉。”[1]352此举客观上对文化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郝氏家族是教育文化世家。对此贾辅早有耳闻:“吾闻郝氏子经嗜书力学,吾将畀之,鞅掌之隙,亦得窃听焉”[1]352。彼时,郝经已在当地铁佛寺边教授边读书达五年。蒙古乃马真后二年(1243),21岁的郝经被贾辅“以书币邀致其府”[1]352,教授其诸子,贾辅“尽以楼之书见付,使肆其观览。侯则时令讲解一遍”[1]352。贾辅期望郝经通过读书成为有用之才:“吾之书有归矣。吾不为书肆矣。向吾之书贮于楼中,今则贮子之腹中。向者大圣人之道布于方策,今则布诸子之心矣。子其摛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1]352蒙古宪宗二年(1252),郝经又受聘张柔帅府,开馆教授其诸子,张柔府中藏书亦甚富。贾、张二府的坐馆读书经历,使得郝经博览群书,名声渐起:“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词章,论议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任,自是声名藉甚。”[1]卷首16郝经最终通过赵璧、李治名士引荐,成功进入忽必烈幕府,成为元初一代名臣。郝经坐馆贾辅、张柔二府期间,教育出的贾张子弟亦为治国安邦之人才。比如张弘范,为中国南北统一做出了贡献,且其虽为武将,文学上亦颇有成就,著有诗词集《淮阳集》。张弘范曾言:“幼尝学于郝公伯常,……故属意文字为甚。”[6]

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郝经在河北顺天府遇到元好问,并拜其为师。元好问一见郝经便大加赞赏:“吾子状类先生,才识间出,家世渊源有所积然也。”[1]卷首18他还有《赠答郝伯常,伯常之大父余少日从之学科举》一诗:“故家珠玉自成渊,重觉英灵赋予偏。文阵自怜吾已老,名场谁与子争先。撑肠正有五千卷,下笔须论二百年。莫把青春等闲了,蔡邕书籍待渠传。”[7]元好问亲切地称郝经为“故家珠玉”,认为其继承了郝氏家学,才识非凡,同时教导郝经创作中要胸襟开阔,有大格局。这对渴望上进的青年郝经是极大的鼓舞,这次会面对郝经意义重大,深刻影响了其文学风格及人格思想。

三、郝经囚宋后的教育文化活动

郝氏家族最著名者当属郝经。郝经于蒙古宪宗五年(1255)被忽必烈两次征召,后应召北上。郝经叹道:“读书为学,本以致用也。今王好贤思治如此,吾学其有用矣。”[1]卷首18蒙古宪宗六年(1256)正月,郝经至金莲川幕府,为忽必烈建言献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三月登基,四月郝经充任国信大使,被派往南宋议和,这亦可算是郝氏家族的一次被动迁徙。郝经本是怀着“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1]卷首16的目的出使南宋,却没料到被囚禁16年之久。在囚禁期间,郝经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努力在随行人员中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亦笔耕不辍,为文著述。

随其出使南宋的人员,如马德璘、孔进等人从其学。郝经在和陶诗中有记载,《和郭主簿二首·勉马德璘、孔进》,其一详述了自己如何教育二人研习儒学:“尊德始好问,卓出众所钦。去就审且精,取予酌与斟。系风捕幽景,扣寂求至音。讲习说丽泽,琢磨朋盍簪。践形当自得,好高勿临深。”[1]75他还注重人格教育,其二中曰:“诚身乃事亲,行义贵全节。……苟能一德全,即为万世杰。”[1]75诗歌最后明确表达自己诲人不倦的决心,并勉励马德磷、孔进:“二子久事余,旦旦提耳诀。慎勿自弃捐,舍此无岁月。”[1]75在《勉孔进学》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教诲:“学书便得吾家法,开卷愿为君子儒。”[1]202

郝经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南宋囚禁达16年之久,他曾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作章句儒”[1]316,但最终却要在困境中靠著述为文来激励自己。如其在《续后汉书序》中云:“古之为书,大抵圣贤道否,发愤而作,屈平《离骚》,马迁《史记》,皆是也。然皆曀昧一时,流光百世。……今拘幽之极而集是,盖亦失中之得,古人之志也。”[1]406这是幽禁岁月里的一种精神寄托,最终他完成了《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真观》《通鉴书法》《一王雅》等著作,确如他所说“盖亦失中所得”。

猜你喜欢

家族教育
攀禽家族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HK家族崛起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