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论”域透视: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

2020-02-25杜悦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设

杜悦嘉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康国富,民健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响亮地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48。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更是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健康中国建设始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2]。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无疑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毫不讳言,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其内容由浅入深,不断充实升华,包含“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工作导向”“重点任务”“基本原则”“发展动力”“建设主体”“政治保障”等多重“论”域。这些富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论断初步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实践号令。

一、“战略地位”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48。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此论断作了进一步阐释。

首先,他认为健康中国建设不单属于社会民生问题,亦属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态建设问题,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他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100“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4]370可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另外,任何国家的经济建设均依靠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获得又源于身体健康的人民所进行的劳动实践。这一点,也恰好说明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仅“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更“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5]。因为,在习近平看来,健康就是社会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理,健康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的环境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所以,习近平并不是将健康中国建设看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简单决策部署,而是将其视作当前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支撑,这无疑是对其战略地位的有力彰显。

其次,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6]115也就是说,健康既是个人获得幸福感、安全感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建设与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固基石。若要达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务必要扎实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践,切实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也是衡量小康全面与否的关键指标,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370。

再次,健康中国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在习近平眼中,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力量。我们只有做身体健康的民族,才能用每个人的健康梦最终托起中国梦。所以,习近平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是谋求发展的手段也是实现发展的目标,只有将人民健康同民族复兴真正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二、“指导思想”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健康中国建设的性质和成效与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7]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接力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全部过程。所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不例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够引领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磅礴实践。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不断凝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共识,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民众的健康意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的继承创新。

一方面,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著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关注到了健康问题,并对健康的本质进行了论述,认为健康是一切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是劳动者个人的第一权利。此外,他们也考虑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还专门对影响工人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指出保护工人的健康是“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8]。因而,既要解决工人身体上的疾病困扰,也要保持工人精神上的愉悦,使其能够充满生命活力地从事社会劳动,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进行。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健康问题,他们立足各自的时代方位,提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健康思想。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将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并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固然重要,但决不能以牺牲人民身体健康为代价。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着重强调保障人民健康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进而主张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推动健康事业与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中均包含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内在要求。具言之,守护人民健康就代表着守护先进生产力,提升人民健康素养也代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保护人民健康更代表着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质言之,人民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以人为本也要求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依赖于健康的人民、健康的中国。可以说,以上论述充分体现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进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继承了前人健康思想的内核要义,在对我国发展的现实境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既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打赢此次来势凶猛的疫情防疫阻击战提供了思想保障。

三、“工作导向”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44-45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本质上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从历史上看,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均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民生理念,坚决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新时代,习近平传承了党的执政理念,频繁聚焦“人民健康”问题,并一再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370,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切实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在认知上,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9]94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也必然要形成新观念。因而,习近平在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就阐明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改变了我国传统卫生服务中有关健康的内容、范围、意义和效用。所谓“大卫生、大健康”观,其所“大”之处就在于多维度审视卫生健康。从个人层面看,健康是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健康则是覆盖每个公民的生理、心理及生命全程的健康权利;从社会层面看,传统卫生健康事业更多局限于医疗专业领域,大卫生、大健康事业则是由政府主导,各领域通力合作,全民广泛参与,共同筑立起的健康大厦;从国家层面看,传统的卫生健康观念更侧重于关注国内发展情况,而“大卫生、大健康”观的树立,既关注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的关键举措。纵观国际卫生与健康的发展态势,健康已然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全球发展议程中的重要内容。正如此次在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向全人类发起卫生健康领域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秉持“大卫生、大健康”观,共享科技信息,共同研究合作,携手应对人类健康危机。

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所谓全方位,旨在强调以人的健康为整体,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全部纳入健康管理与服务的范畴,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健康框架,深入把握人民健康的每个细节。所谓全周期,旨在对所有社会成员不同生命阶段提供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以实现对全民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健康保障。概言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3]108就是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价值归宿。

四、“重点任务”论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任务囊括了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基层操作实践等诸多方面。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就必须采取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局发展。习近平针对当前健康中国的建设现状,深刻揭示并部署了一系列未来需要重点攻坚的任务。

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障人民健康的重点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关键是防。所以,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4]371换句话说,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人民的疾病死亡率,而与医治疾病相较而言,预防它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死亡风险。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主张在我国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得到了有力印证。一方面,居民个人通过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自觉佩戴口罩并减少外出活动等一系列行为,成为有效预防疾病传染的关键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及各基层组织及时担负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积极向广大群众普及预防知识,从而有效防止疫情蔓延。诚如习近平所说:“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3]104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工作方针势必以“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

其次,采取中西医结合并重的新型举措。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厚的医学健康资源,有待我们挖掘。习近平也格外重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他指出:“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3]115因此,他主张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任务中,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更“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10]。事实上,习近平在考察此次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坚工作时也特别强调,采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11]的方式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是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一言蔽之,实现中西医的融会贯通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再次,着力发展共建共享的实施路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崇高定位也决定了只有以共建共享为实施路径,以共享吸引共建,以共建促进共享,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促使建设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从发展共建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在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并在资金、技术和智慧等各方面鼎力支持,既抓“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3]108,更抓“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3]108,从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共治格局。同时,共享也是共建的内在要求,即一切共建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因为在习近平看来,比把蛋糕做大更重要的,是要把蛋糕分好。也就是说,我们建设健康中国是为了造福人民,建设得成功与否,最终评判标准就在于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全部健康成果。

五、“基本原则”论

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践中,势必不可脱离基本原则的恪守与遵循。如若失去基本原则的指引和规范,健康中国建设事业就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损害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并立足多个维度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健康优先的原则。习近平认为,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6]115,也是其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如若将健康看作“1”,那其余全是“0”,足以表明健康在个人生命中的优先地位。而在国家面前,健康也是考核其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因为,不论经济发展是否又快又好,社会生活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这一切最终都将体现在国民寿命、人口死亡率等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上来。因此,将健康优先原则贯穿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使个人实现健康优先的理念转变,使社会“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4]371,以健康为统领设计发展模式,对健康中国建设尤为重要。

其次,坚持健康公平的原则。习近平曾多次谈及健康公平的问题。他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3]102是党和国家在卫生领域应尽的义务。这无疑也昭示了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确保任何社会成员不因个人性别、年龄、职业和所在地域等因素而影响其享受健康服务与保障的权利。故而,习近平主张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这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子工程,也是维护健康公平的底线要求。因为在他看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严重影响健康公平的现实威胁。所以,务必要把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工作纳入“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要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4]89。“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3]102,从而保障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等也能够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拥有获取健康资源的能力。

再次,坚持健康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习近平指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12]这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健康中国的建设实践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即它通过改善人民健康来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还以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挖掘我国经济中的“健康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与经济之间并不总是正向促进关系。换言之,就是当健康上不去时,经济也必然向下滑。正如此次疫情,在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对此,习近平也明确表示,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13],才能更好地保卫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同时必须看到,经济发展并不会直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正如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取得GDP高速增长的显著成绩,但却反而给人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如:为了得到“金山银山”而污染“绿水青山”,损害了人民健康的生存环境;为了追求更多经济收益,而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精神压力危及了人民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协同推进的原则,切忌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急功近利,这样才能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实践不断趋向深入。

六、“发展动力”论

改革创新是激发健康治理活力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时,就将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其中,同要求、同考核,旨在进一步加强健康领域内的诸多改革,通过祛除医疗卫生体制上的藩篱和枷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让一切能够增进全民健康福祉的源泉充分奔流、智慧竞相迸发,从而为健康中国建设事业擘画出一条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具体而言,这一道路在改革总要求上,以建设健康中国为目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以推动社会实现平稳有序的发展。在改革特征上,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分战场,注重改革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改革理念上,习近平指出,由于“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9]4,因此,改革要以“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3]103,不断满足人民健康权益诉求为核心。在改革原则上,“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4]371。在改革重点上,要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要抓手,“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99,“把以农村为重点扩展到城乡整个基层,增强基层防病治病能力”[3]102,努力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4]372-373,以实现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设施条件、就医秩序等方面进行深刻调整。在改革方法上,一方面要构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机制,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形成医保对医疗的正向激励,并改革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3]114。另一方面要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14]538,提升医疗科学技术水平,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非典疫情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及时上报和准确统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凸显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所释放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能。

七、“建设主体”论

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9]13而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要使每个人均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努力营造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健康事业不断向前的生动和谐局面,也是习近平的殷切期冀和一贯要求。这是因为,只有与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才能迸发出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伟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宏愿。例如,我国在面对此次关乎人民健康的疫情大考时,也是基于14亿人民的众志成城、紧密团结,才形成了全面抗击疫情的决定性力量,构筑起保卫健康中国的最坚强堡垒。由此可见,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力量源泉和核心主体,推动健康中国事业的蓬勃发展最终必将依靠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因而,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大力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普及、健康素养的提升、健康知识的获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108,使全体人民意识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3]108,以塑造自律自觉的健康习惯,最终形成人人知晓健康、人人关注健康、人人传播健康的良好氛围,方可奋力谱写健康中国时代华章。

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彰显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民健康卫士的培养,即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在习近平看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4]275。因此,唯有不断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以医教协同培养医学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才能使我国健康服务主力军的价值作用得到完全发挥,从而为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磅礴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八、“政治保障”论

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这项宏大工程得以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要从加强党对健康中国建设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各项优势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前健康中国建设事业亟待做好的保障工作。众所周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4]43。所以,要建设好健康中国,也必须要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才能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力推进提供坚强保证。

首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4]373。这一承诺既是民之所望,更是政之所为。这是因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凭借其独特的政治优势,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健康中国的建设实践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力,坚定不移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次,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并在建设健康中国实践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共同参与讨论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决策,在广开言路中汇聚民众智慧,真正发挥出他们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集中能够促使健康中国建设的力量凝聚、行动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以党集中统一的领导,来实现对各种健康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保障各项建设任务的贯彻落实。可以说,我国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之所以不断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再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的庞大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主体多。只有不断强化党的组织领导优势,才能形成层层部署、紧密衔接、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一方面,通过党政齐抓共管的方式,以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彻底打通各领域机构的物理围墙,保证健康中国战略运行通畅;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各级党委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表率作用及各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带领广大群众学习领会健康中国建设的策略主张和精神要义,又在开展具体实践中注重实现党的意志与人民诉求的统一,从而促使全党全社会均能扎实工作、合力攻坚,共同担负起建设健康中国的新时代使命。

上述八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初步构建了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与升华,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民族未来发展的卓越智慧的有力彰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的理论宝库,成为新时代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打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所需的行动纲领,而且也充分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志愿做全球健康治理的引领者和贡献者,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能力与担当。

猜你喜欢

建设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四个推进”建设平安鹤壁
野三化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