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泸县农民演艺产业融资难问题对策研究
2020-02-25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四川省泸县农村历来有婚丧嫁娶时邀请农民演艺团体演出热闹的习俗。2000 年左右,当地农民演艺产业快速发展。部分演艺团体开始配置专业演艺设备,通过包装艺人进军电视、电影或登上省市专业舞台,提升艺人及所在团体知名度。这些人成名后,并未离开泸县农民演艺市场,反而通过影响力或身价倍增或自成一团,带动农民演艺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1]。
2009 年,泸县文体新广局整合分散在云、贵、川、渝的86 支泸县农民演艺团体,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完善和发展,泸县农民演艺现已在县域内形成了“县有演艺中心、镇有演艺站、村有服务点”的网络布局。截至2019 年12 月,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已注册团体97 支,演员扩增至近3 000 人,年均演出近1.7 万场,观看群众达1 000 多万人次,全年演出收入近亿元。许多演职人员是当地农民,其中不乏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演艺及相关延伸产业在泸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泸县农民演艺产业当前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规模保持较高增长率。在政府扶持下,演艺团体向专业化、公司化、规模化不断转型,加速占领周边市场。部分大型团体加速延伸行业链条,在目前的演艺基础上,向影楼、婚庆、商演、农家乐等横向扩张,形成更为健全的商业生态[2-4]。然而,在快速壮大过程中,融资难问题不断凸显。与其他文化产业相似,轻资产运行的农民演艺团体无法直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民间借贷也四处碰壁,“缺钱”已实实在在成为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5]。
1 泸县农民演艺团体融资现状
1.1 泸县农民演艺文化产业融资用途
农民演艺团体资金用途主要集中在演艺设备和服装购置、节目创作、演员培训及奖励等方面,金额大小不等,主要集中在10 万~100 万元区间。看似不起眼的服装采购和节目创作,费用可能动辄就要数十万元,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往往成为中型团体晋升知名团体的“拦路石”。
此外,演员个人也普遍存在融资需求,用途主要集中于演艺技能学习进修、个人演艺创业、演艺服装购置、家庭日常支出等方面,根据用途、需求不同,金额相差较大。这部分资金需求被严重忽视,在没有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的情况下,农民演艺人员通过信用担保方式获得贷款的效果不佳。
1.2 泸县农民演艺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政府扶持资金:没有直接扶持资金,政府及各单位主要通过演出采购、行业培训、表彰奖励等方式支持演艺团体发展,但这一方式受众覆盖面及金额较小,对解决演艺团体资金需求短缺没有太大效果。
民间借贷融资:大部分演艺团体曾因经营发展向朋友借钱,金额不等,以5 万~30 万元居多,年利率集中在1~3 分,普遍以半年内为期限。民间借贷主要建立在亲朋好友信任之上,融资速度较快、融资方式简便,缺点在于融资成功率较低,融资额度难以满足演艺团体的实际融资需求,且利率较高、期限较短[6-7]。
银行信贷融资:截至目前,金融机构暂无针对“农民演艺”的贷款产品,也没有针对农民演艺团体及成员开发贷款产品的计划,原因在于风险太高、收益太小。过去,对于农民演艺团体和演员的贷款申请,各家银行多以抵押品不足而婉拒,对于经营实力的确较强且与银行合作关系好的团体,主要以团体负责人个人信用或房产抵押为担保方式获取贷款。
泸县农民演艺文化产业融资途径原始单一且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融资成功率、额度、期限和利率。鉴于农民演艺产业的行业属性和从业人员特点,政府资金扶持和民间借贷融资短期内也不会在现有基础上发生较大变化。
2 泸县农民演艺产业融资难原因
2.1 演职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农民演艺从业门槛低,对创业者和演职人员的学历、过往经历等方面几乎没有要求,社会各界对农民演艺行业整体的印象长期保持随意性、草根性和临时性的态度。因此,无论是演职人员的亲朋好友,还是金融机构,对与农民演艺从业人员达成借贷关系普遍存在疑虑和排斥态度。
2.2 行业竞争相对无序,大部分团体收入不稳定
除了在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注册的团体外,市场中还游离着许多临时组建的团体,长期以低价抢占市场,不断降低行业整体利润,行业竞争逐渐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时,农民演出季节性明显、演出设备采购耗费大量利润等原因,导致部分团体在未打出名号之前,利润空间始终较小且长期处于生存危机的边缘,这也让社会各界对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存在担忧[8]。
2.3 缺乏有效抵质押品,银行不愿贷款
同其他文化企业相同,农民演艺团体没有优质的抵质押品作为担保。演出设备作为消耗品,本身就不是优质抵押品,且没有类似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机构履行抵质押登记职责。至于版权、知识产权等文化企业常有的无形资产,在农民演艺行业里也基本是空白。因此,演艺团体从银行融资贷款相当困难。
3 破解泸县农民演艺产业融资难对策建议
泸县农民演艺“融资难”问题有文化产业本身的共性原因,同样也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前文所分析的稳定性、盈利性、规范性不足等问题,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正确履职,打出一套政策和金融相结合的“组合拳”,努力将农民演艺这张名片打造成泸县的金字招牌。
3.1 加强行业自治,规范市场运行,树立行业形象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监管和引导职能,有效运用农民演艺协会这一行业自治组织,在演员注册、团体审批、培训学习、奖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及时清理处置有损行业形象、恶意竞争的演艺团体,尽全力维护行业整体形象,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增强行业组织的管理权威[9]。
3.2 发挥财政支撑,多渠道给予演艺团体融资支持
农民演艺行业作为泸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县级财政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资金上给予农民演艺行业多渠道支持。除进一步加强对演艺团体传统的直接资金奖励和演出采购外,还可考虑建立农民演艺专项发展资金,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演艺团体支持。此外,财政还应安排适当资金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演艺团体出现经营危机时的临时资金支撑[10]。
3.3 创新担保模式,撬动银行信贷资源
在现有抵质押品无法获得银行青睐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协调建立第三方担保和行业互保机制。可考虑将银行、担保公司、县文体广电局、农民演艺协会、应收账款交易方、演艺团体、演员作为核心关联体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网状关系。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相关的“农民演艺贷款产品”可形成以“担保公司担保、团体联保、应收账款质押、个人信用、农房抵押、‘非遗’无形资产质押”为主要内容的风险防控体系,并在还款方式、利率确定、调查审批流程、贷后管理方面充分结合农民演艺资金需求特点和银行贷款制度规定,进行配套设计[11]。
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打造农民演艺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信用担保、信用评级,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演艺团体融资过程中的评价和担保作用,建立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的统贷平台[12]。
4 结束语
泸县农民演艺作为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近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产业升级发展,农民演艺如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轻资产的运作模式导致“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有效发挥政府、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的作用,平衡各方利益、降低金融机构借贷风险,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