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 *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2020-02-25李秀丽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专业

李秀丽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原则[1],它是指人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规格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先导,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展开,其定位的准确性与可实现程度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对于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时,随着社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的趋势,单纯的高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就为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土壤[2]。本文首先对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应秉持的原则和实现障碍进行深度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实现路径,以期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一、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遵循

知识产权专业是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颁布的三大法学类专业之一,从根本上说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符合2018年修订的《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该标准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同时该标准还指出,其只是“全国本科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可见,该标准首先不是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制定的,各高校若要使其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还必须根据其自身定位与办学优势制定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尽管知识产权专业属于法学类学科,但它毕竟有其自己的学科特点,因此,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应当根据知识产权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政府、市场、学校尤其是学生的利益需求。总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符合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结合知识产权学科在知识结构上的特殊性、学生的利益需求以及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还要认真分析学校自身优势。

2.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

(1) 前瞻性原则。目前我国对于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但若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有可能只是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对相关机构公开发布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报告深入研读后发现,目前对于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最大的是代理机构,同时,其对知识产权销售岗的需求最大,需求人数较多[3]。由此透露出的信息是: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处于行业的中低端。实际上,这与我国近年来各类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以及知识产权领域“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特征是吻合的。但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挥其更大作用的历史阶段的到来[4],合同支持、运营策略、布局管理等高层次知识产权活动将日渐频繁,未来具有较高起点、较广博知识的双学士、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必然成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因此,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也将成为必然趋势,而这一趋势也成为了大学生的重要利益需求。对我校(青岛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专业2016—2019级四届在校生的调查发现,有报考研究生意愿的学生占比高达90%以上。因此,实施本科层次知识产权教育的高校应当前瞻性地肩负起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后备力量的重任,并将其设定为培养目标之一。

(2) 多样化原则。多样化原则是由知识产权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需求多样性决定的。从社会需求方面看,依据知识产权应当涵盖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可将知识产权人才细分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研究、实务以及涉外人才五大类[2]。而这五大类人才又以知识产权代理、诉讼、行政、司法等职业形式分布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并由此导致了知识产权人才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这也在学生的就业情况中得到了印证。笔者曾对我校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名毕业生中,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5人;在法院或检察院工作6人;供职于律师事务所或知识产权代理公司15人;公司法务5人;在读研究生10人;公司文员4人;从事银行、保险、教师或自谋职业各1人。可见,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多样的,因此高校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当多样化,以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5]。

(3) 体现办学特色原则。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某一类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例如,我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始终把“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作为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植物新品种保护人才就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二是侧重培养某一从业类型的人才。例如,有的学校依靠强大的法学背景培养知识产权司法诉讼人才,有的学校则侧重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这也是一种特色。但需要指出的是,培养特色必须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作后盾。当然,这个强大的后盾源自学校自身,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前者以湘潭大学为成功范例,该校自2008年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以来,依托其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法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湘大模式”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质量和就业率均排在全国高校前列。后者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代表,该校知识产权学院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强强合作,逐渐形成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可见,有特色的才是成功的。因此,各个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一定要善于借助优势,进而打造出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鲜明个性与特色。

(4)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急剧扩大,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无论多大也无法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学生准备一切的地方。这从知识产权本身的发展即可见一斑:起初的知识产权只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三种类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的大家庭中又增加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与植物新品种权。同时即便是在单一类型的知识产权中,其所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例如,最初的著作权只涉及版权,后来计算机技术诞生以后,出现了软件著作权;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技术和著作权结合又产生了网络著作权。不断更新的大量知识迫使人们面对许多的未知与挑战,于是出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并不必然都是他人授课的学习,通常情况下必须依靠自学来完成。可见,学习的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大学4年中最应该学会的能力。所以学校应当“授人以渔”,将注重提升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

3.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作为全国农林院校中唯一一所开展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高校,我校秉持上述原则,依托本校农业方面的优势学科以及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师资力量,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1)对新现象善于认知、分析与研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行业发展动态善于观察、了解与回应,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产权知识的研究人才;(2)掌握基本的法学分析方法和技术,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知识产权诉讼能力的知识产权诉讼人才;(3)熟悉各类知识产权知识,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与代理申请流程,了解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发展动向及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或公约的知识产权代理人才;(4)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各类知识产权知识和司法审判知识的司法人才;(5)掌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与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大中型企业法务及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人才。

二、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障碍

1. 教学内容供给单一

高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不同必然使得其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多样化。例如,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本科层次教育的学生来说,考研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于是,他们对于“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等基础课程的需求远大于“知识产权代理”“法律文书”等专业课程。即便是对于那些打算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择业方向不同,因而在知识储备上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那些对法律职业跃跃欲试,渴望在毕业之前顺利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但希望案例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比大一些,而且还非常希望通过教学实习接触一些真实案例,但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考试的学生来说就不太合适。一般而言,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以后,其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是不变的。于是,学生需求多样化与学校课程内容单一性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直接因素。

2. 学生实务能力薄弱

对于初入职场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来说,反映最多的就是实务能力弱。实务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获得,但是对于知识产权专业来说,我校大学4年约160学分中,按规定比例20%计算,实践学分最多为32学分。而这32学分中还包括专业与公益劳动、入学教育、军训(含军事技能)、毕业教育、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真正留给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约16学分。因此,实践教学时间过少,学生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6]。此外,即便是课程体系中有限的实践教学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尽管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实习环节,但是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少、实习时间短等问题,实习单位往往不会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致使唯一的实习机会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7]。

3. 基础理论内化不够

笔者调研发现,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各类考试的人数较多。例如,我校2018届知识产权专业共有54名毕业生,当年考上研究生7人,其余47名学生中有23人第二年仍在准备各类考试,这部分学生的人数占全部应就业人数的48.94%,而2019届毕业生第二年仍在准备各类考试的占比达55.26%。调研还发现,这些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再次考试,是认为自己前面没有牢固掌握知识。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虽然早就有考研意愿,但是在前三年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入状态,直到考试即将来临的大四上学期,那些要考的专业课才开始真正成为他们要学的东西,因而一次考不过心有不甘。仔细分析,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化不够,这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方面看,注重知识传递、忽视内化吸收,备课满足于授课内容本身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对于知识传授的方法考虑不足,从而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方面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从学生方面看,虽然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由于他们认为课后复习可有可无,没有投入时间,因而并没有及时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4. 教学方法适应性差

(1)虽然知识产权制度是为保护创新建立的,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革新,但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方法却鲜有创新,基本上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此教学一方面无法打造高效的理论课堂,另一方面导致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2)虽然知识产权案例是知识产权法的实践产物,也是学习和理解知识产权法的鲜活教材[8],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采用例证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在教学目标上仅仅关注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其在对知识的运用、分析、归纳和评价方面的作用则严重不足[9]。(3)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由于它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例如准备微视频及课堂讨论主题),而且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进行考核,因而在学校对于科研工作考核的重压之下,翻转课堂尚未被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广泛应用。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重视本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学生专业背景缺乏

知识结构复合是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比如,知识产权课程需要以法学核心课程为基础,还要以专业背景知识作支撑,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不属于一级学科,当前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仍归属于法学门类[10],因此各高校在招生时通常招收的是文科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将国家质量标准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学好已经不易,如果再要求他们学习理工类专业背景课程则更为困难。此外,即便是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理工科(或农科)、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课程作为选修课,则其教学内容往往也要比相关专业的课程难度降低许多,从而无法满足学生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对课程深度的要求。专业背景缺乏严重限制了学生未来的择业空间。

三、 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1.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学校应按学生需求设课,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供给单一的现状。(1)知识产权专业虽然没有必要设置考研指导课程,但必须将考研涉及的5门法学基础课程全部纳入课程体系,不过像“中国法制史”这样的与知识产权关系不大的课程就没有必要设为必修课。这样既照顾到考研学生的需求,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2)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满足不同择业方向学生在课程上的多样化需求。(3)通过压缩毕业要求学分,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指导他们通过网络课程或参加必要的专业考试机构培训以提高他们参加各类社会司法考试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是要大力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按照“先学后教”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为学生答疑释惑以及学生自我矫正和深化课前预习内容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的时间,提高教学实效。二是改革案例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避免单纯采用例证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做法,积极推进“参与式训练+专家指导”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切实进入案例情境并根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做出反应,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教学实习中没有遇到的案例,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锻炼他们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由原来强调教师的“教”转向强调学生的“学”[11],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 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

(1)强化专业教学实习,将现行培养方案中4年2次的教学实习合并为1次,4周的教学实习时间增加到8周,使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机会接触、观察和感悟到更多的东西,增强他们对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2)探索“3+1”教学模式,把校内教学课程全部安排在前三年完成,留出大四一整年时间让学生应聘上岗,以实习实践换取学分。(3)创新毕业设计综合改革,规定“专利申请书”“案例分析报告”和“专利文献检索分析报告”可以作为毕业综合设计。(4)实行“双主讲教师制”,实务课程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务界人士共同授课,校内教师讲授理论部分,校外实务界人士讲授实务部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实务课程教学质量。

4. 加强学科交叉,补齐学生欠缺专业背景的短板

知识产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性特征注定了其对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的高要求。在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弥补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状况:(1)依托本校优势学科,适当安排几门理工科或农科课程作为选修课程;(2)鼓励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理工或农科专业学位;(3)推荐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理工科专业参加自考取得第二专业学位。此外,从我校开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来看,让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在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辅修知识产权专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呈现的倒三角形与社会金字塔形需求的矛盾。

5. 改进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巩固与内化课堂知识

课程考核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将期末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方式,通过强化学习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制定多元的考核方式,将课程预习、到课情况、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外作业等设定为考核内容。合理分配各部分成绩的比重并严格限制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最好不超过50%,以此引导学生改变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投入精力不足、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习惯。要着重增加对课程预习效果进行检查的考核频度,“倒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考核机制的持续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及时巩固与内化课堂知识。

四、 结语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由于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即踏上工作岗位,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是他们的迫切需求。因此,需求多样性成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利益诉求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着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精神,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为目标,以丰富知识结构和提高实务能力为核心,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性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