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环境新变化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与应对

2020-02-25高京平高颖聪

关键词: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高京平,高颖聪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际环境新变化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与应对

高京平,高颖聪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性突发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出了中国方案。虽然近些年国际社会对比表现出越发理解与支持的态度,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中国与世界间的认知差别、反华势力作梗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翻涌等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光明未来的合理方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作出符合世界人民共同愿景的应答。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国际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合作共赢而提出的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一些国际层面上的现实挑战,审慎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有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并初步阐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新的格局、模式、生产力布局以及新问题的出现使当今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大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治理赤字和发展乏力较为突出,各领域冲突不断,大国竞争日益加剧,全球性挑战更为突出。面对这些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突出。

第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人类社会曾经历过三次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其形成的强大生产力使西方工业文明迅速建立起来,西方资本主义随之在全球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但进入21世纪以来,力量的平衡在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权力中心逐渐从单极化走向多极化。传统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占比逐步增加,整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主导地位持续走弱。

第二,现存国际秩序无法适应时局之变。自二战结束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的本质是服务于发达国家,使其在此秩序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当下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局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西方主导世界秩序能力的式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也逐渐增强,但其各方面的诉求无法在现有秩序下得到满足[2]。同时全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加,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势力增强,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甚至打着“人权”“民主”“贸易保护”等幌子干预他国内政,致使地区冲突不断升级。旧有的秩序过于强调以西方为中心,已然无法适应世情和时代需要,其合理性、结构性、有效性已饱受非议,世界亟需建立新型国际秩序。

第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使全球经济风险增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紧密关系,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伴随全球化出现的各种全球性经济问题表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在享有更多发展机遇之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风险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由点及面的覆盖。一国的经济风险可以迅速变成全球性的风暴,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牵连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受了打击。再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增速收缩,美国股市在3月份的10天内发生了4次熔断,堪称罕见,从而导致全球股市动荡,经济损失惨重。同时,当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大幅流向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必然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由此可见,在现有经济秩序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势必会影响各国协调发展,加剧动荡。

第四,文明冲突成为各国交往发展的桎梏。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经济高度交融,加之科技不断进步,各国文明在交往中愈发密切,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文化冲突、宗教矛盾尖锐等问题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是西式文明具有比较明显的排他性,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渐生出文化的“优越感”。尤其是近些年,一些国家借由文化输出大肆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来干涉他国内政,形成文明间针锋相对的局面。文明上的矛盾束缚着国与国间的交往与发展,以西方为核心的文化秩序理念已然无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期,这也是我们改变旧的国际关系,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重要契机。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必然性,中国首倡的这一理念为世界稳定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塑造以公正平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也被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接受,但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中,仍存在许多质疑和抵触的声音,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

(一)逆全球化浪潮翻涌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但是伴随繁荣发展出现的也有许多全球性问题,如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传染病风险、分配不公等。发达国家为摆脱困境,实行各种政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贸易战争甚嚣尘上,拉开了逆全球化大幕。实际上基于资产阶级理念建构起来的逐利为本观念长期盛行,逆全球化的出现,是资本逻辑和精英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摩擦、冲突、战争是资本主义强国维护本国利益的集中表现,但这也使世界秩序面临严峻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先后退出 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国等,并声称这是为了使“美国再次强大”,“美国优先”“拒绝全球化”几乎成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标签。在今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特朗普更是直接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令国际社会震惊。不仅是美国,近些年英国“脱欧”、欧洲难民危机、欧洲多国有退出欧元区的趋势等,种种“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并且,西方大国的逆全球化思潮已经突破了经济范围,波及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世界形势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冲击。

资本的增殖性和扩张性必然会使西方发达国家以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本国发展,同时精英政治统治理论必然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资本主义强国的统治之下[3]。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崛起,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下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令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倍感不安,开始处处针对中国,并主张“反全球化”以扰乱局势。毋庸置疑,以邻为壑的“逆全球化”势必会阻碍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发展,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西方反华势力作梗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坚持和平理念,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但仍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疯狂的阻挠和诘难,不断遭到被质疑、被污名化的不公待遇。“中国威胁论”“军事扩张论”“文化霸权论”“中国衰退论”等等声音常年不绝于耳。在中国倡导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球携手合作、共谋发展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却漠视合作,甚至唱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敌对势力将中国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曲解为“新殖民主义”,鼓吹“一带一路”将为其他国家制造债务危机、破坏环境等负面言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便处处针对中国,行动上实施诸如干预中国内政、挑起争端、军事威胁、贸易限制等手段阻碍中国发展。舆论上占领话语高地,炒作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无限放大矛盾。在世界经济剧烈调整的现今,鼓吹“中国经济崩溃论”,无端预测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肆宣扬疫情使中国经济陷入停滞,中美经济将出现脱钩,“一带一路”建设将后发无力等言论;在新冠疫情的泛滥之际,无端造谣“病毒起源于中国”,宣扬“中国责任论”,西方部分主流媒体,采用双重标准报道中国抗疫举措,甚至进行政治化、标签化和污名化;在呼唤全球共同抗疫的关键期,无理提出“中国赔偿论”,将本国感染人数的激增归因为中国未向世界及时、透明地公开疫情情况,意图将矛头指向中国。实际上这些说法于理不通,于法无据,也可以从中看出西方大国一直以来的担忧,即中国借助援助以及加强与他国在各领域间交往的机会,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治理模式,挑战西方中心论的固有秩序。

中国作为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中的一大变量,我们寻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与西方大国维护霸权地位的战略相矛盾,加之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必然会出现反华势力的干扰。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依旧掌握着大部分的话语权,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作梗,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各种舆论上的挑战。

(三)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存在差异

一方面,中国需要调整和深化对世界的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生理念,其主要来源之一便是东方文化的“和合理念”,诸如“和而不同”“和谐万邦”“包容互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但是这些理念与西方国家普遍盛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及“零和”的博弈思维截然对立,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使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认知差异上的挑战。仅从翻译角度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初译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引起很多国家的疑惑和不解,因为Destiny一词在西方国家含有宗教上的宿命意味[4]。命运在中文语境中包含着诸如身份认同、发展态势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含有各国携手合作、把握机遇、探索发展潜力等意蕴,但是在外文翻译过程中,这些丰富而深刻的含义难以被完全表达出来。在之后的调整中,我们将其译为“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则得到了世界多国的认可。面对认知上的差异,理念无法自我“翻译”,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符合世界人民认知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有效地为其他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另一方面是世界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误解。受接收者在知识、历史、文化等背景方面不同的影响,在对外来理论的解读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因而产生一些与其原本之意有所出入之声。西方在中国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误解,在这些误解中,一大部分源自中西方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对立。比如一些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不同文明间交流理解以及“大同世界”“天下观”等理念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是否意欲对他国进行文化输出,将中国置于世界之巅[5]。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球治理观,其倡导的构建新型国际秩序为当下全球治理体系危机的处理提供了方向,但重构的国际秩序必然会朝着中国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也有学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带来的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冲击表示担忧。许多美国媒体更是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力推广的新自由主义的挑战者,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破坏者[6]。还有学者在经济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加强了沿路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不断加深的依赖感很可能会使这些国家未来在政治和经济上不得不支持中国。更有激进派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于虚无缥缈,只是中国为世界描绘出的乌托邦。

三、积极应对局势,凝聚国际共识

(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长期来看,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如何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全球化是世界人民应共同思考的问题。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增强共识。

经济是各国间重要的合作领域。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针对经济合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以包容的态度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了国际市场的良性竞争,支持和帮助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未来应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高贸易质量,增强协作力量。而在本次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滑趋势加剧,3月份,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全球经济面临着衰退,甚至是大萧条的风险。虽然各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多项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元气大伤的全球经济想要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不可取,各国必须团结一致,加强合作。对此,中国更是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指出:“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7]并且明确中国有能力也将会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恢复作出贡献。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8]。各国也应加强贸易合作和协作磋商,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快解除相关贸易海关限制,合作恢复经济。

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仅局限于国家间经济领域合作,其内在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也不是单一和固定的,在实践层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需要中国同世界人民一同在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中不断探索推进。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人民普遍参与,增强“和而不同”的理念,开展各国全方位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公共安全、卫生、国际秩序各个方面增强互联互通,厚植共建共享共赢理念。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同反华势力作斗争

我们一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果,抗住了多重危机与挑战。今年疫情大考中,中国制度再次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人民为中心等优势,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抗疫成绩。这说明我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因此必须继续坚定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不动摇。同时,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创者和主要建设者,只有增强国家实力,融入世界实现自身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等措施继续拉动内需。虽然在2020年中国面临开头难,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面临的难度越高,挑战越大,越是要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9]。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协作,扩大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将促进世界的发展,在世界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遇。因此,要继续加强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以更高的发展质量、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当中。

处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做好外防工作,以应对来自国际上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在几十年发展中始终倡导和遵循国际社会的基本交往原则,秉承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做好自己的事,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稳定发展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绝不走霸权主义的路线,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言:“那些总想着给中国扣上霸权帽子的人,恰恰是自己抱着霸权不放的人。”[10]国际形势变化风云诡谲,为应对未来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需要更全面地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与担当,积累多重斗争智慧,开辟多条话语渠道,对不实言论和行为敢于亮剑,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向全球。

(三)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对中国存在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掌握话语霸权,致使中国对外的宣传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要用有效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思想,既要善用官方主场外交,又要加强国际合作,并发挥海外华侨的力量,精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在本次疫情中,中国通过官方宣传对外援助措施、民间拍摄“封城日记”、留学生自发讲述归国故事等方式,有效地向世界宣传了我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巨大努力,展现疫情下真实的中国,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些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二是要用易于接受的言说方式传播中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深度融合“世界故事”的叙事能力[11]。要转换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技巧,减少传播过程中的误解,提升话语的感染力和可接受度。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光明之路。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与谈判进程,在过程中谨防来自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客观不公平规则的“规制行为”,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看法和中国方案,积极争取平等对话权利,维护国家正当利益。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存在历史必然性,它倡导的以合作共赢取代对抗,走出一条适用于各国发展的和平之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非常契合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人类社会命运相连的趋势不可阻挡,在未来更多未知挑战面前,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越走越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应更加积极地争取全人类普遍合作,坚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为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N].人民日报,2019-09- 28(10)。

[2]任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J].当代世界,2020(03):60-65.

[3]谷乐意,汤俪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J].理论观察,2019(08):8-11.

[4]王义桅,古明明.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3):4-14.

[5]罗云,胡尉尉,严双伍.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评介[J].社会主义研究,2020(01):154-160.

[6]高金萍,余悦.美国媒体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呈现[J].新闻爱好者,2020(03):15-18.

[7]习近平.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N].人民日报,2020-03 -27(002).

[8]王远.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9]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0-05- 30(001).

[10]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N].人民日报,2020-05-25(005).

[11]汪金国,令小雄.话语政治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审思[J].河南社会科学,2020(03):30-41.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GAO Jing-ping, GAO Ying-cong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China has contributed the Chinese plan to respond to the global crisis and improve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this plan is to build a community.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shown a mo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e still face challenges and threats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gnitiv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nti-China forces, and the wave of “reverse globalization”.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s unstoppabl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reasonable plan for building a bright future for mankind. Facing these challenges, China will make a response to the common vis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glob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5.14

D820

A

1004-4310(2020)05-0089-05

2020-07-02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观教育路径研究”(GH171027)。

高京平(1971- ),女,河北张北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高颖聪(1996- ),女,河北黄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新旧全球化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