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论析

2020-02-25王西亚闫成俭

关键词:蓄洪区水情淮河

王西亚,闫成俭

□淮河文化论坛 主持人:吴海涛教授

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论析

王西亚,闫成俭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人注重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治理洪水,开启了科学治水的新局面。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都是王家坝人科学治水的表现。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是人们智慧的体现,是合理释放水能的重要举措。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体现了人们时时监控洪水的动向,把握水患的运行规律。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们尊重、顺应、应用规律,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王家坝;科学;规律;治水

王家坝闸,位于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境内,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的“晴雨表”。在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王家坝进行考察,提出了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对规律和科学的重视,这也是对王家坝精神中“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的最新诠释和深刻注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人注重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治理洪水,开启了科学治水的新局面。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都是其经验总结和突出表现。

一、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

治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大禹治水的事迹之所以流传至今,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禹尊重了洪水的运行规律,并进行了科学调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王家坝人民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正确的治淮方针,不断总结、升华、运用洪水运行规律,找到了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的科学举措。

(一)贯彻正确治淮方针

治理淮河,必须有正确的方针,否则,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迷失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智慧的治淮人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治淮方针,并得到了贯彻执行,这在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上也得到了诠释。

首先,贯彻了正确的“蓄泄兼筹”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 的治淮方针。几十年的治淮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1991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这份决定再次肯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原则。这是针对淮河当时泄洪不畅、排涝不足和人与水争地矛盾尖锐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也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蓄泄兼筹方针的进一步发展,它符合了淮河当时的状况,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是正确之举。王家坝闸就是顺应泄洪而建设的工程,它尊重了规律性,体现了科学性。

其次,贯彻了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洪水是淮河治理的心腹之患,所以,人们更多的是强调除洪水之害。但当旱季来临时,人们又强调兴修水利。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全面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不够重视,再加上资金限制,产生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随水转”的现象。但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之后,淮委采用了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既强调排除洪水之害,又强调兴修水利。这在濛洼蓄洪工程的建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濛洼蓄洪工程的建设既强调进水闸、退水闸等除害工程的建设,也强调排灌站等兴利工程的建设,这是贯彻除害与兴利并举方针的生动表现。

再次,贯彻了服务大局的方针。几十年的治淮经验表明,“小局要服从大局,大局要照顾小局,最终要服从大局”[2],这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正确把握和正确运用。治理淮河,势必要牺牲某些局部利益。如果单纯强调局部,或者存在局部保护主义的念头,不仅不能保全局部,而且也会失去全部或整体,这是对整体利益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几十年来,为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的安全,濛洼蓄洪区内的人民进行了无私奉献,每当洪水来临时,濛洼蓄洪区内一片汪洋,这是服务大局、顾全大局的表现。

当然,王家坝人民在治理洪水时,并不只是贯彻这些方针,还包括了流域与区域关系的处理、点线面关系的处理等。这些方针的贯彻与实施都体现了科学治水精神。

(二)开辟引水空间

王家坝处在淮河上游与中游的交汇处,是淮河流域易发水患之地。对水患的治理,可“泄”,可“蓄”,也可“蓄泄兼筹”。濛洼蓄洪工程就是为了蓄水而设立,进而保障淮河全流域安全。这是对淮河两岸儿女千百年来治淮智慧的凝练与总结,也是对河水运行规律的尊重与科学把握。

首先,修建圈堤和进退水闸。濛河洼地,形状为一狭长地带,洪水易进而难出,犹如一个天然的储存口袋。1951年,治准委员会作出决定,构成圈堤,与进、退水闸组成蓄洪区。按当时的设计,王家坝保证水位达28.66米时,由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调度,开闸蓄洪。1951年冬至1953年,阜南、阜阳、颍上、临泉4县民工陆续施工完成了圈堤建设,1952年10月建成了郜台退水闸,1953年6月建成了王家坝进水闸。因郜台退水闸泄洪量小,后又建成了曹台退水闸。圈堤和进退水闸建成后,党和政府也多次进行维护,甚至在2003年11月还对王家坝闸进行拆除重建。

其次,加强排涝工程建设。每当濛洼蓄洪之后,濛洼蓄洪区一片汪洋,经济损失巨大。但洪灾之后,却又会迎来大旱。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呢?建设排涝闸、站控制工程就是化灾为利的科学治水之举。这是因为排涝闸、站控制工程既可以在洪涝时期排水,也可以在干旱时期抽水。经过艰苦努力,目前,在濛洼蓄洪区,已建成上堵口排灌站、老观排灌站、曹台排涝站、姑嫂庙排涝站等,这些闸、站控制工程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次,还建设了濛河分洪道工程、蓄洪大沟等工程,最终形成了蓄洪工程。蓄洪工程的建成为引水做好了准备,这有益于削减淮河洪峰,对确保淮河上下游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选准时机引水

选准时机引水并非只是把王家坝闸闸门打开,洪水一放就了之。选准时机引水既要保证上下游的安全,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濛洼蓄洪区人民的财产损失。因此,选准时机引水既包含着对洪水运行规律的科学运用,同时也包括了党中央、国家防总的科学决策和地方各级领导的认真执行。

熊老并不是富有的人,他资助严济慈纯粹是因为爱才。有一次,熊老实在没有钱了,便脱下身上的皮袍子送去典当,将得款汇给严济慈。工资到手后,熊老才又将皮袍子赎了回来。

选准时机引水就需要科学把握“机”。如果王家坝闸开闸泄洪过早,就会导致濛洼蓄洪区的人民深受灾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反之,则会给淮河全域,尤其是上游的城市、矿产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对“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结合灾情、水情、雨情,同时还要根据濛洼蓄洪区及进水闸、退水闸、大堤的自身状况,科学合理设置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因为保证水位既是淮河上下游安全的保障线,也是濛洼蓄洪区内人民的安全线。

随着党和政府对淮河的治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50年代的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只能达到28.66米;2003年,保证水位提升至29米;2007年,保证水位提高到了29.3米。当王家坝闸达到保证水位时,王家坝闸就需要开闸泄洪,这是保障淮河安全的需要。王家坝闸保证水位的提升,是治淮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对洪水规律的科学把握。

二、运用科技,人与水联动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科学治水自然离不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治理王家坝洪水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及王家坝人民也运用了多项科学技术,加强对水情的监控,掌握水患的运行规律,实现了水动、人亦动,人与水联动。这是落实科技强国的鲜活展示,也是科学治水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运用防洪遥感系统,监控水情

防洪遥感信息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防洪遥感子系统和防洪信息子系统。防洪遥感子系统由遥感飞机、水位自动测报站、图像数据转发站等环节组成,它的功能是监控洪水。而防洪信息子系统则由土地利用数据、每个居民点上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及洪灾查询、洪水演进等分析模型组成,它的功能为调查洪灾。两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防洪遥感信息系统就被运用于对王家坝附近洪水的监控。1991年6月汛期时,国家防总就使用遥感飞机飞赴王家坝蓄洪现场执行监测任务,监测显示,“濛洼蓄洪区虽然开闸放水一天一夜,但是蓄洪区内并未全部充水。进来的洪水与蓄洪区内下闸前的内涝积水还未汇合”[3]。通过运用遥感信息系统对洪水的监控,国家防总和王家坝人民对洪水的动向有了明晰的判断,这也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二)传输技术,掌握水情

水情、雨情信息是各级防汛领导决策的依据,各级防汛领导越早知道雨情,防汛工作就会越主动,流域内遭受洪涝灾害的损失就越小。因此,各级防汛部门领导都高度重视水情信息的传输速度。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就包含着对水情信息传输速度的重视。目前王家坝的汛情传播已从电报时代跃进到异地会商和远程图像监控时代,这是运用科技成果的重要体现。

在电报传输时代,由于当时全国的电报网是以省会城市作为本省电报的汇集转发点,每一份发出的电报,无论是到外省还是到本省外地区或者本地区外县,都要先到本省省城。王家坝水情信息的传输也是如此。比如,王家坝站的水情电报如要发到临泉县防办,也必须经阜阳市转报到合肥市,再由合肥经阜阳到达临泉县,即使临泉县防办就在王家坝站附近,也需要这样传输[4]。这样的传输设计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及时掌握水情。

如果说电报传输的是文字,那么今天王家坝水情信息的传输已做到了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综合传输,实现了异地会商和远程图像监控。异地会商和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始建于1998年底,于1999年汛前投入使用。最早建设的是两个系统:淮委-沂沭泗局防汛异地会商电视系统和王家坝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后两系统合并建设,在淮委防办设主会场,在淮委四楼会议室、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会议室、王家坝闸、阜南县防办、安徽省水利厅等地设分会场。主、分会场之间通过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实时的异地会商。该系统还实现了与国家防总卫星异地会商系统在淮委防办会议室互联,这有益于与国家防总召开异地电视会议和进行防汛调度会商[5]。异地会商和远程图像监控的建成,实现了水情信息的快速传输,促进了人们高效掌握水情。

三、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

在经历了多次水灾之后,王家坝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是科学治水的必然结果。

(一)建设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家园

经历多次洪水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找到了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这也体现在王家坝人民在家园的建设中,他们找到了建设庄台和保庄圩之路。

庄台是沿淮行蓄洪区的一种特殊防洪工程,它是行蓄洪区群众通过人工垒起台基,或者以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座,再将村庄建于其上的防洪工程。它就如倒扣在地上的脸盘,盆口朝下。当洪涝灾害发生时,老百姓就住在凸出的盆底上面,洪水从四周流过,人们则安然无恙。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蓄洪区内已建成131个庄台,经过多次改进,庄台已从躲避水患的“安身老庄台”“蝶变”成了新时代宜居的新家园。现在,翘起脚尖看水,再也不担心洪水侵扰,已成为开闸泄洪时庄台人的真实写照,实现了人与水和谐共生。

与庄台相比较,保庄圩则正好相反。它就如放在地上的脸盘,盆口朝上。洪涝灾害发生时,老百姓就住在盆底内,洪水从脸盆的四周流过。蓄洪区最早只建有4个保庄圩,现已扩建至6个。保庄圩保障了蓄洪区、河滩地等低洼不安全地带人民的居住安全,让他们住得安心、放心、舒心,这也是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的重要表现。

(二)发展沿淮适应性产业

经过多次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之后,王家坝人逐渐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王家坝人摸索出了一条适应水规律的发展之路,那就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这是对水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种“淹不死的”的,主要指种植芡实、莲藕、杞柳等。蓄洪区是一个“水袋子”,蓄洪是为了保障淮河的全域安全。王家坝人民是明事理的,明白并支持党和政府的决策。王家坝人民也是智慧的,智慧就在于,在生存与发展面前,他们找到了人与水共存之道,种“淹不死”的作物。

养“水上漂”的,主要指养鸭鹅等禽类。濛洼蓄洪区内,地势低洼,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恰巧适合鸭鹅的养殖,王家坝人民就抓住了这种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禽类养殖,并开发了板鸭产品。

捞“水中有的”,主要指捞濛洼蓄洪区内的鱼、虾、蚬子等。濛洼蓄洪区内水资源丰富,水产品也很丰富。勤劳的当地人民自觉运用这些水产品,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打造滨淮大花园

王家坝地处淮河安徽段,充沛的水资源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滋生了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基于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阜阳市党代会提出了打造阜南滨淮大花园的战略。滨淮大花园战略就是运用和发掘王家坝乃至阜南全境人水和谐的生态资源,而实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有益于王家坝乃至阜南全境生态环境的提升,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滨淮大花园,就需要运用既有的生态资源。王家坝“有大场景的河流湿地,也有小景观的林泉溪塘,整体生态环境条件较好”[6],也拥有独特的“村、水、林、田”自然生态格局,这些都是打造滨淮大花园的基础和保障。

打造滨淮大花园,也需要运用王家坝文化遗产,增强滨淮大花园的历史底蕴。王家坝所在地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嗨子戏、淮河琴书、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朱寨台家寺遗址、中岗清真寺、方集古镇、黄岗贺胜台遗址等古城古址,这些是打造滨淮大花园的有益资源。

打造滨淮大花园,还需要因地制宜,发掘、开发新的资源。目前,阜南县已开启“百里濛洼”旅游廊道建设。这就是要通过对濛洼旅游观光带旅游配套设施、王家坝国家水利风景区、庄台旅游、湿地旅游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提升人水和谐的状态,促进阜南生态环境的升级换代。

水是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不可或缺的话语元素,但今天的“水”与以前的“水”已截然不同。以前的“水”是王家坝人民恐惧的对象,而今天的“水”已成为人们利用的对象。美丽的庄台和保庄圩、铺天盖地的濛洼特色农业、悄然兴起的旅游产业,都是王家坝人民自觉用“水”的结果,也是王家坝人民自觉实践人与水和谐共生理念的结晶。

[1]杜尚泽,朱思雄,张晓松.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EB/OL].(2020-08-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8/24/c_1126403239.htm.

[2]袁国林.进一步治淮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九一·六”洪水思考之二[J].治淮,1991(11):15-17.

[3]曹述互.中国的防洪遥感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遥感信息,1992(1):11-14.

[4]罗泽旺.水情传输技术60年之变迁[C]//治淮60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82.

[5]花炜.淮河干流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回顾[J].治淮,2003(11):7-9.

[6]阜南县人民政府.阜南:发挥濛洪洼湿地资源优势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EB/OL].(2019-09-12).http://www. funan.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e080abd28c8b2e7b90f6f5a.html.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Water Control Spirit of Wangjiaba

WANG Xi-ya, YAN Cheng-jian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 of Wangjiaba paid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in flood control, opening a new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water control. The scientific water control spirit of Wangjiaba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guide water; appl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nteract with water; conforming to the regulation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water. The first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people about releasing the hydroenergy; the second expresses people’s monitoring of flood trend; the third reflects that people comply with the natural law and actively build a harmonious life comm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angjiaba; science; regulation; water control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5.01

G112

A

1004-4310(2020)05-0001-05

2020-08-23

2019年度阜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问题研究”(FYSK2019ZD01);阜阳市市领导圈定项目(FYSK2019QD05)。

王西亚(1973— ),男,安徽太和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闫成俭(1971— ),男,安徽临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法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猜你喜欢

蓄洪区水情淮河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曹新刚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水情检测系统装置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甜水情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