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过程、潜在风险与对策研究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影子商业银行资产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及演进逻辑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提出的,是指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接受央行等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指以类贷款业务为主,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的信用中介(颜永嘉,2014)。周莉萍(2012)认为,中国影子银行是对银行贷款业务的转移,不涉及复杂的衍生品,制度创新多于产品创新。中国的影子银行产品结构简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资产证券化的雏形。在负债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间的同业业务作为融入资金的主要工具(肖立晟,2013);在资产端,则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高海红、高蓓,2014)和银银合作(郑联盛、张明,2014),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以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演进逻辑。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基本逻辑就是商业银行绕过传统存贷业务监管,利用资产负债表内外的其他项目进行业务创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动力分别是利润驱动和规避监管。

1、利润驱动。影子银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利润驱动。在金融行业,资金都具有趋利性。资产收益率最终决定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向。2009年之后,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大部分流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型企业。但在2013年之后实体经济收益下降以及国家对非标准投资监管日趋严格,导致影子银行的投资重点转向标准化资产。

2、规避监管。影子银行发展的直接动因是规避监管,监管套利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创新的主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再是稳定的利润来源,银行有动力通过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来提高收益。自2007年以来,银行准入条件的放宽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数目快速增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更有动力绕过监管,通过其他渠道发放贷款。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与运作模式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贯穿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金融监管不断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也不断改变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影子银行的模式演变经常会经历兴起—扩张—收缩的过程。

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居民、机构存款以及央行的货币投放。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途径主要是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在资金投放之前,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成为商业银行和标的资产之间的桥梁,被动或主动的发挥着资产管理功能,通过结构化、加杆杆的方式提高最终的投资收益率。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2013年,影子银行处于新兴阶段,运作模式是以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为主,通过各种通道业务,将资金投向非标准化资产。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影子银行的发展不断深化,运作模式为商业银行对各种同业业务的创新以及委外投资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标准化资产。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阶段的影子银行运作模式进行分析。

(一)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各类通道业务为中介,将理财资金投资于信贷等非标准化资产。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往往要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因此理财产品也成为存款的重要替代品。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吸收资金之后,为了规避国家政策的监管,会选择与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将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由于较高的回报率和政府隐形担保的存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是非标资产的主要融资方。

(二)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转向了同业业务,主要是通过对非银行机构的委外投资方式。

委外投资本质上是银行的投资业务,资金主要流向股票、债权等标准化资产,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对银行资金进行主动管理而非通道业务只能接受银行的投资指令。

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

影子银行从最初的理财业务与银信、银证等通道对接向同业链条与委外投资的模式转变;资金从投向信贷等非标资产实现变相融资,再到加杠杆投资标准化资产。影子银行的规模持续扩张,产品更加结构化、复杂化,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相关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以下潜在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资金期限结构大多是短期,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往往是长期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需求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如果能够对流动性进行有效的管理配置,这种期限结构错配引起的风险不足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主要在于负债,影子银行显然缺乏这种稳定的资金来源模式,由此埋下了风险隐患。而且影子银行风控能力不如正规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制度也难以有效约束,进一步削弱了风险抵御能力(张慧毅、蒋玉洁,2013)。影子银行的经营模式中高杠杆化的经营操作成为“标配”,无疑加剧了流动性风险的蔓延。

(二)风险溢出。在中国现有的分业管理制度下,传统的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证券投资,也无法直接向实体经济进行直接投资,其业务范围基本框定在货币市场和债权市场。而影子银行同传统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链条捆绑在一起,产生资产和负债的交错纽带,引起会计账户间的风险溢出(李建军、薛莹,2014)。一旦出现非预期的不利冲击,信用风险将逐轮外溢。

四、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为应对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影子银行带有逐利性、高收益等特性,导致每年影子银行产品参差不齐。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稳定性,同时也给监管加大难度。相关部门要重点防范监控高杠杆的影子银行业务,限定在可控范围,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

(二)加强监管。影子银行范畴的争议性和业务的模糊性,导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强度低于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使很多机构为追逐高收益不顾风险。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对不合理、风险高的影子银行业务加强监管级别。

(三)采取分类监管原则。影子银行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不能对每一种影子银行都采用相同的监管措施。对于贷款类影子银行业务,由于可以进行信用创造,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而且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将此类业务纳入信贷体系进行管理。对于狭义的影子银行,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具有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信用转换和高杠杆的特点,极易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需要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之中,研究新型的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对其进行监管。

猜你喜欢

影子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