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重读出新意 老课新上绽新花
——以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2020-02-2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量词侵略者圆明园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500)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伴随许多人成长的“经典”。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文本的研读出发,精心预设,让语文课堂呈现崭新的形态,让学生在每一次探索中获得一种“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的趣味。“老课”开“新花”,在阅读教学中回归语文本质,落实语文素养,促进课堂的高效生成。

一、听君新翻杨柳枝——贴切的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要借助本单元的重点阅读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圆明园的毁灭》是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阅读学习目标定位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要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解读。

1.借助单元重点阅读学习目标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体现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可发现作者构思巧妙。第三自然段只有四句话,却表现了圆明园集皇家、民间建筑于一身,集大气、小巧风格于一体,风格多样,如梦似幻。大气的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小巧的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建筑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民族建筑”又描写了有表示象征意义的建筑,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根据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只用了三句话,就让世人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称,还是落实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学习和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促进理解的好素材。第四句话,作者又用感受来侧面烘托出圆明园的宏伟。短短四句话,不但有景象的描写,还有感受的描述,淋漓尽致地传递了圆明园的美,还加深对前文的“不可估量”的认识。

2.文字融入情感表达

学生依然沉浸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情感定格在欣赏、赞美、骄傲、自豪中时,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文字在传递着愤怒,“拿得动的”“拿不动的”“运不走的”,体现了掠夺者的野蛮行径在升级,罪恶在加深。标点符号也能表情达意,这句话中使用了两个“分号”,在层层递进地表达作者的愤恨。细读品味,可以感知到这句话第一层就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第二层写出了他们像强盗一样为所欲为,第三层表现了他们像野兽一般,毫无人性地掠夺。

3.创新解读,于平凡处见深度

文中几处数量词的准确描写,也深藏着作者的情感。“1860 年10 月6 日”,这是侵略者闯入圆明园的时间。结合资料学习,从6 日到18 日,短短的十二天时间里,英法联军肆无忌惮地“掠、运、毁”,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不禁引发思考:清朝政府在干什么?是谁在毁灭圆明园,仅仅是这群强盗吗?由时间细想开来,侵略者那丑陋的强盗嘴脸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也没有人来救援、阻止,说明什么?既体现了圆明园规模宏大、举世无双,又体现了清政府是何等的无能、腐败。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的蛮横与疯狂,也毁于清王朝的腐败与无能。圆明园之火,既是帝国主义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理应从昔日这场噩梦中做出反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标新立异二月花——精心的预设

基于以上解读,教学跳出“朗读—体会—分析—背诵”的俗套,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让语文学习要素在课堂落地。在感受圆明园“建筑宏伟”这部分,设计了“四步曲”让学生感知。第一步: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在哪里?第二步:这么多的建筑,这么多的美景,怪不得作者说她是建筑宏伟。可这么多的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有序地把它表达出来呢?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作者的“表达有序”。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圆明园中有一百多处的园林风景群,单是直接模仿建造各地的名园胜景,园中就有五十多处。面对众多信息,如何选取?选取后又如何组织、罗列、呈现?第三步:感受文本秘妙,用“景物+感受”的写法来侧面烘托圆明园的美。第四步:配乐朗读,想象感受圆明园的美。学习“毁灭”这部分时,侧重感受写法,体会情感。先是抓住动作词“掠、运、毁”,接着借助“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几个关键词语,体会侵略者丑陋的嘴脸,贪婪的本色,强盗的行径。同时借助资料,当年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来丰满这种感知。然后关注细微处,品味两个分号的用处,交流、发现四处数量词描写的用处。最后用“这把罪恶的大火连烧三天,____没有了,____也没有了……”这个句式作小结。紧扣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敏锐地感知词语的温度,感受文字传达的情感。

三、且把旧符换新桃——崭新的形态

在贴切的文本解读,精心的课堂预设后,借助“语文要素”这一抓手,课堂就有了崭新的形态。

1.务实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景点,我们刚才读起来是什么感觉?现在请你静静地读书,想想作者是怎么做到有序地把景点都展现出来?(生默读、思考)

生:“有……也有……,有……也有……”,作者采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这是排比吗?(不是)但是你发现了句子的关联词,“有……也有……”,用关联词可以将句子写得很有序。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作者写了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还写了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作者一样一样的写,用罗列的方法让你感受到句子表达很有序,是吗?(是)“金碧辉煌”写出了建筑的——(大),“玲珑剔透”写出了建筑的——(小)。“热闹街市”是——(动),山村乡野是——(静)。写建筑,不但分类写,还对比着写。有宫廷的建筑,还有民间的建筑,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作者不但一类一类地写,而且在一类中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所以读起来十分有序。

在这个片段中,启思导学。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将众多素材有序地罗列。在指导和训练他们探索新知、个性阅读的同时,还培养协商和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

2.有深度

师: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这一段中还有一种词,作者用了很多次,它告诉我们什么?(生读书静思)

生:3000 多名侵略者在园内放火。

师:他关注到数量词这个现象。文章中的数量词还有很多,谁能发现?圈出来。(10 月18 日和10 月19日、三天、一片灰烬)

师:3000 多名侵略者入侵,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还幸免于难。“3000 多名”除了告诉我们侵略者的数目,还告诉我们圆明园确实是庞大的建筑,宏伟壮观。

生:北京至少有几十万人,面对3000 多名的士兵,为什么不奋力抵抗?

师:他读出了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些数量词还告诉你什么?(惋惜、心疼)请带着情感读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为什么连烧三天都没有人来救圆明园?

生:落后就要挨打。(师板书)

师:10 月6 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

生:屈辱的日子。

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这样关注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关键的信息,并借助学生的理解进步,作为课堂的“推进点”。教师始终抓住学生的“发现”推动课堂,注重课堂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习得借助资料、读懂文字并体会文字背后情感的方法。

猜你喜欢

数量词侵略者圆明园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巧记数量词
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满江红·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