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途径

2020-02-25张涛华代水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研究生

张涛华,代水星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向各民族研究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是帮助研究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第一课堂。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社科〔2018〕2号文件,民族院校与其他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是一致的: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依据本专业从“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选修一门,博士研究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重视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研究工作,是新时代将各民族研究生培养成可造之材的必然选择,是民族院校以人为本培育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现实需要。

一、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作为向各民族学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课程,应该聚焦课程改革的重难点、明晰课程发展的方向、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努力成为学生喜爱、家长认同、社会满意的公民课程,为民族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提升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对于当前更好地宣传党的理论和教育思想,满足各民族研究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期望值,把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民族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研究生思政课因其固有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伦理性特征,直接成为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的主渠道,成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课堂。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既要遵循一般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普遍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又要符合民族院校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各民族院校的发展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学生的特点,照顾民族学生的情感,使各族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教育时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因此,努力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于提升民族院校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保障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程因时而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做好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研究生思政课这一现实的实践活动。研究生思政课是在本科生思政课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和深刻解读,是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自然辩证法等理论进行的系统介绍和逻辑演绎,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全面阐释和准确把握。把抽象丰富的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这不仅是一个思想理论的问题,还是一个现实改造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经济生活、青年个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有不断适应这些现实的变化,让抽象的理论回归到民族研究生的现实生活中,回归到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的生活世界里,再用学术话语提炼概括,才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这个回归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而提升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能更好地推进这一教学过程。

(三)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满足新时代民族院校研究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实践转向

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全社会要集中力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3]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与发展中,要坚持以各民族学生为主体,不断深化对研究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认识,不断创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不断拉近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的授课距离,从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只有学生“喜欢听”“很期待”“有收获”,教师的教育活动才是成功的、有效的,研究生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立德”“树人”“成才”的功效。只有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充分激发各民族研究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心理共情和理性认同,才会给学生留下“喜欢听”“有收获”的主观印象,乐于践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因此,努力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是一种回归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优化教学产出的合理变革,也是满足新时代研究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实践转向。

(四)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新时代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新时代民族院校的发展和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讲政治、懂科研、善育人的优秀青年参与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在现有师资力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升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来考察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条由点到面、由线到片的助推教育改革建设的发展之路。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理论、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及研究生与教师的互动程度,展示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也彰显了教师对研究生学习成长的人生激励和人文关怀。重视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是从结果导向评价教师是否以生为本、注重实效的重要依据,是民族院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教师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也是思政课教师践行长期从教、终生学习的理念的客观要求。

二、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现状分析

全国现有13所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民族院校,包括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和7所地方性民族大学。通过对13所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调研可知,研究生思政课均依照教育部及国家民委下发的文件要求开展科研教学,研究生思政课在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学生培养、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等方面近年来都有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速最为明显。教育部印发的教社科〔2015〕3号文件要求: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4]。在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同时, 教育部从2018年起又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5],民族院校也搭上了这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质量的“顺风车”。总的来看,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建立了稳定的教师队伍,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覆盖了所有研究生,等等。但随着新时代新要求,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革,促使思政课的亲和力进一步提升和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教学内容特色不够明显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按照当代中国的国情与发展实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当代中国与世界等大纲内容展开教学。它与本科生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点,但仍存在很多重叠的部分,尤其是在最后两章中划分的板块与叙述内容相差不大。如果教师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与创新,不结合最新的理论与时政进行重构,很容易给学生留下“炒剩饭”的嫌疑,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抬头率,更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研究生思政课是所有专业的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民族院校研究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各民族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与科学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结合民族地区和民族研究生的特点抓好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通过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来引导各民族研究生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担当意识,这对提升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主要采用专题教学的授课模式,把教学大纲的要点与教师搜集的资料及对该专题的理解思考相融合,通过课件讲授的方式合理呈现在学生面前,都能做到图文并茂、有理有据。但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听课调研发现,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互动引导缺乏,艺术性生动性不足[6]。少数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内容开展教学,对内容的讲解和推理没有提纲挈领讲明白,不能在研究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更没有激起听课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少数教师对各民族研究生的学情分析不足,不能把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有效还原为各民族研究生具体感知的事物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的听课意愿不强,研究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重政治话语、研究话语,轻生活话语、大众话语,容易出现语调偏低、语速偏快的现象,制约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课堂内容的呈现。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慕课”平台、班课APP、翻转课堂教学等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信息化整合与提升的程度还不高,对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缺乏过程指导。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学习、课堂实效以及师生间的亲和力。

(三)教学互动不够充分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观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主动认知、交流提升的双主体的教和学,是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以及人品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双向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7]。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原因是:部分研究生比较重视与自己就业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对于无直接关联的公共基础课只求顺利过关,加之教师没有向学生阐释清楚研究生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研究生对研究生思政课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与学习动力不足问题,不能很好地主动融入课堂;部分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专题的理论研究没有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也没有结合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学习中的疑问进行教学,使得部分研究生无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也大打折扣。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课程教学往往会演化成“灌输式”单向度教学,不仅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下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认知也没有有效提升。

三、 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途径

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研究是一项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交织环绕的长期性工作,是提升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和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探索,对于完成新时代民族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民族院校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是新时代从研究生培养结构的供给侧着眼,在多维思索、多方发力、多措并举的条件下提升民族院校教育质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幸福感、获得感和使命感的现实关怀,其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努力使思政课“有趣”更“有用”

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是一个持续性、互动性、感染性的发展过程,首先要解决好课程改革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素材选取、教学过程、主题讨论、难点解读等具体方面。要让研究生思政课有很强的亲和力,就必须让教学目标分化细化具体化,并且易于实现;课程内容既有理论观点和材料分析,又有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广大研究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要结合各民族研究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及本民族本地区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合理设置讨论主题,让不同理论水平的研究生都能参与到研讨活动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要经常对研究生进行课后调研,了解各民族研究生在具体专题学习中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偏好,并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思想启迪者、人生引导者,要努力让每堂思政课既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又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各民族研究生都能从课堂上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才会保持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吸引力和热情都不减。

(二)积极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使思政课“有料”更“有效”

在教学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大道理活起来、生动起来。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2]。方法千千万,归根结底要出实效、要管用。研究生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教条,而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经验总结。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要坚决贯彻这种方法论理念,用生活化、接地气而非庸俗化的语言进行理论教学,用通俗化、精练化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转换,用平等化、主体化的情境对学生个体进行内容生成,用网络化、扁平化的技术手段支持研究生进行集体学习和科研探索。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要以大纲为中心展开,但不能为了说明大纲的内容而搜集材料简单佐证,它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队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功能。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都可以加以利用;凡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使思政课“有人”更“有情”

许多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既有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又有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课时量相对较大。因此,民族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编制,保障思政课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上待遇不降低、科研不加码、晋升不滞后,让每位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都能安心专心用心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技能、扩大教学成果。同时,研究生思政课本质上也是做人的工作,要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就要使研究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情真意切”。“情”指的是热情和激情,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对职业的热爱、对新知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真”指的是真理和真实,要保证传递给学生的是学界已经公认了的、正确的、有真实材料作支撑的知识。“意”指的是意义和思考,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切”指的是亲切和契合,就是说教师要维护好自己教书育人的形象,切实遵守师德师风要求,努力做到理想人格与实际表现相契合、教学风格与学生喜好相契合、逻辑演绎与学生认知相契合。总之,要让新鲜血液不断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用情感教育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四)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努力使思政课“有益”更“有力”

研究生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帮助他们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学术与生活等多个视角分析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做到“知其所以然”,切身感受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和真理的力量,提升教师与课程的亲和力。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既有一般高校承担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还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的特殊使命,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根据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步骤化、生活化探究,让每一个研究生不光在脑海里知道思政课有益,更懂得所学理论在现实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感知理论的真实、有力、可行。研究生思政课理论知识不能只存在于书本和人的脑海中,更应该通过人的智力和体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转化为各民族研究生今后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科研成果。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才会有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理论指导各民族研究生实践的力量才会发挥出来,各民族研究生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才会真正发挥出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研究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适配子的亲和力筛选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