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歌的审美认同研究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徽州艺术作品音乐作品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对艺术作品的考察要遵循“创作—作品—鉴赏”①这一理论体系,即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媒介,一个体现艺术家创作价值即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媒介来对待,并且从艺术作品的产生到艺术价值被认同和实现,视作为生产艺术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艺术鉴赏中得以实现,且获得艺术鉴赏主体的认同。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指导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发生、发展的科学理论,相比艺术认识过程中曾出现的“客观论”“主观论”“模仿说”“表现说”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艺术创作和消费的过程,且又开拓性的提出了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实践的论断,即是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从而强化了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人的劳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作为音乐作品的地方民歌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突破传统音乐研究对民歌的审视,以一种围绕音乐作品所展开的创作论和认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理论,来阐释民歌的艺术意蕴,为地方民歌在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中获得认同找到坚实的依据。

一、徽州民歌创作论说

艺术的创作论研究是追寻艺术的本源,理解艺术创作的发生理论,是一种溯源性的研究。

海德格尔在其艺术的本源论中指出:艺术家是艺术的本源,艺术是艺术家的本源②。这一论说看似没真正说清楚艺术的本源到底是什么。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来说看,艺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它是艺术家融入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愿望创作而成的,因而,艺术家是艺术的本源;但是如何理解艺术是艺术家的本源呢?艺术家之所以为被称作为“艺术家”,而非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者或者艺术工作者,是他(她)具备艺术创作的思维和技艺,并且能够用创作的作品(艺术作品)来体现的能力,所以,艺术造就了艺术家。我们不妨用一个程式“艺术创作者(艺术家)——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表示海德格尔的论说,可以使我们认知艺术的本源。那么,民歌作为音乐作品,它的创作者或许是非专业音乐创作者,也许也是集体性的非专业音乐创作者,那么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吗?他们的创作能成为艺术创作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民歌的创作源头的找寻。徽州民歌作为徽州地域的民间音乐形态,它的存在离不开徽州的自然和人文境界,这是它产生的外部环境,同样也是徽州民歌创作者的外部环境,而其内在环境主要源于创作者的情感融入并由感而发。这是所有民间歌曲具有同质性的地方之一。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作《乐记》中《乐本篇》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③“音”“声”都源于人“心”,这是《乐记》探讨音乐本源问题的原生性的论说。徽州民歌的创作自然在于创作者在山间田头或特定环境中所想所思的即兴性的表达。比如:徽州民歌中的船工号子 《新安江上背纤帮》,背纤工背纤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强度构成了该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歌词特点,作用在于舒缓劳动疲劳、表达劳动者艰难的生活境况。这类民歌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创作的模式,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具有共通性。又如黟县民歌《吃乌烟》,创作者(演唱者)用哭诉的语调,控诉乌烟(鸦片)对她丈夫的毒害,并表达她所面对的已被鸦片败坏的家庭的痛心和无耐。上述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民歌的创作者的心理感受是民歌音声表达形式的源头,具有民歌发生论意义。《乐记》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徽州民歌的创作由来亦如此。④

二、徽州民歌作为艺术作品论说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将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中间环节,是实现艺术作品价值即艺术家的创作价值的媒介,体现费的理论模式。艺术作品呈现于众,它之所以被认可为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艺术家个人审美和情感的融入,物不等于艺术作品。海德格尔在对凡·高“一双农鞋”的描绘中指出,作为一双农鞋,它是物,一种人人都熟知的物品。而穿在农民身上,走在田间地头,这双农鞋就是一件器具。器具和物的同之处在于它的有用性,它的价值体现。海德尔格这种对艺术作品的哲学性的眼光告诉我们在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其所涵盖的意蕴,我们可以理解为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走进这个作品(凡·高的油画“一双农鞋”),我们突然进入另一个天地,其况味全然不同于我们惯常的习惯。⑤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体系将艺术作品作为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特殊精神艺术生产的产品,给予我们在考察音乐作品,特别是对地方民歌作品的认知和理解的方式。现存的徽州民歌有200余首,它们是不同时期徽州百姓即兴创作的口头音乐形态。分类徽州民歌,以民歌“三分法”来看,徽州民歌包含了号子、山歌和小调;解析徽州民歌,诸多曲调都以徵调式为主,整体的音响效果呈现收拢性、内含化;几乎所有徽州民歌都没有高腔演唱,多数曲调的演唱细声细语,多为单人演唱,也有少许对唱。从徽州民歌的形式存在、表现和音响来看,不同之处在于周边省份丘陵地带民歌有较多开朗、明亮的音调,比如浙西天目山区和赣东北的采茶类歌曲,徽州民歌多体现民间疾苦,哭诉类情绪的作品为数不少;相同之处在于农事歌、习俗歌普遍存在。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来看,物质生产低下的地区精神产品较为丰富。徽州自古百姓生活疾苦,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因而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意思就是古徽州男子到十三、十四的时候,就要离家外出务工来养活自己。在这一大背景下,从徽州民歌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徽州女人的悲惨生活、徽州传统家庭思想和礼数、徽州传统习俗等古徽州的民风民情,徽州民歌产生和存在有它特定文化背景,是创作者特定审美下的心理产物。所以,作为艺术作品的徽州民歌是承载艺术创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感,经过艺术创作者的劳动即艺术创作展示出来的音声形态,其中所存在的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现象最终仍然归结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三、徽州民歌审美鉴赏论说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鉴赏作为艺术生产整个体系的最后阶段,也恰恰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一般生产理论把产品消费作为实现劳动力价值的环节。产品消费是整个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消费,整个生产过程就不完整,价值实现链就是会被中断。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和思想情感需要通过艺术作品被消费来实现其之所以是艺术作品的价值。因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艺术作品艺术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艺术创作者走向艺术家行列的价值实现的需要。那么,如何来通过艺术鉴赏来实现艺术价值,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生产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之所以“特殊”在于鉴赏主体与被鉴赏客体之间存在互为对象,共同参与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作为被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即为艺术家融入的审美和情感需要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实现,同时这一艺术价值实现的广度、深度还受鉴赏者所处的外在环境即社会及人文环境和鉴赏者自身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内在因素的制约。所以,艺术鉴赏活动既是一种审美体验,又是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

音乐作品的鉴赏是艺术作品鉴赏的一个方面。当音乐作品完成创作和表演环节之后,必然要经历观众、听众的审美体验才能获得艺术价值的实现。从音乐活动的目标看,欣赏是作品所要达至的人文归属,是被接受者最后确认的过程。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完成是否成功,都有经过这一环节的检验。⑥我们也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为创作、表演的再延伸和再创造。作为民间音乐作品的徽州民歌,从艺术创作环节来看,它虽然出自创作者偶然的情感的抒发,但其承载的艺术价值更为丰厚。民歌自然离不开“民”,即老百姓。所以,我们在鉴赏民歌之时,首先需要站位与民间的视角,因为民歌不仅创作者来自于民间,所叙述的音乐事象更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徽州民歌中的劳作类歌曲、婚嫁仪式类歌曲以及少数民间宗教类歌曲等,都在不同的角度体现徽州民间的风土人情。其次,需要体会民歌的功能,即它的有用性。海德尔格对凡·高的油画作品《一双农鞋》的描述中认为这双农鞋可以看作为一双用于裹脚的普通的农鞋存在,也可以思考是曾在穿在农民的脚上作为劳作工具的农鞋。所以,艺术鉴赏的还需认知艺术作品的功能实用功能。例如。徽州婚嫁仪式歌曲中的《哭嫁歌》是母亲对即将出嫁女儿前续人生的回顾和后续为人出事的嘱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体现古徽州人的人生哲理;《撒帐歌》是徽州婚嫁仪式中拜堂和闹洞房时演唱的歌曲,曲调略有固定模式,但是歌词具有即兴性,随利士人演唱之时随性发挥,但中心意思主要是父母长辈通过利士人之口来表达他们对新婚夫妇的期望,包括尊重长辈、恩爱和睦、早生贵子这三方面的期待。这也是古徽州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是徽州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总之,对民间音乐作品的鉴赏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来审视,这是音乐的文化意义所决定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总是某一社会文化的显现体之一。⑦从文化传统来理解民间音乐作品,才能多维、全面的理解民间音乐作品的涵义,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审美体验,才能从真实意义上做到艺术鉴赏的程度,完成对民间音乐作品的文化消费。

四、徽州民歌的认同论说

对某一具体的民族和地区而言,文化认同的形成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文化共性之上,而是建立在每个人所生活的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共同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之上。⑧徽州文化研究如今已成为区域性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徽州音乐文化,亦不能缺失徽州文化这一学术盛宴。从徽州老一辈音乐工作者开始着手徽州民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从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至今也已有近12年。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看,相比徽州文化其它子文化的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徽州音乐文化研究仍然处于襁褓之中。除去一些客观的因素外,徽州民歌的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同首先要在观念上、意识上要给予认同,这就取决于对徽州民歌的认识,且为深入的认识。上文对徽州民歌审美的切入论说目的在于让接受者懂得徽州民歌的文化内涵的深厚、文化意义的深远,与徽州社会的人和事有紧密的联结。从诠释学来看,徽州民歌是用音乐语言对徽州文化意义的一种解读和表达;从现象学来看,徽州民歌是徽州文化的艺术表象。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接受徽州民歌,只有先肯定它的存在,它的文化意义,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审美鉴赏,以达到对其保护、传承和传播的用意。其次,在认知和审美的基础上做好对徽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接受美学认为,从欣赏的角度看,作品的空白和未定之处处于一种潜在的和可能的状态,因而审美活动就需要把作品的空白之处加以填补,使其又潜在的状态转为现实状态。⑩也就是说,对徽州民歌的审美鉴赏不仅能体会其文化内涵,而且鉴赏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文化水平等进一步挖掘其涵义,或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理解进行再创造的表达,这对于徽州民歌本身来说是一种内涵的再丰富和表现形式的有效补充,可以增进徽州民歌的传承、保护和传播。我们要把握好接受和再创造的“度”,即不能恶意破坏徽州民歌的本体或者植入有异于徽州民歌文化内涵的内容,但是对文化变迁带来徽州民歌表现方式的变化要作辩证的看待。

徽州民歌的审美研究是揭示徽州民歌产生、发展的哲学思考,是认同徽州民间音乐文化,使其良好传承和发展的原点。引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体系目的在于科学解读徽州民歌作为民间艺术作品的产生、特点和文化涵义,最终是为了使大众对其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获得意识上的认同、进而做到对徽州民歌更好地保护、传承和传播。

猜你喜欢

徽州艺术作品音乐作品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徽州春雪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徽州绿荫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