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林“世界模式论”思想及其方法论审视

2020-02-25范高高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理黑格尔恩格斯

范高高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教材,列宁和毛泽东曾非常重视。 对杜林“世界模式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反杜林论》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我们对该著作中“哲学编”的研究有很多,大多形成了对杜林“原则在先”思想的批判以及重点阐述“事实在先”的哲学思想,但是对其中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思想作全面、系统研究和论述的文本却很少。对杜林“世界模式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树立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

杜林这位庸俗社会主义理论家写了很多著作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 恩格斯为了响应党内大多数人的数次邀请,对杜林的学说展开了强烈的批判,而要批判杜林的学说必须要从他的理论出发点着手,因此,我们先对杜林的哲学体系论证出发点进行分析。

(一)“存在”的含义

“存在”一词作为杜林的哲学概念,具有三重含义。 第一,“存在”专指与思维现象对立的物质现象,这种情形下的存在指的就是物质。 第二,“存在”泛指存在着的一切现象, 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第三,“存在”专指宇宙和自然界。 当杜林讲“存在”作为第一种情形时,这种说法是唯物主义的,当“存在”作为后两种情形时,这种说法是唯心主义的。 由此看来,杜林的“存在”一词徘徊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无法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最终沦为一位折中主义者。 杜林给“存在”一词下的定义无疑抹煞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

(二)杜林论证世界统一性的根本出发点

论证世界统一性的根本出发点是“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一哲学公理。 杜林说道:“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由于它是自满自足的,因而没有任何东西同它并列或在它上面。 如果给它加上第二个存在, 那就使它成为不是它本来那样的东西,即成为一个包容更广的整体的一部分或组成部分。 ”[1]在杜林看来,“存在”自然是唯一的、包罗万象的,这是无需证明的,如果这个存在不唯一,那么第二个加上去的存在也是第一个存在的一部分。 杜林将存在看做是唯一的,这与他对哲学的定义密不可分,杜林认为,哲学是研究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发展形式,它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即“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原则”。

(三)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世界的统一性

杜林一开始就把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一般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后两个部分均是以一般模式论作为基础而得, 而一般模式论是以所谓的哲学公理为核心,来自于哲学的对象——原则,原则是从思维中产生,思维又是从自身中获得,因而,在他看来,“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2]杜林先生借助我们统一的思想,把存在的唯一性变成统一性,这个存在一旦被统一的思维所思考,就会立刻变成统一的东西,从统一的存在出发去认识世界,万事万物也被统一起来了。

(四)论证方法是“科学的”数学原则

这种“科学的”数学原则是思维的产物。 杜林说:“在纯数学中,知性所处理的是‘它自己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数和形的概念‘对纯数学来说是足够的并且是由它自己创造的对象’, 所以纯数学具有 ‘不依赖于特殊经验和现实世界内容的意义’。 ”[3]显然,数学的产生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它只是一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实验工具而已。 杜林先生以“科学的”方法从“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个哲学公理出发,以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现实世界的统一性,这是如此地“合乎逻辑”。

二、世界模式论的基本内容

世界模式论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最终得出关于人的学说也是建立在世界模式论的基础之上的。 对世界模式论基本内容的回顾,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杜林的哲学体系,要想正确把握恩格斯对杜林整个学说的批判,就必须深入研究世界模式论的基本内容。

(一)以“存在”为初始点

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以存在开始,这种存在是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它只是思想的虚无或者没有思想的相似的东西, 这种存在与自身等同,它可以不依赖于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它是先验地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杜林之所以会如此认为,正是因为他在数学知识的产生方面也提出数学知识是不依赖于自然界的存在而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哲学研究的意识是最高的意识,假设至上的意义与无条件的真理性不存在了, 它自然也就随之贬低了其地位,所以“哲学掌握着一切类型的观念的标尺”,[4]存在是包罗万象的。

(二)经过虚无转到变异

杜林讲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运动和变化的,它是真正的“虚无”。 正是从一种虚无的存在中发展成了许许多多千变万化的世界状态,从无到有,这就是存在的变异。 杜林妄图建立一个包罗一切、穷尽一切真理的终极哲学体系,然而,这样的哲学体系如果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话,真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穷尽的,从实际出发就只能得到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如此,杜林的哲学体系就要面临散架的危险,反之,只有将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样的哲学体系才能建立起来,而这样的原则只能是包括一切的存在。 世界本身有一个起点,即无,也就是与自身等同的存在,而后经过运动变化,产生世界万物,这一运动过程就是从虚无到变异的过程。

(三)“质”与“量”相互转化

变异就是“存在”逐渐脱离初步状态,包含着可变与不可变两种混合因素的阶段,而质则是指事物的种和属,即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属是一般的,种是特殊的。 事物的属与属、种与种之间的区别均是事物的本质区别,而在同一属之内不考虑不同事物的质的区别的话,那么事物就只有量的大小关系。 这样,杜林就完成了不同事物之间质与量的转化。

三、世界模式论的理论来源

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来源于黑格尔的 “存在论”,抄袭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其中《逻辑学》是描述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发展情况,这部分刚好与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相对应。 如果我们将杜林的哲学体系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相比较,就会很轻易地发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杜林哲学体系的模本。

(一)杜林的哲学体系是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模仿

杜林的哲学体系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谋而合”。 杜林哲学体系的第一个阶段是不依赖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而从纯精神范围中产生哲学公理,这些哲学公理就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恩格斯说:“在杜林先生那里首先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这在黑格尔那里称为逻辑学。 ”[5]第二个阶段就是将这些哲学公理应用于自然界推导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第三个阶段是将世界模式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得到关于人的学说。 这两种哲学体系不乏有些许“巧合”之处,第一个阶段都是属于观念的范畴,后两个阶段则是第一个的应用, 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杜林所谓的“内在的逻辑次序”就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二)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的抄袭

我们发现,黑格尔的“存在论”是描述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黑格尔从纯存在出发,经过无、生成、质、量、度的变化,黑格尔的“纯存在”即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和规定性的,可对应杜林的“存在”,即无。而后经过虚无生成,可对应与杜林的变异。黑格尔从“现有的存在”发展到质、量、度。 “存在论的具体内容在于质、量、度,这些都是非常客观化的过程。 ”[6]它的运动过程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运动变化过程都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 而是质的飞跃。 “度”是比“质”和“量”更高的概念,是“质”与“量”的统一。 黑格尔说:“尺度既是质与量的统一,因而也同时是完成了的存在。”[8]杜林以此世界模式每前进一步,都与黑格尔的存在论若合符节。

(三)杜林的论证方法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论的剽窃

杜林从存在开始,将存在作为出发点和思考对象,由于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存在在思维中是统一的,存在与思维协调一致, 所以存在在现实中也是统一的。这种论证方法就是对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心主义理论的偷运。 由此看来,杜林与黑格尔的论证方法完全相同,都是从结果论证原因,颠倒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

四、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方法论分析

杜林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时,从思维出发,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出发,依照思维推论出的原则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显然犯了先验主义的错误。

(一)哲学分类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杜林的哲学体系是从思维出发, 思维中产生“原则”,将这些原则应用于自然界,得到了关于自然的学说, 将原则应用于人类社会得到了关于人的学说,换言之,这些结论都是原则产生的结果,一切均是从思维中来,杜林让外部世界适应自己的原则,而不是让自己的原则去适应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我们看到, 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在思维, 不在外部世界,假使我们进一步追问,思维如何于自身之中获得这些原则或公理, 杜林则只能回答道:“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这个公理本身就是杜林把玩的同义反复的文字游戏,既然存在是包罗万象的,那么它肯定就是唯一的, 以这样的哲学公理来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的。

(二)自然观的形而上学论

“‘在自然哲学’部分,围绕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着重揭露和批判杜林在这一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8在一切思维中,其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各个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是杜林的根本观点,这个观点从根本上就割裂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因为思维既要把相互联系的思维联合在一起, 也要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杜林发现了思维的综合, 却将思维的分析抛在一边, 所以它以这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得出的思维的本质不可能是辩证的。 辩证的思维不能简单的只讲分析,不讲综合, 这种理解与把思维看做是事物各个部分机械拼凑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认为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矛盾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杜林就是将思维限制在综合的领域,没有看到分析的方面,导致他必然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中。

(三)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论

杜林从存在的唯一性过渡到存在的统一性、再由其发展到世界的统一性的转变,杜林在这个过程中将世界变成了统一的整体, 世界从此失去了彼岸,由世界的统一性得出无神论,杜林的哲学公理开始开花结果,自己也成为了反宗教神学的无神论者。 杜林得出无神论的根据有二:其一便是自己杜撰的公理, 其二便是使用了唯心主义的论证方法。全仰仗杜林的想象力,从主观想象出发,而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讲综合不讲分析,割裂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使综合脱离了现实基础,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杜林论证无神论的过程非常简短,只言片语便将整个彼岸性即天堂、地狱、灵魂等全部废弃,似乎是对宗教神学发动攻击的一次速战速决的大胜仗。

列宁指出:“在一个无休止的压迫和折磨劳动群众为基础的社会里,可以用纯粹说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见,那是愚蠢可笑的。 如果忘记,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那就是受了资产阶级观点的限制。 ”[9]因此,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推导出思维的统一性做法才是正确的。 思维的综合作用只能建立在对现实事物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客观世界本身就具有统一性,思维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中综合出思维的统一性来,如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原貌,这样,思维的统一性就会被世界的统一性所决定。

(四)真理观的历史永恒论

杜林妄图建立一个包罗一切、穷尽一切的终极真理体系,永恒真理出现了,所有的具体科学都宣告破产,包括他自己的“科学之科学”,这是一种反认识辩证法和阻碍科学发展的荒唐想法。 恩格斯说:“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各种联系——无论是物质的联系还是精神的和历史的联系——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人的认识的领域就从此完结, 而且从社会按照那个体系来安排的时候起,未来的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就中断了——这是荒唐的想法,是纯粹的胡说。 ”[10]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不可能完全穷尽对其认识,宇宙发展的无限性与人认识的有限性是相互对立的,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宇宙总是处于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以,人们要想穷尽对无限宇宙的认识,这是不可能的。 “真理永远不能穷尽的思想,是我们把认识任务规定为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的哲学依据。”[11]世界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终究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五、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著名论断正是恩格斯在批判了杜林所论证的世界的统一性之后形成的,这个论断是恩格斯吸取了以前许多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论证过程中,恩格斯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例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并且强调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并不是永恒真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的成就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的原理是正确的。

(一)世界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首要条件

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12]世界的存在和统一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世界的存在讲的是世界的有无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杜林的错误就在于把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和世界的存在本身混淆在一起,得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错误结论。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而物质性就是指客观实在性, 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 物质世界是唯一的现实世界,如果妄想在物质世界之外建立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那么,这是愚蠢的做法。

(二)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

俄国化学家门得列耶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揭示了无机界化学元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近现代科学对光谱的分析证明了地球和其他天体均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 细胞的发现说明世界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这些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证明了生命现象的基础是物质,有机界和无机界是有联系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 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13]

(三)始终坚持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

恩格斯正确处理各种具体与抽象、 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坚持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材料发现其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优秀成果,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谬论,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我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终极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今天科学的发展,在实践各方面新的进展和成就,需要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去概括和总结。今天的概括必定会更加丰富,领域会更加宽广。 ”[14]

结 语

杜林从他的“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一哲学公理出发,得出了宇宙是万物联合为一个统一体的结论,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个哲学公理有三个方面的错误,他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现实世界的统一性,其结果是模棱两可的,其做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就是他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或基本原则的学说,是从存在出发,经过无、变异、属和种等量变引起质变的,可见,杜林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学说是从黑格尔那里抄袭而来。 在构造杜林世界模式论的过程中, 杜林不但杜撰公理,而且还大肆地吹嘘自己运用的是科学的数学方法, 证明自己是一位才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大师,杜林存在的基本形式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基础,恩格斯也是在对此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关于世界真正统一性的学说。 对杜林“世界模式论”的批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体的关系,任何对其进行肢解和分离的观点都是脱离经典文本的胡说罢了,无论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还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他们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公理黑格尔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欧几里得的公理方法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公理是什么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数学机械化视野中算法与公理法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