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展望
2020-02-25秦铃枝
秦铃枝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双重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和现阶段的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在发展,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但是在2005年7月我国重新开始了市场化改革,接下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1981~1993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汇率体制具有较明显的计划性质,汇率只是外贸部门进行内部核算的工具,尽管该时期汇率高估,但是影响并不大。1979年外贸体制改革开始,汇率高估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开始显露。1981~1984年,引入贸易内部结算价,同非贸易官方牌价构成两种汇价。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官方汇率牌价适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和结算,比如旅游、运输等项目。这种双重汇率制度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但是价格双轨制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套利行为,各种套汇、骗汇的非法行为,破坏了外汇市场的秩序。1985年我国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1985~1993年,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在这一时期,官方汇率逐渐走高,缓解了官方汇率被高估的扭曲问题。1993年国内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4.7%,经常账户差额为-119亿美元,外汇储备仅增长18亿美元,我国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也加快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市场化加快(1994~1997)
1994年1月1日,我国官方汇率向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并轨之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外汇调剂汇率和官方汇率之间存在较大价差,这就会带来寻租、腐败等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对外汇市场的有序性造成破坏。所以官方决定取消双重汇率制度,将初始汇率定为¥8.7/$,相比于1993年¥5.76/$有大幅度的贬值。自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处于小幅度升值的趋势中,到199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3左右。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并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汇率作为人民币基准汇率。企业出口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卖给中央银行。这当然对于汇率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官方来说能起到积累外汇储备的作用,1994年外汇储备相比较于上年增加了143.5%。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受到冲击(1998-2005.0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国内开始显现,出口降低、GDP增速下降,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情况。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没有因为危机而对人民币进行贬值,出口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使得当年外汇储备只增加了51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减少也使得基础货币投放减少,央行于5月重新恢复国债回购公开市场业务。1998~2000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加上国外经济环境较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0附近波动,通货紧缩出现。央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5月起8次降息,但是美联储为应对经济过热加息使得中美利差扩大,我国外汇储备增幅下降明显,1998~2000年外汇储备增速分别为3.6%、6.7%、7%,人民币承受着较大的贬值压力。
2001~2004年,随着全球经济好转、中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增加明显、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国际收支大幅盈余、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我国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特别是2004年在正外币利差的驱使下,我国资金净流入明显增多,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高达1107亿美元,央行采取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投资需求过热问题。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市场化重启(2005.07~至今)
2005年7月21日开始,中央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看,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贸易伙伴国也越来越多,按照易纲(2000)对汇率制度选择取决的参数来看,我国也应该逐渐走向浮动汇率制度。还有的学者从汇率失调、国内经济目标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我国应取消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施建淮等,2005;俞乔,1999)。
相较于之前的汇率制度,这次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由原来的盯住单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当篮子中其他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或升值时,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也会贬值或升值;篮子中其他非美元货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浮动幅度要小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五、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展望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渐进性改革。每一阶段改革都有侧重点,非贸易官方汇率向贸易结算价并轨、官方汇率向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2)阶段性政策。当我们遇到外部较强的冲击时,会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而出台一些政策来稳定国内外环境,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但是直到2005年7月我们才开始重启汇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在改革方案设计上的短期性减缓了市场化的进度。
未来展望:(1)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央行需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所以要频繁地进入外汇市场参与交易,这样一来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被弱化。中间价管理时人民币汇率干预的重要手段,外汇交易中心能对中间价进行调整。我国虽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央行的管理压力很大,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上就会比较谨慎。我们需要加快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还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投资主体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和手段。(2)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汇率政策主要起到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外汇储备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多少的重要因素,央行应对外汇储备的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避免基础货币投放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央行近些年也在货币政策工具上不断创新,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3)谨慎处理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国际化步伐过快也给资本流动管理、汇率稳定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审慎的考虑这三方面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