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理解的若干思考

2020-02-25胡涵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队伍关键

胡涵锦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这样的座谈会由党中央来召开是第一次”,[1]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离“党的嘱托、人民的期待和学生们的期盼”,还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处于“关键”地位的思政课教师,在感动、激动之余,更需要、更紧迫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关键”的作用、产生“关键”的效应。

一、“关键在教师”:在结合三个方面学习的内在联系中加以深化理解

1.结合党和国家有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学习,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的这一重要论断,折射出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之间内在的历史渊源和逻辑关联。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关心、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一如既往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央相继颁发的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文件中,都包含着加强队伍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颁发的这方面文件,更是频率日益加快,力度日益增强。其中,对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举措,也日益明晰和具体。以“关键在教师”这一既通俗易懂、又简明扼要的表述,来凸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是有着鲜明特色的话语呈现方式。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命题的确立,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下发的有关文件中,都强调了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重要论断。包括:“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关键在教师”;“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等。中央和有关部门还专门就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下发文件,这本身就说明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意蕴。

此外,我们还应高度关注的是,中央文件多次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抓”。[4]“极端重要性”的提法,是“很有份量”的。在一般情况下,中央是不会轻易使用的。而这“极端重要性”的要义,就在于,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深刻理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应有这样的“高站位”、这样的“宽视野”,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2.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3.18讲话”,深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的理解,要与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从思想方法论角度来说,深刻理解“关键在教师”,我们既要看到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的热情关爱和殷殷厚望,也要看到他对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关爱和殷殷厚望。我们要从总书记对所有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中,深切感悟到对思政课教师的“个性”意义;同样,我们要从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中,深切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对全体教师的“共性”意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其中包括著名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个下功夫”等。这些基本要求,与“3.18”讲话中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等重要论述,都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每一个论断有着各自的表述,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但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把握,又能够体悟到这些重要论述的内在关联和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明确了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神圣而又荣光的职责使命,同时,对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在思想、道德、学识、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和努力奋斗的标杆。

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学习,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

思政课教育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也不能就思政课教师队伍谈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关键在教师”重要论断的理解,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起来。

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应从整个教育事业宏观背景来审视: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建设教育强国、三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就推进教育现代化而言,要搞清楚教育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理念,还仅仅是一些手段和技巧?在课堂上放放PPT,搞搞网络链接,扫扫“二维码”,是否就是思政课的现代化呢?另外,思政课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是什么定位,可发挥什么作用呢?再则,什么样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才能使人民满意、让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呢?身处“关键”地位的思政课教师,在这三个教育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应有什么职责?该有什么担当?如何书写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奋进之笔”?这都是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明确的问题。

二、“关键在教师”:在把握“关键课程”和发挥教师“三性”的内在联系中加以深化理解

目前我们通过新华社统发稿能看到的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内容中,提到“关键”的重要论述,除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外,还有在此前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此后提出的“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讲话的最后部分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6]为更聚焦问题的研讨,我们在这一部分着重学习研讨围绕思政课的前面三个“关键”的逻辑体系,而有关“关键在党”的内容,则将在下面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更大的逻辑体系来进行学习研讨。因此,在这一部分联系思政课教育教学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来深刻理解“关键在教师”,应上接“关键课程”,下联发挥教师的“三性”,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把握。

1.从“关键课程”,看“关键在教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方向目标。

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有课程都应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但每门课程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和基本特质所决定的。从最简单的道理上讲,课程设置确定以后,是要有老师来讲课的。“关键”的课程,自然要有“关键”的教师来上课。因而,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关键”教师,两者就内在地、必然地、紧紧地联系起来了。也正是在明确和强调这两个“关键”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7]。

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在现实中,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认同,往往首先取决于对上这门课的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品行、教学态度、学术水平的认同。总书记在“3.18”讲话中着重指出,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政课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喜爱的“人”,思政课也将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因此,先认同了思政课的教师,再认同思政课的课程,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只有拥有一支高质量、有担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思政课“不可替代”作用和效应的发挥。

2.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看“关键在教师”

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总书记在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重要论断的后面,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紧接着阐述的观点是,“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也可以理解为后面一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的补充,“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三性”是否能得以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刻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实践表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基本要求和前提的,这就是首先要尊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三性”,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主要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还要“及时跟进”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这是一个新命题和新论断,需要思政课教师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对于彰显思政课教师“三性”发挥的“关键”作用,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三性”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从“三性”的排序来看,则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体现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首先是要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源自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喜爱”,而不是把本职工作当作是“稻粱谋”的代名词。

体现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还在于激活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主动性是个体发自内心的一种动力,一种潜力。主动性来自于自觉性。这种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同样来自于把职业当作事业的坚定。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以及学生的困惑,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主动关注和收集;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与时俱进地呈现,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主动学习和钻研,而不是都由领导作出部署和安排。例如,如何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包括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要回答四个“讲清楚”、回答两个“为什么”,等这些总书记布置的“回家作业”,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予以思考和探究。

体现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贵在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首先要在于“守正创新”。“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应紧紧围绕“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来展开,“创新课堂教学”,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创新,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随心所欲。例如,在有关“三个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讲课中,有的教师脱离教材基本要求,“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信口开河”说是毛泽东思想是“站起来”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富起来”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强起来”的指导思想;也有的教师把“站起来”归结为解决中国人民的“生存”问题、把“富起来”归结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把“强起来”归结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这样讲解,是不严谨的,更和教学“创新”沾不上边。

三、“关键在教师”:以“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遵循,在协调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三个“关键”层次和要素的内在联系中加以深化理解

1.“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既是发展要求,又是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着重论述了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做到“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问题。这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标准。

从思想方法论角度来说,领悟“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一是要把握好两者各自的内涵,即“六个要”中的每一个“要”的具体要求、“八个相统一”中的十六个基本范畴的每一个基本范畴的具体要求;二是要把握好两者各自内在的关系,即“六个要”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八个相统一”中,既要搞清楚每一个“相统一”的相互关系,也要搞清楚“八个相统一”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要求;三是要把握好“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排序的深刻意义。“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绝不是一种随意的“堆积”,而是体现了周密周全周到考虑的逻辑要求。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就位居“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第一位的“政治要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作一简要感悟体会。

“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排序第一位的,分别是“政治要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两者都强调了“政治”这个“关键词”。这既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而是具有重要而特殊意义的。多年以前,当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概念还尚未形成时,人们总是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称之为“政治课”,把从事这方面教育教学的教师称之为“政治老师”。显然,“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底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标识”。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坚持这一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擦亮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是有具体要求的。一是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是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三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总体来说,信仰、信念、信心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9]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也是站在思政课讲台上讲授马克思主义,讲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从逻辑概念上讲,习近平总书记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政治”上的要求,做过明确的表述,这就是,要“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0]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政治要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思政课教师,一言一行,课堂内课堂外,包括总书记特别指出的网上网下,都要表里一致,不做口是心非的“两面人”,更不能充当“吃里扒外”的“掘墓人”。

进一步说,从“六个要”“八个相统一”凸显“政治”的排列顺序,来理解“政治要强”和“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深刻意义,还应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等强调政治建设的重要排序结合起来;应与坚持“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位居第一的重要地位结合起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政治清醒”,展示“政治要强”和“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一个重要和基本的要求,是要让思政课教师不仅自己努力做到、并还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深化“关键在教师”的理解:紧紧抓好三个“关键”层次的要素,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深刻理解“关键在教师”,需要“回过头”来把“关键”的含义搞明白。抓“关键”,同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但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多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关键”因素,不能理解为是“唯一”因素。“关键在教师”的“关键”,强调的是教师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教师是“唯一条件”。就是说:没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难以办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但不能由此而倒过来说,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一定能办好思政课。这就是要从逻辑上对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作出区分。因此,深刻理解“关键在教师”,我们应深切认识到,办好思政课,既需要有一支“三可”和“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还需要有相应的必要“基础和条件”。这些“基础和条件”,就是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所概括的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再加上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11]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2]这一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启迪意义。深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的理解,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聚焦三个“关键”层次的要素,不断提高队伍质量和水平,发挥好“关键”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年来一系列中央文件中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问题的判断和评价,其用词是非常深刻和尖锐的。例如:“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特别是对教师队伍总体、整体的判断,尤为值得我们高度警觉:“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这也都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

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概括起来,就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量”的问题,一个是“质”的问题。解决“关键”的问题,必须要有“关键”的思维。总起来讲,我们要以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中心,以提高理论素养为基础,以创新方法为载体,以强化科研能力为支撑,以完善制度措施为保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打造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针对“量”的“短板”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师生比”不相匹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但不能因为长期未能解决,就可以一直拖延下去。专职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准,也影响了思政课教师“关键”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因而,我们应关注到总书记“3.18”讲话中对队伍建设要求的提法,是“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配齐,也就是首先是专职教师要在数量上得以保证。虽然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兼职教师是不容或缺的,但专职教师是基本的保证。

诚然,强调保证思政课的师生比,强调思政课专职教师要“配齐”,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1∶350”是否达标的问题上。总书记在强调“配齐”的同时,还强调了要“建强”,这就是除了有“量”上的要求以外,还要有“质”上的要求。这个“质”,就是“素质优良”。

针对“质”的“短板”问题,我们可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分成三个“关键”层次和要素来建设。其目标定位,一是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高、业务精湛、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三是坚持正确方向、师德高尚、业务熟练、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确定基本目标定位的同时,还需要突出“精准”施策,创新实施举措。例如:对“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当前特别要关注和发掘热爱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业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四个一批”人才等项目中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对“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应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国内考察、国外研修、以项目选人和选人给项目等多种途径,拓展视野,增强才干。“第三层次”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发挥好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培训的联动机制,建设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广泛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多年来开展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科研能力培训;以及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培训方式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凝练成规律性的认识和经验。要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建立适合各地各校实际的“传帮带”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当前,要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决不是有“高低”之分,而是整个队伍建设中的不同侧面和要求。同时,这三个层次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好调整、充实、选拔、引进、培训、提高、重用、厚待、激励等多种举措,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产生综合的“关键”效应。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和被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性认识。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办好思政课,要靠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其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我们要树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坚定信念,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师队伍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高考考好是关键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