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击疫情中的儒家人文情怀解读

2020-02-25赵育辉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仁爱儒家疫情

◎赵育辉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新冠肺炎如今在全球蔓延,有的国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有的国家在四处求援,苦苦挣扎。还有些国家干脆“弃考”,不再统计确诊人数,甚至不再治疗轻症患者。虽然在现代社会,发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即重视个体的天性和创造力对儒家文化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公有传统下形成的诚信、奉公等道德观念与价值信仰却始终保存下来,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今天的中国面对疫情能够迸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既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也是每个国人心灵深处集体信仰的体现,即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尤其是中华文明中的仁爱、慎独、敬畏等儒家人文情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疫情教育的“标准教材”。

一、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

儒家人文精神认为,人立于天地,“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洋溢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体力量。[1]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古代“圣人”“君子”的圆满人格,这是一种极其周密和广大的道德与政治修为:先以“修身”准备好自己,再奔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场域和扩展层次。“修身”追求的就是“自主”,而并非简单地自以为是和任意作为,不是选择自由的庸俗化,而是对道德与人生目标的自觉认同与追求,是填充饱满、富有德性及有益于共同体的积极自我准备与实践,特别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握自身,只有正身才能治平天下。

儒家人文精神讲究家国情怀,即修身基础上的治平思想,舍小我而求大义。义的定义包含责任,所以人们知道需要约束自己,而给自我和家人带来平安。儒家文化强调担当思想,要求士“以天下为己任”,彰显的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平情怀[2],这种融入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中国人民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在关键时刻又在给国家和民族的反哺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样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质是现实主义,而非理想教条。

疫情警报一经打响,中国国内便采取相应措施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封城、对民众进行疫情实时报道、科普在家如何有效地进行疫情防控等,而每个市民也坚决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勤洗手、多通风、不传谣等。修身养德,在疫情防控下难得的紧密家庭秩序内,承担自己的角色与义务,爱护长辈,关心兄弟姐妹,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抗疫前线。所有的民众在“社会”中学习及成熟,共同做到了修齐治平,各守家园,人尽其责。

二、儒家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今人已不识其大义,说是无原则、和稀泥的烂好人,岂不知孔子最批判的就是这种失去本心的伪诈,“乡愿,德之贼也”[3]。孟子在其“四端”说里解读得相当到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仁是无私的普遍的恻隐不忍之心。同源于儒家文化的韩国、日本和中国在个人行为上都认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在疫情下戴口罩不但是保护自己的行为,也是不损害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疫情下社会安全共识性文化基础。正如《论语·颜渊》里提到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强调个人要与群体联为一体,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合作,注重道德价值,关注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儒家人文精神特别彰显了人的社会价值,把人的价值定位于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

儒家的“仁爱”精神在本次抗疫中充分展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余年,就在于有一种仁爱思想即“守望相助”的团结意识。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展现的是一种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疫情面前,彰显中国力量。此次“疫情”,人们看到了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确实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看到别人受苦时,人们于心不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低限度的是不给“抗疫”添麻烦。儒家思想中君子“致命遂志”“克己奉公”这些铭刻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高贵品质瞬间升华为现实的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湖北恩施的一位市民曾用“麻花大哥和土豆兄弟共坐街头一聚”来表达彼此的手足之情和团结共战病疫的情怀。全国其他省市也纷纷援助物资共抗疫情。无论是山东的蔬菜、黑龙江的大米,还是内蒙古的牛奶、广西的水果,都先后多批次运抵湖北。日照东港区一位环卫工人捐出了自己辛辛苦苦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两万元,他说:“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我们连命都愿意豁出去,我有什么资格不为国家做点什么。”以韩红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众多明星捐助大量金钱和物资。无数志愿者奔赴前线,出租车司机免费把医护人员送回家,饭店老板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盒饭,社区人员则义务送菜送粮,保障供应,成为最坚强的后盾。

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既是一种团结理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支撑,既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法则,也是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法则,特别是在这非常时期,该法则就异常必要。因为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彼此守望,才能保障生活幸福安康。所以当面对疫情全球肆虐,中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抗“疫”经验与之分享,并派遣专家、提供医疗物资支援有关国家抗击疫情。

三、儒家的敬畏天命思想

“敬畏天命”的思想是指人、自然和社会整体处于统一和谐的理想状态。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即要求智者、仁者面对山、水等自然之物采取接受、热爱的态度。孔子以后,孟子提出“性天相通”说,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等,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孔子甚至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保护,提高到了对天地之孝的高度,把“刳胎杀夭”“竭泽而渔”“覆巢破卵”等“灭天理”的行径视为不义的行为。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还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条划分“君子”“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卑以自牧,慎独以自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和平。

疫情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市率先提出广泛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的理念,体现了其在生命教育领域的前瞻引领,对全国中小学教育也会产生示范影响。反观在新冠疫情下,也出现诸如郭某鹏这样瞒报经历、万里传毒的不齿之徒,另外还有人无视禁猎禁食令,肆意妄为,为一己之私而“污染”周围的“环境”,破坏了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情怀,如何协调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共同应对更大范围的危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是人们在疫情之后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第一,面对突如其来疫情,人们首先要做到正视和积极应对。《周易》中的“坎”卦讲的是遇到重重险难时,君子应当“常德行、习教事”,越是在灾难面前,越要保持令德美行,反复熟习政教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重险,才可能突破险难,求得胜利。

第二,注重反思与改革。面对疫情,人们既要积极应对,又要深刻反思。“震”卦讲“恐惧修省”和“因恐致福”,就是强调恐惧带来的正面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恐惧是人之常情,疫情带给民众恐惧的同时,也激发人们深刻地省察自己,更加合理节制地生活,关注生命与健康,最终能够因恐致福。

第三,把握时机,积极转化。儒家思想中特别强调时的概念,灾难也是一种特殊的时机,“蛊”卦讲拯弊治乱之际,君子要“振民育德”,振济百姓,培育道德。这次疫情让人们看到了很多普通人的英雄之举,也感受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对每个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四、结语

灾难就像照妖镜,疾病也是呼唤和提醒,它要人们弥补生命中的亏欠,对古圣先贤的告诫不能不知、不惧。经此一“疫”,相信人们会更加珍视诚信与公正,反思疫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危机。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疫情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