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京及崤函古道研究的新创获
——《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读后

2020-02-25薛瑞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都城商城古道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长期以来,由于关注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再加上长期在古都洛阳以学术为业,对李久昌教授的研究多有关注,其发表的相关论文大多拜读,深感其术业专攻,建树颇高。值此李久昌教授《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出版(科学出版社2020 年3 月版)出版之际,得蒙不弃见赠新著,倍感荣幸的同时,略就读后侈谈感想,以示向李久昌先生求教之意。

首先,《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古都研究的新范式。洛阳作为千年古都,长期以来学术界给予了颇多关注,也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学术成果,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新的突破,是摆在每一个学人面前的必然选择。要有所突破除了新资料的发现外,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选择何处着手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在略无剩意的学术田野选择重要的论题加以开拓。在书中李久昌教授首先选中周公所定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建都理论加以探讨,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学术理念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理论,但是以往的学者多从“中国”名称入手,即使有学者关注到这一问题,也大多从其源流与实践方面入手。将洛阳为“天下之中”作为建都理论加以探讨,无疑能够弄清为何从周代开始,多个朝代选择以洛阳为都,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指导下,李久昌教授提出了“天下之中”的都城理念首先是周公都城选址在地理上空间上的构想,并进而延伸到对都城人文与政治构想,而且这是一种被实践的都城理论,为后世选择洛阳为都的朝代所证实。在书中李久昌教授还探讨了夏商都洛与“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萌芽,周公营洛与“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形成,以及汉唐间列朝都洛的“天下之中”取向等,可以说是将已经形成的理论用历史事实加以印证的典范。

其次,《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关于都城布局等具体问题的论述,丰富了关于都城布局的新认识,特别是关于二里头遗址以降,东汉、北魏、隋唐等里坊制度的研究,对于认识都城空间布局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关于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作者根据考古探测和发掘基本材料,分析了二里头都城选址对地理因素利用的合理性,对二里头都城空间布局的总体结构划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区,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居住区,东部和中部为中心区,地势微高。中心区又分为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贵族聚居区等,并分析了空间演变的历史时期以及都城的空间特征。关于北魏、隋唐洛阳里坊制度则借助考古发掘的资料,考察了洛阳里坊的规模、数量与分布特点,北魏到隋唐里坊制度的变化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释。作者关于隋唐洛阳城里坊住宅时空变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利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详细考证了隋东都洛阳时期、唐初至高宗前期、高宗后期至玄宗前期、唐后期等四个时期里坊增减的数量及其特点,考察了里坊住宅兴衰过程与环境变化的耦合,总结了里坊住宅分布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影响住宅变化的诸多环境因素。上述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人类住宅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从环境的角度认识古代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再次,《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中订正了许多似是而非甚或是错误的观点。在《古代洛阳所置陪都及其时间考》中,对学术界关于洛阳设置陪都一些错误看法予以纠正,关于“商之西亳”的论述,针对学术界关于陪都制起源问题,提出了陪都制起源于夏代失之甚早,陪都制应当从商都西亳开始。关于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存在的时间、性质等问题,学术界有“郑亳说”与“西亳说”等,并且衍生出偃师、郑州同为亳都的两京说,还由此生发出何为主都,何为陪都的争论。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上述两京主都、陪都的争论,可以发现一个颇有意义的现象,大凡主张某地为主都的学者,大多以本地学者为主。上述两大阵营不可避免地掺杂进地方的因素,无法保证有一个公正的学术立场。李久昌教授作为一个非两地的学者则根据事实,认为两城均为早商都城,且偃师商城略早于郑州商城。他还从时空变迁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在商前期,两城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偃师商城商文化方面,第三段以前是偃师商城一都独尊时期,在这一时期,偃师商城为主都,郑州商城为陪都。从第四段开始,郑州商城是主都,偃师商城则沦为陪都。可以说李久昌教授这一学术论断很好地解决了聚讼纷纭的问题,有利于深刻认识商代都城的变迁过程。关于新莽时期洛阳长达14 年的东都地位的确定,对王莽东都地位给予了颇为中肯的评价,指出王莽的东都规划不是简单的复古,“它反映了自西汉末年以来,随着关东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最高统治者希求在当地寻找一个能够领导全国经济运行的都市为国都的政治意图。王莽的‘东都’计划虽未完全落实,但它为此后东汉定都洛阳,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说是颇有价值的学术见解。

又次,李久昌教授对中国古都建设的“洛阳模式”的进一步总结,推进了古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前,李久昌教授提出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都研究中,学术界曾经总结出曹魏邺城模式、隋唐长安模式、元明清北京模式,以及中世纪都城模式、中古规整封闭式城市模式等,李久昌教授在十余年前提出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又进一步对其核心内涵及特点做了阐释,总结出洛阳模式包括“环境—文化”的都城选址模式、宫城与都城布局形制的耦合发展模式、都城社会空间的建构与控制模式、都城经济空间的布局与调控模式、都城礼制建筑空间和宗教建筑、帝陵的布局与建设模式和“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发展和指导等基本内容,并形成了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关于汉代定都长安的空间制衡及其强化的历史状况,李久昌教授分析了汉代定都长安的空间制衡所具有的全国意义,确定了在关中建立国家根基,统治和防范山东地区的战略格局的长远战略意图,这一见解其实是抓住了西汉初年刘邦为何弃洛阳而选择关中长安建都的实质。在汉代确立并实施的“强干弱枝”的措施中,对都城长安的空间优势强化方面,作者分析了汉朝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以地理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对于认清汉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崤函古道即两京之间的交通问题是李久昌教授用力颇勤的学术领域,在本书中通过对“崤函”的释名,对崤函古道的内涵加以阐释,指出从空间范围上崤函古道包含水陆两路交通的“双轨”交通体系,在时间上崤函古道兴起于仰韶文化时代,西周时期大规模开通,衰落于20 世纪初。在社会功用上呈现出政治性、军事性、经济性与文化性等综合功用。本书还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考察了崤函古道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本书以相当的篇幅对崤函古道起源与早期形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以及隋唐时期崤函古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亮点。在研究过程中,李久昌教授并未拘泥于崤函古道本身的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试图从崤函古道与两京的关系入手,探讨历代王朝兴亡历史真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李久昌教授继承了历史地理学者的优良传统,多次深入实地对崤函古道进行考察,使所得出的结论扎实可靠。总体而言,李久昌教授对崤函古道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行有余力能够对汉、魏晋十六国、北朝的崤函古道进行探索,当会更加全面展示崤函古道的历史风貌。

猜你喜欢

都城商城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商城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悦居商城
悦居商城shop
51,商城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