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城市理论研究的集中展现
——《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序二

2020-02-25侯甬坚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豫西三门峡山地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久昌教授从事历史地理研究,一直守的是一个区域(豫西山地)、一座城市(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处于这个区域(豫西山地)之中,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最宜进入地理学的“区域—城市理论”探讨之中。久昌凭借属于这一区域的文献考古资料与对这一区域展开的实地考察认识,对这一主题做出的逻辑思考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从20世纪80 年代一直坚持到现在。

久昌教授的求学之路,是从负笈老牌名校——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的。他于1982 年毕业来到豫西山地的三门峡市工作,1992 年考入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师从李健超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并以《关于虢国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一文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任教。2002 年他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师从朱士光先生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3 年后他以《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第三次回到了三门峡。每次毕业他都会回到三门峡,不离豫西山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他科研工作的起点及周边环境。

据我所知,2005 年8 月这一次,久昌是有备而回的。他在担任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后,对于主抓的学报工作下了很大一番气力。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于2006 年在学报上推出“古都名城研究”栏目,连续十余年不间断地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好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应有的影响。为了面谈这个栏目的约稿事宜,2016 年的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 月20 日),我们有了一次难忘的“华山之约”。那天他要从三门峡西至西安,而我要从西安东去华山山麓的玉泉院考察庙会(即历史上所称的“朝山会”)。按约定,到了中午时分,久昌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倪玲玲女士一行,以及我们华山考察小组数人,就在陈抟老祖这尊睡仙所在的广场下的玉泉路北端相见了。2017 年3 月,我约好的西北师范大学侯丕勋、复旦大学安介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孙冬虎、中国人民大学丁超、四川大学罗凯诸位的大作就在新年第1 期“古都名城研究”栏目里,以“国都位置与全局眼光笔谈”专题名称刊出。当然,久昌和我也各自贡献了一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三门峡工学院、三门峡广播电视大学、豫西师范学校、三门峡市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这所学校里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势必要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容来展开,还必须依靠自己打基础。久昌对此很有前瞻性,通过努力,他全力编辑的《崤函古道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 年版)、《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上下册,大象出版社,2011 年版)、《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年版)、《虢史与虢文化研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版)数百万字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引起了学界许多人士的关注,受到了学人们的欢迎,也成为不少文史考古单位的研究藏书。

这部《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为久昌教授的第一部个人论文汇集,包含了他的心血和学术追求的印记。上编为以“洛阳长安两京历史地理”为主题的论文,下编为以“两京之间历史交通地理”为主题的论文,上下编合为一册,体现的正是作者的治学内容及其特点。

前面我们说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地,这是以自然地理学者的表述为依据的。时至今日,我国自然地理学界对于豫西山地的认识,仍以当年河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马程远、周华山、张光业诸位老师的考察研究论著为代表①参见马程远:《豫西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分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 年第1 期,第34—40 页;周华山、张光业:《豫西山地北部地貌制图初步研究》,《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 年第1 期,第41—48 页;周华山:《豫西山地1:100 万地貌制图初探》,《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 年第3 期,第65—71 页。 在河南大学校史上,曾先后使用过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校名,1984 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后,至今不变。 今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缘当地的新乡师范学院而来,1985 年改称河南师范大学。。这一认识固然是按河南省的地理范围做出的归纳,区域的命名方法一如辽东丘陵、辽西丘陵、苏北平原、皖中平原、湘西丘陵、湘中丘陵、滇东高原等自然区域的命名方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至今尚未闻有过疑义。

据周华山和张光业的研究,豫西山地北部地貌复杂,地势起伏较大,海拔绝大部分在1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在500 米—1000 米左右。本区山地是秦岭山脉向东的延续部分,整个山势呈扇状向东展开,主要分支有东北走向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和向东南延伸的伏牛山脉(东段主要分支外方山向东北延伸),一般海拔在1500 米左右,部分的在2000 米以上。

我很赞同豫西山地的山势呈“扇状向东展开”的表述。顺着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东去的山势,流出的涧河、洛河、伊河、汝河、沙河等大小河流,成为滋润黄河南岸中部平原的可靠水源。熊耳山、外方山延至东北方向的中岳嵩山(所属太室山主峰峻极峰1491.7 米,少室山连天峰1512 米),应视为秦岭山脉向东延展遗留的一处杰作,再顺着地势进入海拔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是黄河中游平原地区。而古代洛阳城就坐落在洛河下游北岸、伊洛河交汇口之上,处于洛河北岸低山丘陵(邙山)及伊河南岸的中低山(如嵩山)的怀抱之中。

进入21 世纪,在更为细致的自然区域划分中,上述豫西山地又被自然地理专家划分为豫西黄土丘陵区、豫西山地丘陵区两个亚区,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①尊重地质年代自然物质堆积的事实,突出了沿黄河地带天然黄土的分布,有利于对历史时期崤函古道沿线大小居民点建立的自然基础的认识;②将平均海拔明显高出黄土丘陵区的山体划入豫西山地丘陵区,有助于对本区诸多河流发源地、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落叶阔叶林分布特点、基岩山地旅游资源等地理内容的考察和认识。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将城市和区域连接在一起,对交通路线的考察最为重要,对此,久昌一直念念不忘。他充分利用地利之便,抓住机会展开实地考察,甚至自愿充当向导和组织者,立足豫西山地研究洛阳城,拓展研究层次观察洛阳城,多次考察崤函古道全程及其多条支线,在古代交通路线的细节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得出了若干比较重要的研究结论。

(1)西周初年,围绕营建洛邑,周公提出并阐发的“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具有丰富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乃至空间规划布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引导了古代众多王朝都城选址的洛阳取向,构成列朝建都洛阳的独特理路的基础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据。

(2)古代洛阳都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前期发展的缩影,所创造和呈现的“洛阳模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发展和都城空间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

(3)周唐时期洛阳与长安形成的紧密的两京互动关系,有着具体的、物质的、观念的传统文化与地理基础,直接影响和牵引着两座都城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

(4)崤函古道是由陆路道路交通和水路黄河三门峡漕运共同构成的水陆“双轨”交通体系。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路、两京襟带之路、经济互通商贸往来之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战略控御与军事角逐的战争之路,它在支撑周、汉、隋唐等重要王朝对内对外之政治控驭、军事攻防、商贸交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

(5)崤函古道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时代,形成和兴盛在古代最为称羡的周、汉、隋唐诸盛世王朝,北宋以后逐步走向低潮。

(6)崤函古道与洛阳长安东西两京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两京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崤函古道的形成和建设,影响着崤函古道交通的发展演变。崤函古道交通也为汉唐两京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交通基础。

(7)崤函古道直接带动和促进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沿线区域的成长之路,也是迄今保存较好、遗产丰富多彩的一条“文化线路”。

以洛阳城等城镇为“点”,以崤函古道及其支线为“线”,以豫西山地为“面”,就可以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点—线—面研究实体,这是诠释古代关东(或山东)、关西(或山西)地区地域结构的逻辑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之,上述久昌教授的学术见解,每一条都来之不易,因为其背后都以诸多历史事实、地理依据作为支撑,甚至还是学界同道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基础、契机和推动力,值得予以推介。

对于交通史及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笔者越来越倾向于加入“运输物品及其方式”的内容,形成学术界的交通运输史及历史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取向,以便与现代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领域的“交通运输地理学”相对应①国内最为出色的同类著作是杨吾扬、张国伍、王富年等著《交通运输地理学》一书,孙敬之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丛书”之一种,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开辟“交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运输“货物”,运至需要的地方,实现不同地区的货物调拨和交易,而“货物”的大量起运和交易,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又会促进“交通”线网的扩大,加强各个区域之间各个方面的联系,其实际作用和理论意义均不可限量。

除了上述“区域—城市关系”的研究视角外,单纯从区域史分析展开研究又该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多了解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其次全面掌握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特点,形成从事这一区域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基础,将往日曾经出现过诸多历史事项进行系统整理,提出问题,结合其地理环境展开条分缕析的工作,最终做出符合这一区域自然地理约束和历史演变一般性规律认识的判断。

由于长期工作和生活于豫西山地故,久昌教授对这一片土地已经感情深厚,从这部文集中,我们也看到了久昌教授自觉或不自觉的情感流露,譬如,他对现今崤函古道所寄寓的情怀:

研究崤函古道绝不仅仅是为了重拾一段曾经繁荣一时的历史与文化,更重要的是与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为此提供重要的资源、灵感与思路。 崤函古道不只是一笔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应成为一条沿线区域发展、乡村振兴之道,未来需要持续加大活化利用力度,把研究、保护工作与乡村脱贫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农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整合沿线自然、人文等特色资源,以道兴乡、以路兴村,带动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让它“活”起来。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崤函古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中原乃至全国的特色品牌,让古道在大众心间“火”起来。 这才是崤函古道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才是崤函古道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古代延续至今日,今人实际上已经承接了许多历史的嘱托和使命。今人头顶上的每一片天空都可能飘过祥云异彩,脚下的每一块土地都可能出现过珍禽瑞兽,甚或走过千军万马。连接历史与今天的媒介有历史文献、各类文物、各种遗迹,以及历史学人和正在学习历史的青年学子。抚今忆昔,古今相连,人心相通,触景生情,寄希望于今天和未来,这正是历史学人的情怀。

猜你喜欢

豫西三门峡山地
山地草甸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