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路与策略

2020-02-25◎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万 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此后,“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表达迅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受到了学者们和众多高校的普遍关注。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实践。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3]。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逐步深入推进,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实证研究得不够深入,在现实推进中还面临诸多困境,阻碍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值得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个“高职人”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精髓,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受科技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倾向不断凸显,价值理性逐渐弱化,导致教育目标异化以及对育人目标整体性的忽视,重“造器”“利器”轻“育人”,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将“立德”与“树人”分离。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将思政教育之“盐”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之“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塑造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但是,在现实推进中,却存在着“三全不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育人的成效。课程思政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展了教育载体、创新了教育方法,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可以促进全员充分参与、全过程紧密联系、全方位有效协同,有效改进“三全不全”的现象,实现“三全育人”。

(三)课程思政是有效实现课程功能的重要途径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不承认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除了承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功能之外,理应承担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主张将课程作为精神教化的“场域”,更加彰显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使命,使课程的功能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不够,系统性不强

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应然的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学校,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性不强,“零敲碎打”难以形成合力,难以保证成效。

(二)部门统筹不够,整体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涉及学院的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需要教务处、学工部、组宣部、人事处等部门与各二级院部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在实践中,存在着部门、院部统筹不力、整体性不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以持续深入推进。

(三)机制制度缺失,导向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各部门、各院部克服原有工作的惯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工作。工作机制和相关评价制度的缺失,缺乏明确的导向性,致使广大教师和各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好,动力不足。

(四)教师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

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必须有广大教师广泛的、高质量的参与。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教师,“不愿”“不会”“不敢”的问题。

部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不愿”。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一些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应该聚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不愿”承担课程思政改革任务。

部分教师由于“课程思政”的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导致“不会”“不敢”承担课程思政的任务。部分教师由于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理论储备和实践探索不够,缺乏课程思政的经验和能力,不仅缺乏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且不知道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致使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乏力乏术,“不会”“不敢”承担课程思政改革任务。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路

(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价值导向

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的满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课程思政改革绝不是“为思政而思政”,更不是简单、机械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加,而是在原有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汤”中,有机融入铸魂育人的“盐”,在“润物无声”中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目标在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三位一体。为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内容,课程教学必需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载体,以有机融入为路径,凸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处于价值塑造的核心地位,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的思政课相比,具有渗透性和潜隐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绝不是将所有课程“思政化”,更不是用其他课程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以目标协同为指引,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指引方向,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全面的支撑和辐射;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载体。二者同向同行,相互补充,协同育人。

(三)上下联动、综合融通的动力支持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力传输,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互动反馈,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综合融通的动力机制。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全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激发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动力。一方面,通过组织统筹,调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协同推进的落实机制。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育人自觉,发挥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动力,将育人贯穿在教师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实现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

1. 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是全面、稳步、深入推进的必要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组宣部、学工部等部门联动、各二级院部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制定完整的领导、践行和管理、评价体系,形成一个全院各部门、各二级院部目标一致、责任明确、通力合作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

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新的课程标准,找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制富有思政特色的课程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不愿”“不会”“不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

1. 强化培训,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和教学方式,转变观念。高职院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强化教师课程育人的理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塑造的固有观念,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强化、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激发广大教师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有效解决教师“不愿”的问题。

2. 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搭建集体教研、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平台,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解决教师“不会”“不敢”的问题。同时强化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构建其他各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融合的机制,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实现协同育人。

(三)明确标准,促进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实施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实施标准,引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落实。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完善课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中,注重将“价值塑造”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因素;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塑造”“思政功能”观测点。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引导教师规范化实施课程思政。

(四)试点引领,促进课程思政的渐进化实施

目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课程思政的能力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疾风暴雨、一蹴而就,也不能齐头并进。因此,学校应该从某一专业、某些课程率先突破,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可以在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积极性比较高、课程思政能力比较强的课程先行先试。通过试点建设、树立标杆、示范引领,渐进化实施,最终在全专业、全课程、全课堂深入推进。

(五)开展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关建设的重点、难点,以及前瞻性的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课程思政专题研究,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深入、高效推进提供理论支撑,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六)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环境

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制度保障和评价考核的鞭策,再好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也只可能沦为轰轰烈烈的口号式的教改运动。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制度,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

1. 建立健全与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目标;能够提供反馈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高职院校要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质量文化之中,着力建立健全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务处要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院部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办法》等,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与成效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将各二级院部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院部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在“评学”“评教”“评管”体系中体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元素。人事处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在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2. 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学校党委、教务处、各院部及相关部门要对照制度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常态监测、专项检查、重点督导等,使课程思政内化为教师和各部门、各二级院部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需要各高职院校统筹谋划、系统化设计,更需要所有的“高职人”的倾力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