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与大众审美消费的历史契合
2020-02-25唐保平
唐保平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大众消费设计的艺术倾向与大众消费的审美需求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同时,大众审美消费的“实现”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内心感受不同,大众审美愿望与达成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不断完善与向更高层次的迈进之中。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以生产能力的发展为依据进行三种形态的划分表现出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趋势,表现在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过程。大众是指大多数人,虽然在历史上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谓,但他们是社会历史发展起着主体推动作用的人群。探索大众个体的审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面貌是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众审美消费又是相比较具有专业艺术修养的人群而言,大众的艺术审美感受具有多元特征与一般化倾向,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审美感受与选择来看,包括儿童对玩具的喜好与选择行为,存在于每个人的认识思维当中。在审美意愿与审美对象达成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从偶然的审美体验到必然实现,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当代社会大众审美消费实现的考察,一方面,是对当前社会发展面貌的整体描述;另一方面,是未来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设计与艺术的认识范畴
设计是造物活动中进行的预先计划,一般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设计理论研究在欧美国家发展历史悠久,设计史和相关理论常以欧美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作为两大主流。随着近现代科技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功能性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等方向转变。现代社会信息智能技术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带给大众交流、生活物质便利的同时,大众精神艺术审美消费也有了丰富的选择。艺术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在我国古代,指的是“六艺”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设计艺术是指实用的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与要素,在造物过程中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生活中,设计与艺术紧密结合,既注重造物实践的内在逻辑,也更注重造物的视觉外表形象,以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不同的艺术形态。设计强调实施过程,艺术侧重整体与感受,设计艺术是造物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伴随人类造物活动的始终,从原始彩陶盆开始,无论简陋的还是装饰繁复的生活器物,都交织着实用与审美功能。当代设计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相比较,虽然一脉相承,但当代设计愈发体现创造的多变性;传统手工艺虽门类众多,但产品制作模式相对稳定。与古代相比,当代造物实践作品兼顾内在实用内涵,更注重外在审美。其中,设计师是对造物实践者的现代称谓,他们在实现自身与他人对创造生活与规划实践活动的美感初衷。创作的下意识与感觉都是审美设计的框架,设计可以是生活规划、行动策略,艺术设计专指视觉美的设计,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内涵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都强调把设计的合理性贯穿于造物活动整体过程中。
二、经典设计与大众艺术
当下大众艺术与大众审美消费概念形成源于经典艺术创作的返衬,经典设计与大众艺术的区分交织着社会性与历史性诸多因素,其中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及社会审美一般意识形态所制约形成的审美感受等。经典艺术体现为人的精神个体与公众意识借助手工艺人原创作品的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它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以近现代社会大众艺术发展情况为例,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开始,从集体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进入到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繁荣的后现代社会,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大众观念凸显,其中“经典”文化在新型社会结构中消解,伴随大众文化与“大众消费”[1]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在大众需求与创造的大潮中,大众设计艺术成为大众消费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大众设计与艺术审美需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典设计与大众艺术并存,艺术产品与需求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是不同历史阶段对艺术发展审视与表现的形式不同,大众审美愿望实现的情况不同。
大众艺术以实用为主导,大众艺术承接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的思想更多表现出适用、实用、物美价廉,大众实用产品设计也由于设计材料、生产时间等因素限制,大众艺术的创造在审美表现力等方面受到局限,然而朴实无华的大众艺术设计表现出持久与旺盛的生命力,“大众艺术”在创作中逐渐形成自身特征的时代“经典”,这正是当代设计师寻找新的设计灵感而努力追寻的原因所在。经典艺术脱胎于大众艺术,是大众艺术精、气、神的最高体现,传统经典艺术的创造者。手工艺匠人都来自普通民众,他们的才艺在特定的环境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考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从原始人打造第一件石制工具开始,设计艺术就产生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分化与中央集权的形成,古代手工艺设计创造者更多时间在为氏族与国家机器服务,创造出许许多多为后世赞叹与引以自豪的经典艺术作品。从战国时期第一部系统记载官营手工业的著作《考工记》来看,当时手工艺种类、制作规范已经相当完备与成熟。文献描绘出当时手工艺的繁荣景象。手工业制作为国家机器服务并被官方垄断。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考察古代手工艺人的社会存在面貌,社会个人不能成为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个人的生活、兴趣都趋于程式化,没有纯粹的个人行为[2]。然而,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相比较奴隶制社会,平民阶层心灵与视觉审美感受还是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尽管平民阶层的生活用品在材料、纹饰、工艺等方面与王权贵族形成巨大反差。封建社会历代更替,平民与特权阶层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广大民众的设计艺术审美愿望与需求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近现代社会时期,社会进步改变了大众原有的生存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众设计的思维模式、创作模式与实现途径。20 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基本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大众精神审美愿望也不断提高。为适应国内经济日益增长与大众消费审美不断提高的需求,包括染织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等美术设计类专业开始拓展与扩大招生。专业美术学院与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不断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大批实用专业设计人才,他们来到北京、上海、广州与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投入到大众消费品的外观设计与生产当中。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购买到的用品,如服装款式设计,家居用品的纹样设计,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外观设计,自行车、摩托车、家用轿车外观、内饰设计等都来自专业美术设计师对美感形式的创造。在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大众消费产品供不应求,但产品形式单一,大众的审美消费意愿得不到满足,潜在审美愿望受到长期压抑。社会发展进入到商品市场经济阶段以后,商品形式开始多样化,但良莠不齐,产品艺术视觉审美设计、实用功能、产品材质、价格等方面不匹配,往往价格虚高,生活必须商品受到商家垄断,大众审美选择空间受限。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逐渐缓解了大众消费在商品价格、款式选择的时间精力耗费等方面问题,改变了过去购买商品受当地经销商采购的局限与价格垄断,电子商务配套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时代悄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审美消费当中。
三、审美本质与当代设计
审美认识是人所具有的意识特征与人本质力量表现的审美需要反映。从遗传角度来看,人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感受与表达有取向差别、强弱差别,后天的环境影响也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地域文化、经济环境对个人审美有直接的影响,审美过程是人能动地对美的形式心灵反映及对造物设计目的性的追求。康德美学认为,审美具有“主观普遍性”的先验条件“共通感”,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必然的理念[3]。唯物史观认为,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需要是人对世界做出的动因,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它一方面反映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的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4]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递进关系也说明了审美表达需求发展属性特点的内在规律,依据特定点时刻划分为五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假设来看,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当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得到满足后,很快又产生更高层次方面的需求。原有需求与新需求之间有一个体验阶段,即从原有需求满足到新需求产生的时间距离,会因人而异。新的需求产生与实现时间实际也是个人物质准备与完善的时间,没有社会实践对需求等价值的创造,新需求即使产生也不会实现。审美过程伴随生活需求的始终,当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产品的更高品质渴望会更加强烈,即对美的体验与追求。
美的感受或美的创造需要具有一般行为能力的人来完成,完全意义的审美是自我超越的体验方式。在阶级社会、社会劳动异化,大众审美活动不能得到完整展现,大众艺术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压抑”的境遇,同大众艺术相对应的经典艺术却有着与其共同的审美基础,因为经典艺术也是普通手工艺人的创造。时代发展到今天,大众审美需求在社会生活中也没有完全摆脱历史发展的约束,在审美体验中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当代经济发展产品的多样性形成更好适合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包括产品外观、内在材质、功能差别、价格差别,也给不同审美需求的人以选择的机会。美的实践体验与单纯评判物象形体美丑不同,它是表达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感受的审美实现过程,在产品购买过程中表现的审美消费,即对消费品的审美选择与消费品给购买者带来的美感体验开始。审美产品包括物象外形美、内在材质美、表现的性能环保、功能耐久等多方面。审美需求也要体现在理想与实现的可忍受的时间限度内,一种需求渴望多年不能实现不能构成审美体验。审美日常化,美学思考突破狭隘的唯美框架,深入到日常普通大众生活中,创造多样性的审美产品以提供给普通消费者更多审美实现的机会。当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多种文化形态融合,也促使多元的审美设计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时代的特征。
四、审美经济的特征及其内涵发展
大众消费产品设计在商品经济阶段,表现为艺术性、科学性与商品性的统一。产品设计以实用功能为基础,需要在使用功能方面的力学、结构、材料等方面精准的配置组合。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也表现在内在的材质属性与组织方面,商品经济是产品流通的纽带,达成产品的供需流程。大众审美消费从视觉体验上来看,体现在商品以使用性为基础的外观审美,与商品使用功能结合在一起。考察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艺术设计与产品结合增加了产品购买附加值,促进了大众消费的生产与发展。设计艺术在商品经济阶段也表现出商品的属性,设计依附物质材料与产品共同表现出使用属性与产品价值,完成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具备的一般属性[5]。艺术设计影响商品流通,影响商品价格。大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依据视觉审美感受选择商品,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审美属性更加透明,商品外观与内在审美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我国新一代设计师的诞生,是从20 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的。大众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刺激大众消费产品与制造业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壮大,大批从事服装、产品、平面装饰、环境、陶艺等专业毕业生投入到社会各专业生产与设计领域。产品设计在自主研发生产中,由于企业规模、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发达国家产品设计还有一定距离。伴随大众对自主品牌设计种种的质疑与祈盼,大众消费产品设计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其中,企业设计团队在产品设计专业化与风格化方面明显增强,这也是早期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生在社会艺术实践中历练与成熟的表现,他们对自主品牌产品设计与未来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设计艺术的创作方面,以时间维度视角看当代的审美设计,表现为从前、未来与立足于当前的设计变化。对当前的变化和对未来的设计,一方面依据对新事物、新规律的探索;一方面是借鉴已有的作品。作为大众的艺术民间传统手工艺,门类庞杂、包罗万象,当代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很多在传统手工艺中寻找,而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文化理念冲击下,从传承人、设计开发等多方面在当代设计理念下走向了发展的局限与边缘。非物质文化概念形成、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发展,从世界到各地区,以人文关怀与自身发展考虑形成法规、条约来约束并指导传统文化手工艺设计艺术在当代及未来社会的保护与健康发展。在设计引导与民众审美认知的发展中,现代设计创新借鉴传统手工艺的图案设计、雕刻工艺、建筑艺术等,领悟传统造物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构思、意境,是现代设计审美“回归”创作表现的重要源泉与思想启迪。传统手工艺表现的审美文化内涵除本身材质鉴赏属性外,还广泛涉及宗教习俗、儒道哲学、华夏美学等人文学科审美思想,对激发民族情感、表现民族特色、引领大众社会生活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历史发展与机遇
设计艺术与大众需求产品结合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经济接轨的开端,国内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为地区经济发展、国际技术交流带来可能。其大众消费结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以满足生活温饱需求为特征的服装加工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第二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大众家庭耐用消费品需求上升,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制造行业空前发展;第三阶段从21 世纪开始到现在,居住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建筑设计与汽车行业获得大发展[6]。在大众满足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消费需求后,消费结构又向愉悦、安康、安全等方面发展。从服装审美体验的纵向发展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服装审美满足感体现为过年节时能穿上新布料的衣服;到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新材料、新款式是民众所追求的,已经不限于仅仅在过年节的时间;到90 年代,更高级环保的服饰材料是人们向往与追求的;2000 年以后,人们发现材料使用的“回归”与款式设计的“回归”。从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每一次表现强烈的服饰设计消费的大流行,也反衬出消费者对审美压抑的强烈释放。每一阶段,产品在实用功能基础上满足个性审美需求,隐性美感又成为商品选择动机的主要因素。设计师善于抓住不同阶段大众审美需求心理特征,产品才会畅销。工业技术、机械设计创造节省了人们的劳力体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机械操作智能化时代的转折点。智能软件与终端产品开发使人机交互更加便捷,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在设计领域,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设计师完善设计构思模拟设计实物最理想的工具。不同设计软件,如CAD、3D、PS 等在计算机屏幕上灵活表现二维、三维效果,极大方便了设计人员对图像编辑与色彩处理。在生产领域方面,如制衣企业中智能打版与裁剪技术的应用,手机、电脑电子模块的智能焊接,汽车装配生产线等都极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在商品流通实现环节方面,智能手机普及,互联网把企业产品与销售终端的大众需求以立体超时空的方式迅速连接起来,配套物流机构建立,物流配货、运输方式灵活快捷。手机、电脑智能终端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大众喜爱的消费方式,大众购物消费的审美愿望在后现代社会智能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里得到更完美的实现。
六、结语
大众审美消费是一种对大众消费生活状态的描述,是一个受到多因素制约动态的随时间、空间向前推进的发展状态。审美感受与需求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诉求。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与普通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真正衡量一个国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准。当代人处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高速期,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既有传统思维模式的印记,又要面对现代新观念的冲击,保守、附和都不是审美标准的由衷体现。从设计师、艺术家,具有各自审美特点与爱好的普通大众在以不同方式的信息交流、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形成自然、清新、实用、和谐等互通与共识[7],这才能充分体现出普通大众生存环境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众消费品的审美附加值普遍提升,这有赖于专业美术院校对设计人才的广泛培养。大众也在审美消费需求中不断提高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时代进步也促进大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商品审美选择也更加苛刻。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商品一度出现紧缺、断货情况,如音像制品、服饰、家居、智能电子产品等,这表明大众社会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审美需求的迅速增长。设计师一方面考虑把商品视觉美感设计与实用功能有机结合,还要考虑设计的流行元素以符合大众消费的时尚审美需求。大众消费审美常常表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中。古人交换商品也表现出审美需求,从古代出土或传世的手工艺品中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但在商品种类的广泛性、流通空间、购买自由度等方面受到历史的局限。我国后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审美愿望与产品设计联系愈加紧密,商品生产、流通管理更加科学与智能化,大众一方面收获审美产品成果,另一方面为企业商品设计生产提供依据。在不断完善的大众消费商品发展中,社会大众商品生产流通面貌从流行走向多元与内涵审美并行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