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建魅力心理课堂

2020-02-25曾春花

师道(人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交深度心理健康

曾春花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始兴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会学生自立自助。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无成效,关键看能否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 “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在了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心理专业教师,在从教历程中深深体会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活动情境、重视学生内心体验,是构建魅力心理课堂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中,通过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打造真情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心理成长的原理主要在于,学生主体在课堂中参与模拟生活情境的活动与真实体验,在情绪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再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同学之间的感悟发出碰撞的火花,产生共鸣,使他们在生活理念方面发生质的更新与飞跃,因而在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内在动力。

大部分情境可以借助活动、故事、画面、视频、音乐、游戏、心理剧等途径创设,使学生获得情境体验。尽管是模拟情境,创设得当,是一样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的。如:在高一新生适应辅导课 《亲,你准备好了吗?》中,我在课件中大量使用了本校的学校环境、学生生活、学生学习和社团活动等相关相片,仿佛整个课堂并不是坐在课室里,而是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又如,在潜能开发之思维训练系列课中,巧用互联网和学乐云平台,开展在线游戏 “大家来找茬”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这类在线小游戏用时短、趣味性浓和直观性强,展示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向,把看不见摸不着的 “思维”很好地投映出来。这样的心理课堂气氛,学生怎么会不主动地参与呢?

二、巧用信息网络,开拓学生360度视觉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学科特点,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课时分配比文化课要少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又非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所以,相关心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更需要学生在课后的进一步拓展。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后的提升中呢?关键就在于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笔者在课程设计中,总会抛出一些相关的知识或问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信息网络,拓展视野。如在 《“划”出美好人生——高中生涯规划》设计中,由于中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以幻想的成分居多,理性的内容偏少,难以结合自身和工作等长远因素考虑,单一的课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职业信息的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其逐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最后,我设计了社会调查这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 “职业研究表纲要”,整理出调查报告。这种课后适度拓展,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职业内容,知晓当前社会上的职业概况。

三、借助社交平台,铸造师生情谊

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堂课授课之前,我都会展示自己的微博、QQ、微信号和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教学反思,又可以通过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走进他们的心灵,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如班里一位网名为“冬天的秘密”的学生在我空间里留言: “要高考了,好害怕,害怕考砸。突然想起您在上课的时候谈到: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可以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或许您说的没错,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一定会勇敢直面这次考试。”我则借此机会,跨越空间障碍,第一时间和她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有学生在微信上给我留言: “曾老师,你是个好老师,但你更像是我们的好姐姐!”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非常感动。当然,学生的自控力不足,对社交网络容易成瘾,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度,时时留意,避免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习与生活。

总之,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接受、利用新生事物,在课堂上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发挥其新颖、快捷、全面的独特优势。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学科的整合和实际运用,使心理学科充满情趣和魅力,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容易萌发强烈的学习乐趣,对生活的理解和期待也更为乐观,相信在未来必将有更广的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社交深度心理健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社交距离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