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补课
2020-02-25山东
(山东)何 勇
记者8月24日获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红十字工作育人作用,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明确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8月25日 《中国教育报》)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当病人出现昏迷、心脏骤停时,及时正确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可以大大减少死亡率,有效挽救生命。研究表明,急救的 “黄金时间”是4-6分钟,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室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下降7%-10%。1分钟内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高达90%;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可达60%;6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为40%;10分钟内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仅为10%。换言之,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这项救命的技术,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当有人突然出现心脏骤停情形时,附近的人往往不懂得或者不敢进行抢救,只能干着急,等待救护车,白白错失宝贵的急救 “黄金时间”。可以说,对心跳骤停患者而言,等救护车俨然就是 “等死”。这直接造成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55万人,约占每年全球死于心源性猝死人数的近一成,居全球首位。
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这显然有利于让孩子们从小掌握心肺复苏术,让心肺复苏术成为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直接提高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在遇到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情形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急救,争取急救 “黄金时间”。特别是大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猝死悲剧时有发生,如果大中小学生人人掌握心肺复苏术,这类悲剧就能大大减少。
心肺复苏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样的 “负担”能让孩子们掌握救人、自救技能,值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