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及研究
2020-02-25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淮南 232063)
皖北地区,包括安徽省北部地区的阜阳、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六个地级市。以长江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皖北,长江以南为皖南,江淮之间称为皖中。皖北地区共计六市18县,东南方向紧连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合肥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普遍被认为“富庶”的长江流域,交通便利。农业上,地势以平原为主,亳州、阜阳、宿州三市具有广袤的可灌溉耕地,适合农作物的发展。与此同时,淮南和淮北是国家重点的能源城市,坐拥大量煤炭矿产资源。但是近些年来,皖北地区却一直被认为是“落后”的代名词。皖北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人均GDP甚至不足3万元,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地区。而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占优势的安徽,竟然有如此多的地级市还处于城镇初级化的边缘,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城市将成为未来安徽经济发展乃至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最大难题。
一、皖北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外向型经济比重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城乡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分析皖北地区的三大产业结构,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这说明皖北地区的产业层次发展较为落后。目前,皖北第一、二产业的还主要是农产品种植业和煤矿开采,以及少量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低,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至于第三产业在皖北地区的占比小,新兴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发展落后则是皖北地区人均GDP长期落后于周边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皖北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和发展基础弱,这些特点导致皖北地区吸收外资能力差,外向型经济发展迟缓,外贸出口总量低,皖北地区的外贸出口额甚至达不到全省的10%,增长率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2018年皖北六市国民生产总值为8500.1亿元,排名在全省末流的行列,仅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8.33%。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该区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收入进一步会影响到财政支出。紧缺的财政支出会严重影响公共事业的发展,皖北地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很低,皖北城镇居民服务性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在全省处于偏下水平。
(三)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近些年来,皖北区域文化产业虽然进步明显,但是文化企业数量较少,资金投入低,产业规模小,结构同质化高,竞争力不足。皖北区域优质人才的匮乏,导致皖北在发展区域文化软实力时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同时,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高科技技术人才缺乏,在重视科技教育等方面思想严重落后,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国家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也没有真正发挥科技投入转科技成果的主体作用。
二、皖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扩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是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协调是一个地区发展中最核心的因素,而总体上的协调发展则是该区域发展的终极目的。
(一)国家区域政策带来的机遇。2018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这一举措的提出,将皖北划归为中原城市群,使得皖北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区域协调战略的高度,大大提升了皖北的发展地位,也为皖北经济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
(二)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两淮作为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应该紧抓时代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科学谋划和有效推动两淮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加速形成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核心,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矿山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布局。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创造的新机遇。随着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皖北地区应该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凭借黄金水道长江的优势,努力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城镇化布局,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三、皖北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一)充分把握人口资源优势,实现优质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相结合。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企业来皖北地区投资设厂,共同发展,实现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皖北经济基础薄弱,工资待遇、福利待遇都比较低,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不可行。应当立足当地经济水平,着力开办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自行培育优质人才,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量化到质化的转变。加速产业转型,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创造更为优越的创业环境,鼓励大量优质人才回家乡工作,解决区域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可以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力度,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转型并重。皖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着我国东南部最优质、储量最大的煤炭资源,是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发展的基石。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279.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9.4%,居华东地区之首。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除了煤炭,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还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如此丰富的物质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两淮地区应紧抓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契机,善于利用国家下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基金,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有序转型、升级,尽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三)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创业投资力度。市场在自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由于增长极理论,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因此,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针对皖北地区人多就业岗位少的情况,政府只有鼓励创业,发展中小型企业才能增加就业,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皖北地区的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加投资额是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是否能长期持续、平稳的发展。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皖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远远落后于皖南和皖中地区。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皖北地区应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设厂。因此,皖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发展民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动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