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清平乐·蒋桂战争》写作时间

2020-02-25李迎春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上杭上杭县红四军

李迎春

《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革命诗词,其中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被广为传诵,成为红色闽西最为诗意的写照。但由于年代久远,连作者自己也不记得具体的日期。那么,这首词究竟创作于什么时候呢?本文试图从《清平乐•蒋桂战争》发表前后情况还原当年的创作时间等具体问题入手,探讨其创作时间。

目前对《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创作时间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观点是1929年秋,这是这首词收入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标明的写作时间;第二观点具体到1929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著名学者、诗人公木在《毛泽东诗词鉴赏》中提出的论点为代表;第三观点是1929年8月初毛泽东居住在上杭县溪口大洋坝期间,这是近年上杭当地一些文史研究者提出的,并获得一定认同;第四观点是更早前的1929年6月红四军攻打龙岩城后所作,参见《军魂——古田会议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书。那么,到底哪一种时间更为可信呢?本文提出的观点为,应以《清平乐·蒋桂战争》收入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标明的写作时间为依据,即1929年秋,因为这是作者亲自确定的时间,在没有出现更加有力的证据前,应认为是准确的;具体的创作时间应为1929年10月10日左右到10月20日,即毛泽东居住在上杭县城临江楼期间。

一 从《清平乐·蒋桂战争》发表前后情况分析

1962年4月,毛泽东将《清平乐·蒋桂战争》连同其他五首词《采桑子·重阳》《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录寄《人民文学》发表时,曾作了如下简要说明:“这六首词是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在1962年5月《人民文学》首次发表这首词时,仅有词牌《清平乐》,并无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这首词已增补了词题“蒋桂战争”,标明写作时间是“一九二九年秋”。1929年秋是关于这首词创作时间最早的确认,也是由毛泽东认可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应以此时间为基础进行分析和推论。

二 有关出版物中关于《清平乐·蒋桂战争》创作时间的论述

(一)在《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关于《清平乐·蒋桂战争》创作时间的表述有:“9月21日,红四军攻占上杭,继而攻占武平,永定守敌弃城而逃。敌人弃城而逃。敌人对闽西的‘会剿’以失败告终。10月,蒋桂战争再次爆发。在这种形势下,朱毛红军第三次入闽,攻占上杭。至此,闽西革命根据地已拥有长汀、上杭、连城、永定、龙岩、永定、龙岩、武平、宁洋、漳平等地,数百里区域近百万人民获得解放,根据地各县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革命力量得以发展。毛泽东为这次胜利所振奋,也为革命前景所鼓舞,于是,《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又在马背上哼成了。”这首诗的赏析是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为雄撰写的。但是,文中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描述与史书有出入。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并没有“继而攻占武平”,也不存在10月份“朱毛红军第三次入闽,攻占上杭”,因为攻克上杭县城后,朱毛红军驻扎在县城,得到暂时的休整,指导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权,召开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该书中,胡为雄教授认为《清平乐·蒋桂战争》是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的1929年10月在马背上哼成的。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此书对于创作背景有所误读,创作时间应定在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的9月21日后到10月20日红四军撤出上杭县城之间。至于说是“马背上哼成的”,并不能将“马背”实解,应是戎马之意,指在革命战争中写成的。当时身体虚弱的毛泽东并没有骑马,出行多是走路或用担架抬着。

(二)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公木著)中,著名学者、诗人公木认为“此词标题《蒋桂战争》,作于1929年秋,当在黄洋界保卫战(8.31)之后,重阳节(10.11)之前,9、10月间。”“此词当作于第二次入闽攻占上杭之后的几天中,其上限为9月21日,下限为10月11日。”

该书对于创作时间的认定比较明确,提出了上下限之说。这个时间对应的事件是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9月21日为第二天;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佳节,是公认的毛泽东创作《采桑子·重阳》的日期。那么,这个时间指的是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到重阳节前这一期间。但是这篇分析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时间错认为1929年,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是1928年8月发生的,整整提前了一年。但这个错误不影响作者对创作时间的判断,因为在所引用的第二句话中已明确地指出了具体时间。

(三)在《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中国文史出版社)中,作者贾章旺认为“10月10日,毛泽东由地方武装用担架护送到上杭县城,同朱德等红四军领导人会合。在上杭找了一位名医用西药治疗,10多天病就转好。此间,填《清平乐·蒋桂战争》词一首”。该书提出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创作时间为1929年10月10日毛泽东到达上杭县城后的10多天内。

该书并不是专门论述毛泽东诗词的著作,而是关于毛泽东的一个传记,对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没有更多的分析。但是该书作为伟人传记,通过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严格审定,并获得毛泽东家属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毛新宇认为这“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之一”。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创作时间是可信的,即为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毛泽东居住在上杭县城的这一段时间内。

三 解读《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关于创作时间的信息

(一)《清平乐·蒋桂战争》内容的修改。1959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到了这首词。在这首词的传抄稿中,词题为《进军福建》;词中“军阀重开战”原为“宁桂大开战”,“收拾金瓯一片”原为“收拾张卢残部”。1962年5月《人民文学》首次发表时修改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内容,但是仅有词牌《清平乐》,并无题目,也没有写作时间。后来的题目“蒋桂战争”和写作时间“一九二九年秋”是1963年收入《毛主席诗词》时才加上的。从修改的内容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传抄稿中的“宁桂大开战”以及后来作为题目的“蒋桂战争”。1929年9月27日,广西军阀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宁突然举旗反蒋进军广东,与粤系军阀陈济棠交火。这是继同年3月蒋桂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军阀混战,是《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一书中所提到的“10月,蒋桂战争再次爆发”,同时也是所指的“宁桂大开战”。所以题目中的“蒋桂战争”是否可以认为就是指这一年中的两次军阀混战呢?此外,将“宁桂大开战”改为“军阀重开战”,是因为词的题目已经作了清楚的说明,在词中就不必再重复表达,而是跳出具体的战役,赋予词更大的挥洒空间。这也是符合创作规律的。那么,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当在10月初至10月中旬战斗结束之间。二是传抄稿中的“收拾张卢残部”一句。张卢应为闽南国民党张贞部和闽西上杭盘踞的卢新铭部。1929年8月初朱德带领红四军一部出击闽中,击败张贞部,使张贞部缩回闽南;后回师闽西,攻克上杭县城,直捣卢新铭老剿,卢带领残兵败将逃窜。因此,“收拾张卢残部”应是对当时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出击东江的一个形象描述。那么,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当是在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的这段时间,而1929年10月初到10月中旬之间。

(二)从“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一句分析。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连克汀州、龙岩、永定、宁洋、漳平、上杭,取得前所未有之胜利。汀州、龙岩、上杭为其中最重要的三座城。特别是上杭城攻克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三省“会剿”,为红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休整机会。红四军人数发展到7000多人,每个纵队由2个支队扩展到3个支队。所以,笔者认为“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实际上展示出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取得的重要战果。因此,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应当为红四军攻克上杭城后。

(三)从词的意境上结合作者当时情景进行分析。这首词通过上下阙的对比,描写了革命斗争的可喜形势,洋溢着革命胜利后的喜悦之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毛泽东自7月离开红四军到闽西地方指导工作后,心情就一直不太好,再加上患了严重的疟疾,甚至在金丰大山还险遭抓获,心里的压抑可想而知。直到他接到红四军基层干部和战士代表的“敦请信”之后,心情才有所好转,特别是10月10日左右坐担架来到上杭县城,与朱德等人促膝谈心后,心里的积郁有所消散。因此,这首词应当是在作者到达上杭县城之后这段时间的创作。

(四)从词透露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从原来的传抄稿到最后的定稿,这首词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10月初的军阀混战,收拾败兵残部,与攻克上杭县城后红四军决定出击东江的情形相吻合。而如果作者依然身处还只是在永定的金丰大山中,是无法得知那么多信息的,只有在上杭县城,回到红四军后,才能得到这些消息,不然“风云突变”就无从谈起了。《军魂——古田会议纪实》等反映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也反映,军阀混战的情况、出击东江的决定等都是毛泽东在上杭县城得知的。从这里也可看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定于毛泽东在上杭县城居住的这一时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的创作时间为毛泽东居住在上杭县城的这一时间段,即1929年10月10日左右到达上杭县城到10月20日离开上杭县城。这一时间跟《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一书中所述时间相吻合;与《毛泽东诗词鉴赏》《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两书大体吻合。此外,笔者以为公木将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下限设在重阳节前,理据不足,写于《采桑子·重阳》的创作时间前后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将下限放在红四军出击东江撤离县城的时间为宜。

解决了创作时间问题,创作地点也迎刃而解。《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的创作地点应为上杭县城,且极有可能就在临江楼。因为在上杭期间,毛泽东一直居住在临江楼,他的身体还未恢复,一边在此调养一边畅谈工作,活动范围较小。

以上考据,可能挂一漏万,只求抛砖引玉,尽可能接近真相。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认为《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是上杭红色历史的第一道彩虹,他谨慎地说:“在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在一地填两首词,或者说以两首词来描写一地的战争景象,抒发革命情怀,还没有第二例。”《清平乐·蒋桂战争》和《采桑子·重阳》是双峰并峙的诗词杰作,闪烁在上杭县城临江楼上,成为上杭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杭红色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

猜你喜欢

上杭上杭县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The listen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 and the basic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
青春闪光 何惧病痛——记上杭县官庄民族中学老师陈小燕
上杭县儿童友好家园开展“陪孩子一起长大”公益活动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