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党史文化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2020-02-25蔡娟杨兰
蔡 娟 杨 兰
党史文化是“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它是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的文化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于昨天。”[2]在全党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也需要从党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3]
一 党史文化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价值引领
朝什么方向发展、为谁服务、如何加强领导,是党领导一切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最紧要、最关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秉承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党的政治根基。”[4]党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想有助于党把准政治方向,党领导一切的理念有助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人民群众观的贯彻有助于党夯实政治根基。
(一)党史文化有助于党把准政治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党史文化的核心是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6]有价值理想,就有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改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掷地有声地喊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此后,全党凭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富起来”的理想成为奋进的动力。进入新时代,“强起来”的强劲号角吹响祖国大地。由此可见,党的价值理想贯穿党和国家发展的全过程,是党把准政治方向的指南针。
(二)党史文化有助于党夯实政治根基
党的政治根基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之所需为需,以人民之所虑为虑,以人民之所乐为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史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民观。
1.党史文化倡导了解人民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的理念迅速给当时救亡图存的革命先行者以启发。以毛泽东为例,他摒弃本本主义,善作调查研究,对多个群体如农民群体、工人群体、资本家群体等进行研究,认为农民人口基数大,在革命中是重点团结对象,工人阶级具备彻底的革命性,应当作为领导阶级……历史证明了毛泽东主动、深刻地了解人民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前提。之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重视经济建设,也是出于对人民本质需求的了解。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勤务员”。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为了解人民、服务人民作出的探索。
2.党史文化倡导热爱人民
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始终强调热爱人民。首先,在理论上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是最根本利益。其次,在制度上支持人民,我国的经济、政治、分配等各项制度安排都在本质上体现“民本”思想,这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也是各个时代的最强音和主旋律。
3.党史文化倡导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智慧来自于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靠。首先,我们党奋斗的动力源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其次,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升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另外,我们党的工作成绩要靠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党的工作是否取得实效,就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理解党的理念,是否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是否乐于走党的路线。总之,“人民”二字是根本,是重中之重,我们党要夯实政治根基,就必须依靠人民。
(三)党史文化有助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十九大报告指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我们党树立权威是至关重要的,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的政治领导才会愈加稳固。党史文化以其辐射功能、形象功能、教育功能从不同程度上提升党的权威,加强了党的政治领导。
1.党史文化的辐射功能有助于全党树立看齐意识
齐则有序,齐则有力,齐则有效,这是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关键所在。究竟什么样的政党能让全党看齐?当然是一个历史悠久、顽强生存、顺应民心的政党。党史文化具有辐射功能,“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国家发展、民族素质、社会风尚、其他党派以及社会民众的思想、行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和范导上”。[7]我们党的影响力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旧中国,艰难地存在于与各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时代,成功过也挫折过,坚决过也迟疑过,被拥戴也犯过错。我们党凭借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折不挠之精神、善于自我革命之优良传统以及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之根本宗旨,一路经风雨、历坎坷,发展壮大,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向之看齐。
2.党史文化的形象功能为党增强可信度
党史文化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形象。我们党的优秀品质在各个时代表现各不相同。在过往筚路蓝缕的日子里,党与群众同甘共苦,以自身坚毅的品质、超常的耐力以及不变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厚爱。新时代,我们党更是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中国梦的庄严承诺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形象无疑为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发挥了巨大作用。
3.党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
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8]党史文化中包含的许多精神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人民群众无论是在思想洗礼还是行为指导上都有强烈的引领和感染作用。只要人民群众的政治价值观趋同,认可我们党的领导力,理解中国所走的道路以及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人民信任党,那么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就会变得更加稳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感召着人民群众,于无形中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了党群关系。
二 党史文化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优良环境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党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对外凭借多元的研究主体、丰富的展现形式、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内凭借党内制度与纪律的坚守,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为党的政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出优良环境。
(一)外部环境:营造浓郁的政治建设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与学史明志,使全社会掀起了党史文化研究与学习的热潮。学术界、文化旅游界、传媒界都从党史文化的各个维度为党的政治建设渲染气氛。
1.学术界的研究:以党史资料的挖掘利用感召党员
党史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文化,学术界从未间断过对党史文化的系统挖掘和研究。在党史史实的收集和梳理方面,丰富的党史故事和文物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和建设功勋。在党史文化的研究方面,相关论文也层出不穷,有研究党史文化资政育人的功能,也有研究党史文化的传播途径……无论是党史资料的开发,还是对党史文化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党的政治建设。前者以有形的物质载体感召广大党员,触动其爱党爱国的情怀;后者更多是发挥思想支持的作用,以各种文化载体宣扬党的历史,引发社会共鸣。
2.文旅界的帮助:以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缅怀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纪念地、纪念物为主的红色资源是革命历史的最好见证。我们党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多数省市通过打造与现代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精品化红色旅游,将蕴含党的理想信念、革命优良传统等内容的党史文化展示出来。其开发利用有助于全社会共同缅怀党的历史,培育高尚品质。
3.大众传媒的支撑:以党史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加强党史学习
为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对学习党的理论、历史的需要,各级宣教部门不遗余力、与时俱进搭建各类传播平台。如“学习强国”,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它不仅是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社会大众汲取党史、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还有其他许多应用软件都以不同方式呈现了党史文化。例如,抖音推出了“党史博采”“党史故事汇”等栏目,“今日头条”设置了专门的党史频道,许多地方频道也设置了党史头条号等。这些新兴媒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党史文化进行宣传,使得无形中增加了党员群众学习党史的乐趣。
(二)内部环境:制度支持与纪律约束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锤炼党员党性。”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为首要的是严把政治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考核干部政治素质。然后才是用纪律约束党员行为,提升党员党性修养。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
1.制度支持:选拔和培养优秀党员干部
千秋大业,贵在用人。1938年,毛泽东初次将党的干部路线概括为“任人唯贤”。关于用人,他强调要做到用人之长,人尽其才。邓小平指出选人就要选改革者、开放者、实干者。新时代,为造就“四铁”干部队伍,选人用人制度更加突出政治标准,强调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可以说党选人的标准一以贯之都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这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传承,也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彰显。只有党员干部选好、用好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党员质量,党的政治建设才有可靠保障。
2.纪律约束: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纪律是治党之戒尺,党的纪律法规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1961年,毛泽东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9],指出这是我们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甚至语调沉重地说,可是现在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却自以为是,不听中央的统一指挥……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新时代,党内纪律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个方面对党员进行约束。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党性修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 党史文化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精神动力
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在党内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提升党员干部本领。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在整个党的政治建设中起着溯本清源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提升党员干部政治本领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一贯富有斗争精神,勇于、善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为党内政治生态的营造和提升党员干部本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发扬革命精神有助于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优良政治生态的营造关键在于,内修品行外修形象,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党史文化,是我们党意识形态斗争的必备武器,也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的内在要求。
1.革命精神是党内修行的斗争武器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在主动适应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精神。”[10]我们党因革命而生,领导中国人民拯救自我。尤其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党能在革故鼎新中实现自身净化,凭借刀刃向内的勇气成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保鲜剂”。
2.弘扬革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阐述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素,发挥着整合社会意识的作用,包括对党员的感召与鼓舞。核心价值观一旦内化于党员行为,必定对党的政治生态建设起支撑作用。革命精神作为我们党的精神之一,“它所蕴含的爱党爱国、拥军爱民、民主平等、诚实谦虚、敬业奉献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与国家的辨证关系……”[11]发扬革命精神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发扬斗争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政治本领
“斗争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共出现32次,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斗争的信念砥砺前行。时代在变,斗争的对象在变,我们党斗争的精神却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2]可见,斗争精神的发挥,是党员干部提升政治本领的重要途径。
1.发扬斗争精神有助于抵御重大风险
当前我们党面临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风险。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始终在挑战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我们党必须敢于、善于斗争,为化解新时代的重大风险而奋斗。斗争精神是我们抵御重大风险的制胜法宝。
2.发扬斗争精神有助于解决重大矛盾
矛盾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劲敌,斗争是御敌的坚硬武器。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面对这些矛盾和风险,斗争是必要手段。有了斗争精神,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锐意进取状态,担负起不断破解各类发展难题、全面建成小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3.发扬斗争精神有助于强化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斗争精神,强化政治担当,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呼吁斗争精神的发扬实质上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强化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的要求。斗争精神是一种急流勇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绝不屈服的气概,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没有斗争精神,就没有对自身发展潜力的深刻认识与了解,也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魄力与动力,更没有对祖国和党的担当与责任。因此,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责任,提升政治本领,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
注释:
[1]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第5-15页。
[2]习近平:《结合中欧两大力量打造四大伙伴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1日。
[3][4][5]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19年第7期。
[6]《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版,第43页。
[7]汪洋:《认识党史文化的意义发挥党史文化的功能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9期,第23-28页。
[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10]齐卫平,柴奕,许振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历史回溯及现实价值》,《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8-34页。
[11]李杨,张吉雄:《论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25-31页。
[1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