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志合的革命情谊──黄道和曾镜冰的四次共事
2020-02-25涂忠
涂 忠
1933年6月至1938年2月,革命家黄道和曾镜冰在中央苏区闽赣省、闽北分区和闽赣省共事6个春秋,结下了具有戏剧性、故事性、经典性、教育性的革命友情。
1933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红都召开的第四十次常会认为:闽赣苏区地方广大,在政治、军事上均占重要地位,为争取这一广大区域成为巩固的苏区,决定将闽北苏区与建、黎、泰、金、资、光、邵,以及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1933年5月至6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军区相继成立,闽赣省党政军机关设在江西黎川,闽北苏区成为闽赣省大本营的南大门。
闽北苏区进入中央苏区闽赣省期间,闽北分区区委书记黄道调中共闽赣省委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共青团儿童局书记曾镜冰调中共闽赣省担任省团委宣传部部长,他们第一次在闽赣省共事,为闽赣省的军队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闽北崇安创造一个“红军营”,调闽赣省成为红七军团的一部分;在闽北动员300多名青少年,开赴黎川参加组编少共国际师;在闽北苏区首府大安,把以崇安红军为主体发展的闽北红军独立师1800多人,调闽赣省编入红七军团20师58团,直接进入中央红军序列。
当年,红七军团在北上抗日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中,历时4个月,行程3200公里,经历了“进击闽中”“福州战斗”“进发闽东”“北上庆元”“进抵闽北”“北上浙西”“转战皖赣”等50多次战斗,充分展现了黄道、曾镜冰、黄立贵等领导的闽北红军的军魂。
1933年10月,国民党纠集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共闽赣省委驻地黎川失守,闽赣省委迁至福建建宁。1934年2月,因闽赣战局需要,黄道、曾镜冰等受中央指示组成闽赣省工作团,由黄立贵率领的、闽北独立师改编的中央红军第20军58团护送,进入闽北苏区首府大安。黄道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曾镜冰任共青团闽北分区区委书记,后任闽北分区区委组织部部长、闽北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4年冬,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党中央决定设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由项英、陈毅统一领导,要求各苏区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积极牵制敌人,以便将来配合中央红军夺取反攻胜利。但在执行中央这一决策时,闽北分区委党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分歧,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主张以“红色堡垒对白色堡垒,不失苏区一寸土地,誓死守住大安”。在决定闽北苏区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上,曾镜冰坚定地站在黄道正确路线一边,他带动一班人拥护和支持黄道提出“主动撤出大安,依托武夷山,依靠老区,坚持游击战争,保存有生力量,配合中央红军,夺取反攻胜利”的正确主张,彻底否决了李德胜的错误主张。
1935年2月,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刚拉开序幕时,国民党调集数十万敌军从南北两个方向,采取层层建立封锁线和据点,并实行移民并村,妄图切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闽北苏区处于艰难时刻。
在这非常的时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借故到前沿了解敌情,只身投敌叛变革命,并引敌人到桐木三港等地袭击闽北红军主力。关键时刻,曾镜冰立场坚定,紧密配合黄道指挥部队英勇还击,粉碎了李德胜叛徒的阴谋,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使分区委和红军脱离险境,安全转移。
1935年8月,黄道在崇安的黄龙岩召开闽北分区委扩大会,提出以崇安老苏区为依托,保存有生力量,积极向外发展,开辟游击新区的总方针。在军事上采取防御和进攻相结合,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结合,向敌后推进,强调保存有生力量,尽量避免打硬仗,打消耗战,学会在分散的条件下,抓住有利战机,打击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白皮红心”的两面政策,争取各地多数保甲长、大刀会,建立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少数的敌对分子。在经济上变打土豪为向土豪筹款,改分田地为减租减息。在闽北游击区求生存谋发展,具有方针性、战略性、政策性的问题上,曾镜冰坚决支持黄道提出的这一总方针,并在行动上全面贯彻执行。
1936年4月,黄道、曾镜冰等在政和县的洞宫山仰头村与闽东领导人叶飞举行联席会议,商定成立闽赣省和省军区。6月,黄道在崇安县的黄龙岩宣布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曾镜冰任省委组织部部长。
至1937年底,闽北游击区已遍及福建的崇安、建阳、光泽,江西的上饶、广丰、铅山,浙江的龙泉、庆元等三省26个县的广大地区。
闽北游击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始终保持革命组织、革命武装、革命阵地,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个坚强的战略支点,这既是黄道正确军事路线的胜利,也是曾镜冰当好黄道助手的重大功绩。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闽北国共对峙的局势一度缓和,为尽快实现与国民党闽赣当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闽赣省委于1937年3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军政委员会,黄道任主席,曾镜冰任副主席,并发布训令提出目前“党的总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对付当前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号召人民“有力的出力,有知识的出知识,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都参加到反日阵线上去”,同时确定在政策上实行五个方面的转变,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期间,在闽赣省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下,黄道与曾镜冰以闽赣省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的名义,先后五次致函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崇安和光泽县政府,积极提出“双方进行和平谈判,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
在黄道与曾镜冰的据理力争、奔走呼吁和多方努力下,1937年9月底,江西国民党当局派出的江西第七保安副司令周中诚、光泽县长高楚衡和闽赣省指派的黄知真、邱子明进行和平谈判,谈判地点确定在光泽县霞洋乡大洲村。
闽赣省国共合作正式谈判开始时,黄道与曾镜冰亲临大洲村,直接参加谈判。经过七天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这个来之不易的“大洲谈判”,是黄道与曾镜冰正确决策、共同努力赢来的成果,使闽赣边打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黄道、曾镜冰的最后一次共事是在石塘领导闽北红军游击队整编。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意在传承北伐时期第四军(铁军)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光荣传统。
这期间,黄道与曾镜冰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把握时机,以闽赣省名义向闽北红军游击队发出下山参加整编的通知,集中地点确定在崇安县坑口的长涧源村。为了保证闽北各部队在崇安集中等重大事宜的落实,黄道、曾镜冰联名先后8次致信国民党崇安县县长蒋伯雄,要求他转达我方意见,电请国民党福建省当局撤出崇安一带驻军。在他们的努力和争取下,闽赣边国民党当局按照我方的要求,撤出崇安、铅山一带的驻军,确保了闽北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冬从崇安县坑口的长涧源村出发,开赴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
石塘位于铅山河的上游,南靠武夷山,北临信江和浙赣铁路,原是闽北苏维埃时期的一个红色阵地。整编期间,黄道与曾镜冰亲临石塘领导闽北红军游击队的整编,保证了整编工作顺利完成。
傲雪迎春到,高歌上前线。1938年2月,黄道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托,在石塘镇一所小学召集五团营以上干部,举行就职典礼,正式宣布新四军军部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政委),全团下辖3个营和1个机炮连,共1500多人,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为叶挺军长领导的新四军输送一支英雄的团队。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五团,在抗战前线“五次繁昌对日作战”和“东流山血战”等重大战斗中,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名扬大江南北。
1938年2月,黄道与曾镜冰在圆满完成闽北新四军五团整编任务的同时,在石塘接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解散闽赣省委、成立中共闽浙赣特委的指示。黄道调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对外身份为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少将军衔。曾镜冰任中共闽浙赣特委书记。
曾镜冰率领中共闽浙赣特委班子成员与黄道亲切话别,从石塘回崇安县坑口的村头村闽浙赣特委驻地;黄道送别曾镜冰等亲密战友后,经横峰乘火车赴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上任。
黄道与曾镜冰在中央苏区闽赣省、闽北分区和闽赣省共事了6个春秋,分开后再无交集。1939年,年仅39岁的黄道被国民党特务毒害含恨离开人世。曾镜冰后来历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1967年去世时也才55岁。他们在精彩的革命生涯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至今仍在闽浙赣边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