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020-02-25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苏维埃政府建于1930年5月,距今已90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崇安苏区是闽北苏维埃政权的发源地,素有“闽北苏区摇篮”之称,在闽北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崇安苏区从产生到发展直到消亡,前后共经历了7年时间(包括民众局2年历史),其演变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8年10月—1929年12月)
1928年10月,在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领导的第一次上梅暴动后,崇安县民众局在上梅产生,由徐履峻任局长,下设组织、宣传、军事、劳工等7个部。民众局在所辖的各个乡设执行委员,负责基层政权的工作。各村的民众会,以10户编为1组,选组长1人;3个组设1名民众代表。民众会既是群众组织,又行使村一级政权职能。
1929年1月,在县委书记陈耿和杨峻德领导的第二次上梅暴动后,民众局再度成立,由陈耿任局长。
两次暴动所产生的崇安民众局,为县临时工农政权,是苏维埃政权的雏形。它为创建红色政权积累了经验,为建立苏维埃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1930年 1月—1930年 4月)
武装斗争的节节胜利,推动了各地武装割据局面的迅速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崇安县委于1930年1月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全县划为上梅、下梅、岚谷、柘洋、小北等5个区,设立区委。
这年3月,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决议案,对闽北崇安革命斗争形势给予很高的评价。决议案指出:“闽北崇安武装斗争已经发展,并与江西信江苏维埃区域有相当的联络”“闽北尤其是崇安要加紧发展群众工作,召集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权”。崇安县委遵照上述精神,首先开始在已建立的5个区委所下辖的区域内建立乡、村一级苏维埃政权。
同月,岳元奴、邹深德、邹福到下梅组织苏细菇、左生才、孙德元、胡荣宝、李春荣等5名党员,组成了下梅乡苏维埃政府,由苏细菇任乡苏主席。小南地区在徐福元领导下建立了柘洋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吴文贵;大南墘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炳文;官布头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陈永春。西乡和北乡在陈耿、杨峻德、左诗赞等人领导下,也先后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
4月初,东乡上梅、下梅2个区基本完成了建立乡、村苏堆埃政权的工作。与此同时,县委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着手进行建立区苏维埃政权的准备工作。4月上旬,东乡成立了上梅(一区)、下梅(二区)2个区苏维埃政权。上梅区苏维埃下辖上梅、白水、金竹、南树等2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丁辉如;下梅区苏下辖下梅、均山、山后、外杭等18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丁细俤。
随着乡(村)一级苏维埃政权的迅速建立,崇安县革命委员会于4月12日成立,主席丁辉如、副主席张银英。
崇安县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党领导的闽北苏维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阶段(1930年 5月—1930年 9月)
随着崇安红色区域的迅速扩展,建立县苏维埃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1930年5月1日,在开展福建省发起的红五月工作的高潮中,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闽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农民武装暴动的发源地光荣诞生。大会选出县苏主席1人、副主席8人,下设人民、土地、军事、裁判、经济、财政、文化等7个委员会和秘书处;颂布了土地法和其他法令。随后在县苏领导下,在条件成熟的区(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改革。
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即大力开展建立区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这年6月,成立了上梅、下梅、岚谷、星村、大安、坑口、大浑、岭根等8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星村区苏下辖枫林、黎源、曹墩、黄村4个乡苏;坑口区苏下辖坑口、廊前、车盆坑、长涧源4个乡苏;岭根区苏下辖岭根、后墘、垇头、麻坜等9个乡苏。7月,成立了上铅区苏维埃政府(上饶、铅山交界地区)。接着,白水、建浦区苏(建阳、浦城交界地区)相继成立。8月,柘洋区苏成立,下辖柘洋、官埠头、对子头3个乡苏。随后,成立了枫坡、黄墩、岱后、黎口、广浦(广丰、浦城交界地区)、浦崇(崇安、浦城交界地区)等6个区苏。至此,崇安县大部包括浦城西部、建阳北部和江西上饶、铅山南部的广大红色区域内建立起18个区苏维埃政府,234个乡、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达到20多万,标志着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第四阶段(1930年10月—1930年12月)
1930年7月,福建省委巡视员邱泮林到崇安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将闽北、赣东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以及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编红十军的决定。8月,崇安红军陆续开赴赣东北。10月,赣东北特委派出的县、区级干部到达崇安,将崇安的党、团组织合并,崇安县委改为崇安县行动委员会。接着,在调整崇安县行动委员会下辖区委机构的同时,将崇安原有的18个区苏调整为8个,即:第一(上梅)、第二(下梅)、第三(枫坡)、第四(星村)、第五(大安)、第六(坑口)、第七(大浑)、第八(旸角)等区苏。
第五阶段(1931年 1月—1932年 6月)
1930年12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赣东北。根据此精神,崇安县行动委员会于1931年1月取消,同时恢复崇安县委。
这期间,由于闽北主力红军调往赣东北,使崇安苏区的武装力量削弱,国民党驻崇安海军陆战队林秉洲部趁机进犯苏区;同时,也由于崇安县苏不坚定份子叛变革命,组织反动民团配合国民党军向苏区进攻,以致崇安苏区日益缩小,县苏机关被迫从东乡的上梅迁到西乡的坑口、大安,以及江西省铅山县边境地区。在崇安革命根据地处于危急之中。
1931年初,赣东北特委派遣以邹琦为团长的闽北独立团来到崇安,缓和了崇安局势。4月,红十军首次入闽作战,恢复了部分苏区。6月,闽北独立团第一次攻下崇安县城,并建立了市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城关北门的太水庙、铁井栏和西门、南门4个乡苏。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织法,市区区苏与各区苏平级,隶属于崇安县苏。
同年7月,闽北独立团由坑口出发,攻打北乡岚谷,迫使岚谷的国民党守军退回县城。8月初,在岚谷建立了第九区苏,俗称岚谷区苏。由于其区域广阔,所辖范围连接浦城县境内的樟村、杨溪尾、张村垅等地,所以又称浦崇特区、浦崇区。10月,特区委又派邱保元、毛智通两人到浦城西乡发展组织。其时,浦城西乡的西坑有一个贫农团,邱保元、毛智通到西坑后,便以贫农团为基础建立了浦西党支部。次年1月,在西坑正式成立了浦西区,又称第十区,下辖上楼、潘家七、西坑3个乡苏。
1931年12月,驻崇安县城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撤至赤石镇。1932年初,崇安县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军刘和鼎部驻长乐的部队发生兵变及敌驻闽北大部兵力南下,崇安兵力薄弱之机,组织崇安红军攻击驻赤石、星村的国民党军,以恢复崇安苏区。1月25日,县委发出通知,应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恢复红色土地,并对恢复崇安苏区作了全面部署。
经闽北红军独立团的英勇奋战,特别是红十军首次入闽作战,使崇安苏区得到全面恢复并扩展了大片土地。这阶段,全县设立了11个区苏维埃政府,即:第一(上梅)、第二(下梅)、第三(枫坡)、第四(星村)、第五(大安)、第六(坑口)、第七(大浑)、第八(旸角)、第九(岚谷)、第十(浦西)和市区等区苏。其中枫坡区又称大南区(黄土区),星村区又称柘洋区,旸角区又称岭根区,岚谷区又称崇浦区。
第六阶段(1932年 6月—1934年 7月)
1932年夏,崇安苏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其间,县委决定对区苏作部分调整,即白水区为第三区,原枫坡(大南)第三区为第四区,原星村第四区为第五区。同时,提出了关于在南乡的西部、澄浒和附近地区建立建崇区苏的设想。
1932年9月,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开创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的崭新局面。同月,崇安县党政机关从黄墩迁入县城。11月,县苏发布调整部分区域的通知。12月,市区区苏机关迁入县城,原市区区苏管辖的黄柏3个乡、猪母石等划归新成立的赤石第六区苏领导。原第八区苏管辖的双溪、洋墩划归市区区苏领导,第五区苏的牛头墩划归第六区苏领导。黎源和澄浒另成立建崇区苏,下辖虹桥、澄浒、田下杉、溪尾、黎源等地。
1932年7月,在崇安东乡五夫成立建浦县及其县苏维埃政府,后因攻打大将民团失利,县苏机关从五夫撤到梅岭等地。10月,建浦县因区域缩小,改为建浦区,并建立区苏,机关驻南树,隶属于崇安县苏,同时将原下梅第二区管辖的东源、横埂、南树、厅下等乡划归建浦区领导。
1933年2月,闽北分区党政机关从大安迁到县城。闽北革命根据地走向了稳定发展和繁荣兴旺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阶段,全县设立了15个区苏维埃政府,即第一(上梅)、第二(下梅)、第三(白水)、第四(大南)、第五(星村)、第六(赤石)、第七(大浑)、第八(旸角)、第九(岚谷)、第十(浦西)和建崇、建浦、坑口、大安、市区等区苏。
第七阶段(1934年 7月—1935年 2月)
1933年冬,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展开,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当局调兵镇压了“福建事变”之后,加紧对闽北尤其是崇安苏区的围攻。国民党军采取步步为营、明堡推进的作战方法,从四面八方收缩包围圈,蚕食崇安乃至整个闽北苏区。在敌人的进攻下,崇安县城陷落。10月底,闽北分区党政机关被迫迁往大安,县苏机关迁到黄墩,崇安苏区形势急转直下。
1934年春,东乡的第三区苏、南乡的第四区苏以及建崇区苏首先丧失。同年秋,南乡的第五区苏因交通受阻,划归建阳县苏领导,建阳县苏机关驻星村田头村。市区区苏因县城被敌军占领,加之区苏机关工作人员调任它职,致使市区区苏自行解体。
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加紧对崇安苏区的军事“围剿”。11月,红军撤出四渡桥,敌军攻占下梅。
1935年1月5日,敌军占领闽北红色首府大安;29日,进攻东乡建浦区;2月12日,“围剿”崇安县最后一个红色政权——岚谷区苏。随着全县所有区苏的消亡,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也自然停止了活动。至此,崇安苏区全部丧失,开始转入三年游击战争。
崇安县苏所走过的道路是极其曲折的,所积累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载入闽北、闽浙赣苏区的光荣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