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2020-02-25杨大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科新工科

毛 琳,杨大伟

(大连民族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新工科”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专业,它不仅是工科与工科之间的融合,也是其他学科与工科的复合产物。“新工科”建设应以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新竞争力。为正确进行“新工科”建设,对“新工科”体系进行评价总结是不可或缺的。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主力是高校,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以及最终的人才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能很好地衡量和分析高校“新工科”的建设情况。

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高校“新工科”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为蓝本,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为指标,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新工科”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 “新工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新工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主要包含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两个部分。

图1 “新工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1.1 教师资源

建设应用型“新工科”,要具备三个条件:开放思想交流;教师和工程人员的密切交流;高校和企业单位的通力合作[1]。而这些必备条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高校的教师水平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

为建设“新工科”,对教师的评价指标除传统的师德师风、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是开展工程教育的基础[2]。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教授指出:“专业认证不等于教学水平的评估,新工科发展中教师应注重工程背景培养。”[3]绝大部分高校乃至工程院校的教育模式都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不足,没有把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是新工科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

1.2 实践资源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4]。应用型发展的基础是实践,建设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动手平台是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重要保证。为加学生理论融于实践的能力,需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建立合适的实践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下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方向侧重,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新工科”交叉学科和专业融合的特点,还需要有合适的专业综合平台,以满足“新工科”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创新实践平台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熟悉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新工科”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培养目标代表的是专业毕业生在经过学校培养后,所能达到的专业成就的综合描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且具包容性,符合“新工科”未来发展方向[5]。“新工科”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图2 “新工科”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2.1 高校定位

第一,“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其目标应该是符合高校定位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以高校专业特色为基础,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符合高校定位,要能够反映和突出其专业特色。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志,通过学科建设,有的放矢地带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各项工作[6]。

第二,培养目标应与高校的毕业要求建立对应关系,同时能够准确表述毕业学生经过学习和锻炼后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第三,高校需要有明确的公开渠道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宣传和解读,避免出现不同渠道对培养目标的不一致表述,以供社会企业知晓和理解培养目标的含义,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发展。

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个性化培养,树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为了配合“新工科”及地方区域未来的发展,高校还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与高校定位、专业资源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分析这些条件和需求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目标更好地反映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校“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地方需要。

2.2 社会需求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社会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供给会创造需求,而需求也会反作用于供给。当今时代,新产业的发展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也会进一步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因此“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7]。“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需依托高校所在地区的社会需求,立足于与社会企业进行关联合作,满足行业需求,不能与社会现实脱节,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出现学无可用的情况。为使行业需求能够直接对接高校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所表述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应满足地方核心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人才需要。

3 “新工科”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必须继续加快“新工科”建设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人才保障[8]。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是评价“新工科”建设情况的重要依据。

为了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对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9],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大比重的理论测验和试卷考核为主,这种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结论性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评价新工科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且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考分评价方式具有非常严重的导向作用,很容易将学生们的思维限制于书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因此需要建立“新工科”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培养更多符合新工科发展的科技、产业人才。

对“新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多元化”,针对其所具备的特点综合地进行评价。“新工科”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

“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人才素质包括两个部分:通用能力项和新工科补充项。

通用能力项指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础常识、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等。在这一方面,中国已有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基础能力的理论知识评价有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做出有效地评价,但是过于注重理论测验和分数,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添加新工科补充项用于“新工科”人才素质评价。

图3 “新工科”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新工科补充项指以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判断学生能否在“新工科”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是否符合“新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已有研究表明使用新形式、灵活性的课程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0]。例如在合适的课程中加入项目设计类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工程实践价值的项目。根据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创新性、学生的完成情况、结果演示情况等作为评分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

4 “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从教学资源、培养目标、人才素养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要素入手,梳理“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评价指标组成和重要性,引入质量管理学的评价机制,给各级评价指标设定权值,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三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1]。

“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质量评价指标总目标A共由3个一级指标(Ai)、6个二级指标(Aij)、22个三级指标(Aijk)组成,根据各级指标对“新工科”总体质量评价的重要程度不同,对各级各类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以便对“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总目标A进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目标的适应度、人才素养的达成度分析。

表1 “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级指标对于“新工科”质量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见表2。质量评价总目标A的合成权重wm(m=1,2,…,22),合成权重由三个级别权重值相乘计算获得。

表2 三级指标对于“新工科”质量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5 结 语

“新工科”作为一个新概念,基于已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已得到了很多有利于工程教育建设的经验。为探索中国“新工科”的发展之路,对“新工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现实、科技发展以及经济需求及时做出改进,正确衡量“新工科”的发展模式,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创新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工科新工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