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与整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福列特管理思想的一个比较
2020-02-24纪光欣孙莹
纪光欣 孙莹
摘要:“和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整合”是福列特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合是差异、冲突基础上的融合统一,整合是冲突各方利益的协调兼容。在思想内涵上,和合管理与整合管理在承认差异、强调融合、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存在共同点,又在管理对象、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点。二者的比较分析为中西管理思想的互鉴融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关键词:和合;整合;和合管理;整合管理;冲突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2.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CX04021B)
“和合”是中华文明“轴心时期”创造并不断传承的独特哲学概念,和合管理是和合思想在传统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体现,被认为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之一。“整合”(Integration)是现代管理理论先驱者玛丽·福列特(Mary Parker Fullett)动态管理理论的核心,被看成是福列特管理思想的显著特征。这一对跨越中西、古今的管理思想因为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实践价值而碰撞在一起,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显中西管理之别,为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与融通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
1和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文化,和合或尚和合被公认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哲学范畴,和合思想作为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社会管理逻辑。
在古汉语中,“和”“合”“谐”的词义是相通的,“和合”与“和谐”亦可互训。“和”(“龢”)的本义是指声音、音调的调和,引申为不同要素间的融合;“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合,亼口也”,亼即集,也有多元要素的聚合之意。“谐”来自“諧”,《玉篇》训:“谐,合也,调也”。“和”“合”连用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另一个与“和”相通的概念是“中”或“中和”,强调的是“两”(即相对的双方)之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所以要“执两用中”。相对于通俗的“和谐”“中和”而言,“和合”突显了在差异或冲突之上的融合与再生,即所谓“融突而合”,因而更具中国文化韵味,更可彰显中国文化精神。
从思想渊源上看,《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中的“和而不同”,确立了和合的致思取向,成为和合思想的经典涵义。“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中”是儒家认可的最高价值。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都体现儒家对“和”的认知;道家以“和”阐释发展动因,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对立互补、动态协调的“太极图”成为和合思想形象而深刻的道家阐释;《易传》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则昭示着和合思想的实践价值。可见,和合是先秦各家各派共同认可的哲学思想,并“和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思想内涵上,“和合”是在尊重差异、承认矛盾的前提下,寻求不同事物以及诸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即“阴阳和合,万物化生”。这是事物存在的逻辑,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换言之,和合的要义在于把差异甚至对立的事物(要素)纳入一个统一体中,吸取各自所长并克服其所短,进而跃升到整体性的动态平衡或和谐统一状态,这就是儒家经典《中庸》阐述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重合而不重分、重和而不重争的观点,反映着传统和合思想的基本内涵,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在实践指向上,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冯友兰也曾说“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1]25。儒道法墨等各家的志向都不在纯学理的思辨,而在于“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情怀,所以,和合思想必然指向治国理政、社会生活的现实场域,转化为传统社会管理的实践智慧。“中庸”之“中”即是“和”“中和”,“庸”释为“用”或“常”,都指向和合的实践价值,郑玄就把“庸”解释为“中和之为用”。古代社会经常用“天下和合”“道德和合”“协和万邦”“合和万国”“上下和合”等来表达对政治秩序或治理状态的赞许。以管理角度视之,和合既是理想目标,如《礼记》所述“天下大同”的社会和合、《尚书·尧典》所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是实现手段,如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仁礼相谐”、孟子“治民之产”与“以德服人”的“两手抓”、荀子的“隆礼重法”的“王霸杂用”等;还是一个过程,即管理者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经由身心、人际、群己、天人之间的和合管理,最终达到天下大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孔子把“中庸”视为至高的德行,“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雍也第六》)代表古圣先王的成事之德、治國之道。和合成为传统社会管理的根本诉求,和合管理凝结为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2整合:福列特管理思想的核心
玛丽·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1868—1933)在时间上是一位稍后于科学管理理论创立者泰勒的政治和管理哲学家,她的学术思想经历一个从早年政治哲学领域(著有影响广泛的《新国家》)转向管理思想领域的过程(代表著作《创造性经验》《动态管理》)。福列特管理思想涉及企业性质、群体心理、冲突解决、领导职权、组织与个体关系等诸多领域,但是,“整合”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线索和鲜明特点,并由此阐发了许多引领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观点。德鲁克称其为“管理学先知”,丹尼尔·A·雷恩则视其为“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之间的一个“纽带”[2]236。福列特管理思想通常被定位于“动态管理”,按其思想实质来看,应该是“整合管理”。
2.1整合统一体:组织与管理的新定位
整合的统一体(integrated unity)观是福列特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她认为,企业是“所有部分互相协调,步调一致,紧密结合,各自的活动得到调整,从而互相锁定、互相关联,形成一个运转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功能整体或者整合的统一体”[4]2。企业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职工参与、劳资冲突、职能分配、社会责任等许多问题都应从这个整合统一体中来加以认识。例如,以整合的观点视之,“并不是所有的管理工作都由资方来完成,工人有时也进行管理”[4]12。所以,劳方与资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是相对的、相互渗透的;再如,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或生产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需要承担经济以外的社会职责,劳资双方都应该从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即从企业与社会的整合中来认识企业的性质及其管理工作。而管理者则应该是“各方利益的整合者”,也就是找到一种方法,整合工人、消费者、投资者三方之间的利益,使集体的努力协调起来,以便最有效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这样,整合就成为一个可以应用于企业组织及管理职能的各個方面的普遍性原则。
2.2利益整合:建设性冲突的解决之道
福列特认为,组织中的冲突和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对其加以利用,使之服务于管理的需要。她批驳了力求避免或消除冲突的传统作法:一是控制或压制,即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是一种简单的处理办法,但其效果往往是短暂的;二是妥协,即双方都作出让步以缓和冲突,如工会与资方之间的谈判,但是真正的妥协往往难以达成。她提出的第三种思路就是整合,即把冲突双方的利益或要求整合起来,想法使双方要求或利益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兼容双方利益的结合办法。如企业资方与工会的冲突,可以在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尽管这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她认为,管理者的职责在于让冲突“促使发明和创造新价值”。这就是她的“建设性冲突”观点。与单纯的压制或双方的妥协相比,尽管整合不是在每一个场合下都能实现,但却可能是处理冲突和差异最富成效的方式之一。福列特还具体探讨了如何实现整合、如何克服整合的障碍等细节问题。显然,福列特以整合化解劳资冲突的观点与泰勒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劳资合作的观点是一致的。
2.3群体整合: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合作
福列特追求一种以群体为原则而不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新社会,因为个体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群体进行的,人们只有通过群体组织,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本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协作是群体的规律,个人存在于相互交往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要进行协作的(in association),没有人可独自生活”[4]236。人们通过会议、讨论和协作等群体活动来彼此激发潜在的思想,并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其统一性。福列特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自然追求独立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来表达独立的个体可以整合为群体的观点[2]236。福列特前瞻性地指出,“我们正在跨入集体生活的时代”,企业之间固然有竞争,但是单纯的竞争已不再是一种潮流,“它们之间的合作却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4]239。企业间通过共同协商可以使竞争变成合作或“合作性竞争”。因此,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进行集体思考、协同行动和利益整合的管理者。
2.4目标整合:领导者与被领导之间的相互影响
福列特认为,领导以特定情境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领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并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合起来。在她看来,领导者不是以权力为基础,所依靠的主要不是单向度的命令和被领导者的服从,而是协调、确定目标和鼓励人们对情境规律做出反应的技能。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要求人们为他服务,而是为共同的目的服务;最优秀的领导者并没有追随者,而是“将群体中的不同意愿联系起来以形成持续动力的人”[4]120;他必须知道如何创造群体力量而不是施加个人力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最需要的是为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要求领导者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也就是协调和沟通的能力。这种整合领导力思想对当代的领导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传统和合管理思想与福列特整合管理思想之异同
尽管分属中西方不同的思想体系,且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落差,但从思想实质上,福列特的整合管理思想仍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和合管理思想精髓的西方管理理论;反过来说,和合管理思想是最适当的诠释福列特整合管理思想的中国传统思想框架。两种管理思想“和而不同”,可为当代管理理论创新提供参证。
3.1传统和合管理思想与福列特整合管理思想的相同点
首先,认同差异甚至冲突存在的必然性。无论和合,还是整合,都是以差异、冲突甚至对立的存在为提前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传统和合思想这里,“和”不同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两个及以上事物、要素的并立共存,才能“和实生物”。如果是完全相同或单一的东西,如“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就无所谓“和”了。孔子辨识君子小人之别的“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也是如此。“合”原初是指嘴唇上下之合,表达的同样是多元、异质因素的结合、聚合状态。差异甚至对立因素的共存正是和合的前提,“各正性命”,方能“保合太和”。同样,对福列特来说,企业中“冲突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冲突是无所谓好坏之分的,必须“不带任何道德上先入为主的判断”来对待管理中的各种冲突,它们是“观点或利益的差异化的表现”,“冲突正意味着差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差异、冲突的存在,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它们,使之为管理服务,“既然这一点不能避免,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对其加以利用,让它为我们工作”[4]20。管理者必须正视差异、冲突的存在,并通过整合来利用冲突,此即“建设性冲突”。
其次,寻求差异或冲突之上的“融合”。从传统和合管理思想看,有差异,就会发生冲突,有冲突就需要协调、融合,这就是从“和”到“合”的过程(孔颖达疏:“和,犹合也”),这是管理过程中解决矛盾、促进发展、实现和谐的过程(“生物”“丰长”“化生”等),所谓“阴阳和而万物得”。万物和合则生,天地和合则美,人际和合则善,家庭和合则兴,社会和合则安。这在管理上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或矛盾来实现管理和谐。福列特则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对待或处理客观存在的差异或冲突,有多种方式,如一方战胜或取代另一方的控制、双方都退让的妥协,但最理想的方式是兼顾各方利益或要求的整合,它“将双方的要求整合起来”,“满足了双方的要求,不需要任何一个作出牺牲”[4]22。所以,管理需要关注的“不是有多少冲突,而是冲突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他们”[4]24。显然,在操作层面上,福列特所推崇的在控制、妥协之外的整合,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所追求的“中庸之道”的。无论“和合而生生”的和合管理;还是“整合创造价值”[4]160的整合管理,差异、冲突是前提,融合、发展是根本,这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新事物产生的方式。
再次,追求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在傳统和合管理思想看来,和合是一个由内而外,即从个人、家庭、组织到社会,从身心、人际、群己、社会到天人,通过立己达人、仁礼相谐、德法并用的和合管理最终达致社会和谐的过程,也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这是以儒家为主,道、法、墨、阴阳等各家思想“和合”而成的社会管理的理想目标。对福列特来说,整合管理面对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日益加剧的劳资冲突,她关于建设性冲突、职工代表制、产业民主、循环反应、控制心理学、调解与仲裁等问题的阐述都是围绕劳资关系展开的。她既不赞同工会所代表的工人集体抗议,也不主张资方强力打压工人的解决方式,而是坚持在劳资双方利益整合基础之上的合作共赢,其目的都在于寻求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来和平地解决企业中的劳资冲突,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所以,格雷汉姆说,福列特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3]11。这反映着福列特管理思想的哲学视域和社会情怀。
3.2传统和合管理思想与福列特整合管理思想的不同点
首先,和合管理与整合管理的对象域不同。就管理思想的对象性而言,传统和合管理所面对的主要是国家、社会层面的宏观管理问题,或者国家对社会的管理问题,而福列特整合管理所面对的主要是企业组织层面的微观管理问题。传统和合管理思想更多的是和合哲学在国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显示和合哲学的实践价值;福列特则把整合作为管理的一种职能,或者管理就是整合,所以直接阐述整合中的具体问题,但因其整合管理思想的超前性和人文性,又具有某种哲学意蕴。
中国传统和合管理思想最初是西周末年史伯在与郑桓公讨论“兴衰之故”问题时提出的,史伯认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即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正确主张,而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观点,必然“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完全抛弃了“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国语·郑语》)的“不同而和”的路线,周朝衰败是必然的。反过来,“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商契以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合教化,使百姓得以安身立命。史伯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哲学观点对此加以论证。可见,和合思想创生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并决定了其实践指向。“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推崇礼的社会管理价值,认为礼的价值就在于维持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礼相济,才是和合之道。墨子则从反面提出和合对安定天下的重要性,“内之父子兄弟作冤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总之,传统和合思想,不论用之于管理方式、手段,还是管理的目的,都是从国家或社会管理的角度展开的,实质上是国家管理的哲学智慧。
福列特主要是从当时企业管理及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如劳资冲突、企业与社会关系等来阐述整合的实践价值,广泛应用当时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来展开分析,还大量采用举例、比喻等方式来加以说明,因而其整合管理思想细致入微、生动具体。如她结合事例详细阐述了整合解决冲突的程序:第一步“摊牌”,即直面问题并使之公开化;第二步将双方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整合不同利益;第三步,注重双方的反应,从互动关系中寻求解决方法,她称之为“循环反应”。她还强调,实现真正的整合需要管理者“一定的才智、敏锐的感知和辨别力,最重要的是显著的创造性”。尽管福列特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其理论被认为有较多理想成分,但其整合管理仍是直面当时企业管理现实问题的管理思想。
其次,和合管理与整合管理的实现方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西方现代文化是理性主导的文化。这既是文化的时代性差异,也是文化价值观的分野。传统和合管理推崇道德教化,福列特整合管理则诉诸科学管理。这一德性伦理与技术理性的不同而合(整合)路径正是中西管理文化差异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管理视域内,“和合”无论作为目标,还是作为手段,内在都包含着道德自觉自律和以德行仁的实践要求。儒家的“和合”服从于“仁政”“德治”之需要,体现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管理原则。孔子倡导“为政在人”“为政以德”的“仁政”,强调通过修身正己达致治国平天下,“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孔子家语》);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尊贤使能”,要求统治者实施以德治民的“王道”政治。管子总结性地阐述:“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幼官》)。德修则民和,民和则天下安。进一步,儒家把管理者践行作为和合之道的中庸,当做一种美德,所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管理者必须秉公行权、协调各方,处事待人都要不偏不激、“从容中道”、与时偕行,并且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即儒家所谓“诚”),才能达致和合管理的理想状态。
福列特管理思想是20世紀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整合管理本质上仍是科学管理,需要依赖一系列技术理性条件或手段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福列特充分肯定管理作为企业独立职能的价值,强调管理应该是一种对事和对人方面的全面的科学的管理,“科学标准必须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3]278。她批驳了谢尔登认为对事的管理可以应用科学方法,对人的管理方面“科学原理也许只是废纸一张”[3]279的观点,认为人际关系同样可以经由“系统观察、实验和推理”获得知识,实现合作的“科学性”;二是管理者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既然管理是一种职能、一门科学,管理者就需要成为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人士,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胜任管理职能;三是管理思想内容的具体性和经验性。整合管理面对的是诸如劳资冲突、命令下达、职工参与、领导权力、调解与仲裁心理等实际问题,福列特对每个问题都以细致具体甚至有些琐碎的方式加以阐述,并列举大量实例、管理者对话或甚至比喻(如以工业护士、师生关系探讨领导力)等方式来论证,带有鲜明美国经验主义的特征。可见,整合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具体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本质上仍属于科学主义范畴。与泰勒不同的是,福列特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事与对人的管理都纳入到整合管理之中,更多地包含着对人、对职工利益等的关注,因而她自称为“全面的科学的管理”,因此也成为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之间的桥梁。
总之,面对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环境下组织管理的挑战,任何单一的管理理论或管理模式都难以奏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需要通过管理职能、模式、文化以及方式方法、技术等多元要素的和合(整合)来加以有效应对。在此意义上,中国传统和合管理思想与福列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整合管理思想应该可以而且也能够“和合”(整合)起来,成为融合中西古今管理思想和文化的桥梁,并为当代管理实践及其创新提供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玛丽·福列特.管理学的先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4]玛丽·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Hehe(Harmony) and Integration: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Folletts Management Thought
JI Guangxin1,SUN Ying2
(1.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 China)
Abstract: Hehe(Harmon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ought, while integration is the core of Folletts management thought. Harmony is the un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gration is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among all parties of conflict.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here are some common points in admitting differences, emphasizing integr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obvious different points in objects of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between harmonious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ve managemen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provides a meaningful breakthrough point for fusing the management though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Keywords: Hehe(Harmony);integration;harmonious management;integrative management;confl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