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NUTERM”汉英双语数据的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研究

2020-02-24秦曦魏向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译

秦曦 魏向清

摘    要:术语是学术话语构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学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倍受关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日趋增多。在已有文献中,有关体育学术语及其英译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由于缺乏大规模数据支撑,以往研究中多为个案分析,对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现状尚未进行全面分析。以“NUTERM”的体育学术语子库的汉英双语术语数据为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现状展开系统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学理探讨,提出完善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的策略。旨在促进“NUTERM”的体育学术语体系进一步完善及体育学英译术语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中国体育;体育学术语;学术话语体系;英译;NUTERM

中图分类号:G 80-054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erminology forms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in China has aroused academic interest in the power of Chinese sport discourse. The current literature shows that only a few cas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regard to terminolog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hina Sports. However, due to a lack of statistics on a large scal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Sports terminology system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defined. To fill in the gap,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ic and in-depth analysis in this regard on a basis of first-hand data from the NUTERM Bank. Meanwhile, the major problems are identified and suggestions provid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provoke discussions on the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a Sports terminology system and its systemic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Sports academic discours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Keywords:China sport; academic langu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english transla-tion; NUTERM

由“physical education”一詞对译的“体育”一词的使用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①。随着近代体育思想的产生和体育科学体系的建立,“体育”作为体育学术语被广泛使用。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中国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体育科学需建立一个凝练的、系统而完整的概念体系[1]。概念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构建单位,术语是概念被赋予约定的指称。术语体现专业性,蕴含科学知识,术语体系是学术话语构建的重要基础。有学者认为,掣肘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现实困境,是立足本土的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不足,这种学科内在的学理性知识建构的不足,与当下中国体育需求与日俱增的客观实际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形成了一种学术诉求,正是当前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最大缺失[2]。这种缺失反映了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的不足,直接表现为中国的武术在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中曾产生过失语现象[3]。

就现有文献来看,已经有学者针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术语溯源、翻译、分类等展开了探讨,例如体操[4-8],武术[9-13],田径[14-15]等。近年来,还有学者针对体育科学论文的中、英文摘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6]。但是,现有的体育学术语的相关研究尚未上升到系统性的研究层面,缺乏从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视角的整体性考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体育学术语体系研究资源的缺失和通过大型术语库进行研究的方法缺失的制约。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文中简称“NUTERM”)②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个大型汉、英术语库,本研究依托“NUTERM”,以其中的体育学术语子库的汉英双语数据为第一手资料,对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及其英译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查找“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借鉴术语学、翻译学及学术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有益于“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完善。

1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现状

术语库通常被称为“术语知识库”,是“以知识为导向、以专业化知识表述为特征的知识系统”[17]。术语知识库能通过概念间的层级关系直接显示概念相关信息,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多样,可通过从概念到术语的方式进行检索[18]。术语知识库的这些特性契合了人文社会科学术语相对开放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弹性处理[19]。对于构建体育学术语体系而言,术语库的构建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体现体育学术语使用现状,展现体育科学的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及体育学知识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NUTERM”的体育学术语子库目前共收录汉语体育学核心术语4 773条,英译术语共6 754条。这些体育学核心术语是在前期对收集的专业术语工具书、学术期刊的关键词及互联网专业术语数据的整理的基础上,结合3轮体育学、术语学和翻译学方面的专家访谈而确定的,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中国的体育科学概念体系的基本面。“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的信息项主要包括术语编号、所属学科、术语词性、汉语术语分词、术语长度、关联术语、术语搭配信息、编纂人、编纂日期及汉、英术语使用语境示例。本研究从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的视角,对上述信息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1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的分类特征

中国的体育学术语因其学科属性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由于“体育学术语体系既要包括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概念,又要包括符合现代体育实践的运动技术概念”[20]6,因此,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应用性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体育学术语,尤其是运动技术的专业术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自然科学特点,所指比较客观、精确,更容易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由于体育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一些汉语概念的阐释存在不尽相同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界定。此外,汉语体育学术语中有相当高比例的同义概念,这些同义概念的成因较为复杂,对这些同义概念分析时和进行术语甄选时,则都需要逻辑思辨。

中国的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借鉴和吸收西方体育学的学科分类;二是纳入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路径决定了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的分类。“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子库现阶段收录的4 773条汉语体育学术语能涵盖中国的体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分为2类(见表1)。从表1可见,“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主要包括2大类,即由外国语译介而来的西方体育学术语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这一划分正与我国体育学的发展史相契合。从汉语体育学术语数量上而言,由外国语译介的体育学术语约占总数的98%,构成了“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的主体部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约占总数的2%,是体育学术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方体育学术语概念通过系统的术语汉译实践进入中国的体育学学术话语体系,构成了中国的体育学术语系统的主体部分。这一类术语通常涉及体育项目名称、参与人数、体育场地和器材、运动技术与技巧、竞赛规则等竞技运动术语。随着体育运动与运动项目文化的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体育学术语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词汇中,例如“助跑”等。

1.2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表述形式特征

由外国语译介而来的西方体育学术语的概念层级关系清晰、表述准确,基本可以通过国际上体育界已审定的英语概念汉译构建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因此,西方体育学术语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可知,一些高频使用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名词带有隐喻的特点,例如“前锋”“边锋”“中锋”“强攻打法”“消极防御”等,是以军事战术为譬;而“鱼跃扑球”“燕式旋转”“山羊挺身”等是以动物的某些动作特征为喻。对照国内已有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一部分西方体育学术语在表述形式上更趋于汉语表述习惯,就如国际象棋项目的不少术语是借自中国象棋项目,例如“象”(bishop)“马”(knight)等。

“NUTERM”中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主要体现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华文化,并且大多简约、凝练,通常为单义词,且讲求以形象寓意,例如“白鹤亮翅”。该术语库现阶段主要收录了一部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术语,例如拳种名称——“太极拳”“咏春拳”“形意拳”;器械名称——“戟”“双刀”“剑”“双节棍”;基本动作术语——“虚步”“弓步”“压桥”(见表1)。该术语库中还有许多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武术典籍中对“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原理阐释就是佐证,例如:“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21];“形意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22]。

1.3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統的经济性特征

从“NUTERM”的总体来看,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比较完善,部分词缀构词能力强。然而,由于最初的汉译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还存在一些局限。其中最突出的是,同一英语术语对应多个汉语术语的情况,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规范化程度不足,对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语符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NUTERM”中,1个英语体育学术语对应至少2个汉语体育学术语名词的英语体育学术语共计1 097条,例如,“penholder grip”就对应了“直握拍”“直握拍法”和“直握状态”3个汉语术语。此外,一些运动技术术语,最初汉译时倾向于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意译方式将主要运动技术动作译出,从而造成了汉语术语过长,例如“比赛结束前最后一投”(buzzer beater)“仰泳两腿交替打水动作”(bicycle pedaling)“切入空档溜底线偷袭”(back-door play)等。这些汉语术语的词长不符合汉语表述习惯和术语命名的经济性原则,在使用时会受到较多限制。

2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现状

2.1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词长分析

为了体现不同英译方法对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词长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统计了“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及其英译单词型术语与多词型术语的数量及比例,见表2。将长度大于3个词的汉语术语和其英译术语分别称为多词词组型汉语术语和多词词组型英译术语。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见,“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以词组型为主,其中:2词词组型体育学术语、3词词组型体育学术语共计4 162个,占汉语体育学术语总数的87.2%。在英译术语中,单词型体育学术语所占比例为19.62%,远大于汉语体育学术语的7.06%;2词词组型体育学术语和3词词组型体育学术语共计4 911个,共占英译体育学术语总量的72.71%。从表2可见,“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主要由2词词组型名词构成,体现了术语命名的经济性。与此同时发现,“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时,大多采取回译策略,并且英译术语的经济率变化不大。

2.2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方法分析

“NUTERM”现阶段收录了汉语体育学术语共计4 773个,英译体育学术语共计6 754个。经过整理与分类,笔者归纳了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的4种方法,分别是直译、意译、释译及音译,4种译法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见表3。部分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综合运用了2种方法,但为了统计之便,笔者暂以其主要的英译方法进行归类。其中,带有专有名词的词组型体育学术语的英译通常部分由音译完成,例如“埃菲尔步式”(Eiffel Walk)和“托马斯全旋”(Thomas Circle)均归为音译;而“单臂出水侧游”英译为“northern stroke”,虽然“单臂出水侧游”可释译为“over arm sidestroke”,但仍按照“northern stroke”来翻译的方法,笔者将其归为意译。

从表3可知,在“NUTERM”中,直译法和意译法是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时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而直译法相对而言所占比例更大。使用释译法和音译法翻译的汉语体育学术语数量不多,其中:使用释译法英译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共计17个,使用音译法英译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共计74个。而直译法和音译法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英译的主要方法。

为了计算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术语系统的经济率,笔者对“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及其英译术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使用不同英译方法翻译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平均词长与英译体育学术语平均词长,见表4。

从表4可知,“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时,直译法和释译法的使用对体育学术语英译词长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2种方法英译的体育学术语的平均词长都相较汉语体育学术语的平均词长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使用意译法或音译法英译的体育学术语的平均词长均较汉语体育学术语的平均词长表现出小幅度的缩短。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统计结果不仅与中国的体育学理论以外来型为主的学科性质相关,也与汉、英体育学术语的表述习惯相关,在使用意译法的英译体育学术语中尤为显著,见表5。

表5中的6个英译体育学术语均来自西方体育学术语。在汉语语境中,倾向于将体育学术语所指的运动技术概念内涵完整译出,例如“单脚起跳屈体空翻内转”的英译就是按顺序呈现了体操技术动作;而“长抽短吊技术”英译为“rocking tactics”,是通过带有口诀性质的“长抽短吊”一词阐释了乒乓球技术要领。部分汉语体育学术语在英译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英译简化现有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表述形式,比如表5中的“比赛结束前最后一投”就可以简化为篮球比赛中使用频率更高的“压哨球”。

2.3  “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术语系统的经济率分析

术语形成的经济率是衡量术语系统经济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机制在术语形成中的作用。术语系统的经济率由冯志伟提出,指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总数被不同单词总数除所得的商,可推知单词构词频率,即1个词可构成多少条术语。在大多数学科的术语系统中,经济率指数大于1;而如果经济率指数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该术语系统的经济效应不高[23]。通过考量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术语系统的经济率可以进一步认识现有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术语系统的合理性。

由“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分词结果可知,“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与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的单词总数分别为1万零 817个和1万4 242个。在此基础上,笔者计算出了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和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中单词的平均构词频率,以及这2个系统各自的经济率,见表6。

首先,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中的汉语术语平均词长略高于其英文译名词长。这与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形成的外源特殊性有关,也与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方法直接相关。其次,汉语体育學术语的英译术语系统中单词的构词频率约为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1.5倍,这意味着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中单词的构词能力较强,这一变量很大程度上对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率与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率产生了影响,后者约为前者的1.56倍。

从统计结果可知,“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率指数为1.36,高于临界值1,这说明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已基本符合中国的体育学研究和体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相对地,从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高达2.23的经济率可知,英译体育学术语的系统性更强,经济性也更好。目前,“NUTERM”中收录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的数量比较少,无法依据该术语库中现有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英译现状形成指向性比较明确的结论。但基于以上经济率的比较,可以得出启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的英译不仅要重视单词术语英译时所用概念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英译后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性,从而选取适当的英译方法。这种在术语英译层面的考量无疑将有利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特有概念英译的准确性。

3   “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存在的不足

3.1  在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基础方面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以西方体育学术语汉译为主,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效应处于正常水平。然而,笔者在进一步分析数据后发现,“NUTERM”中现有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存在几方面不足。首先,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的结构失衡,表现为体育基础理论术语的总量偏少,且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占比偏低。体育基础理论术语是体育学术语体系科学性的体现,这一部分术语的缺失意味着已有的体育基础理论术语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与筛选。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占比低,直接体现出了“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存在的不足,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其次,汉语体育学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没有得到充分地解决。在“NUTERM”的建设过程中,已邀请相关专家针对体育学术语进行了审议,为体育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了参考,而未入库的体育学术语仍需有关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推进体育学术语规范化使用的进程。笔者还发现,体育学术语使用存在着学术研究与教学训练2种语境。鉴于“NUTERM”的建库目的和标准,笔者以学术研究语境的体育学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教学训练语境下的体育学术语规范化也值得探讨。再次,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能产性不足。笔者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知,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单词构词频率稍逊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的单词构词频率。这除了与汉语和英语存在本质性差异有关以外,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在概念间的层级关系、概念使用的准确性及经济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3.2  在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方面

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是当前中国的国际体育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必要步骤,对于中国学者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体育学论文摘要进行分析发现,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时产生了同一个汉语体育学概念译为不同的英语单词的情况不在少数。另一方面,体育学术语英译受英译方法差异、地域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24],目前,“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术语仍存在诸多混乱情况,主要表现为误译、一词多译和多词同译[25]。

就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的英译而言,在英译过程中,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存在1个术语有多个英译名词的情况还面临着规范化等一系列问题。以武术术语的英译为例,武术术语在英译时往往会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一词多译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许多武术术语的英译名词没有明确。“NUTERM”中现有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中,目前对传统武术术语的英译尚未全面而系统地开展。国内可供参考的英汉双语资料除部分双语教材外,还有3部武术双语词典,即《汉、英武术词汇》[26]、《英汉、汉英常用武术词汇》[27]和《汉英、英汉武术词典》[28]。前2部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为双语对照词集,适用性有限。相对而言,《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在体例上更完善,但其中的一些词条也存在误译或用词不当的情况[29]。国际武术联合会对武术术语的英译也做过初步的规范工作,但尚未进行更广泛的推广。

4   “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完善及其英译策略

4.1  规范“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用词,进一步加强体育学术语体系的科学性

“NUTERM”收录的汉语体育学术语只是汉语体育学术语规范化用词的一部分,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完善还应开展更多的研究。首先,在加强“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方面,应注意中国的体育学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和体育学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从学科群角度而言,中国的体育学术语可大致分为一般性概念及不同学科的概念,2类概念之间存在着交叉与互融,在收录和整理时,须区分一般性概念和特殊性概念的差别,以体现出体育学知识体系中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其次,对于“NUTERM”中不符合汉语表述习惯的多词体育学术语,应在概念表述准确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汉语体育学术语词长,以增强汉语体育学术语的简明性。同时,也要借鉴西方体育学术语的构词特征,增加汉语语素的术语构词频率,进而提高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率。再次,对“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进行全面性審定。在对新的体育学术语的英译与定词时,要及时审议。目前,该项工作通常由某一运动项目协会或体育组织进行,今后这项工作应从更高级别层面进行统一审定。

4.2  补充“NUTERM”中的体育基础理论术语,进一步完善体育学术语体系

体育基础理论术语的逐步完善是体育学理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体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学各二级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而形成的。由于运动技术的应用性与当代体育需求的复杂性,体育学基础理论源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30],体育学研究常“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20]29。随着体育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体育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包括与体育本质、功能、价值等有关的体育原理;与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损伤等有关的体育基础理论;与体育教育、体育课程等有关的学校体育理论;以及与运动技术习得、运动竞赛等有关的运动训练竞赛理论;等等。在体育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的概念及其英译名词依然存在诸多争议。须将“NUTERM”中已达成共识的体育基础理论术语进一步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促进“NUTERM”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完善。

4.3  优化“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术语体系,为促进国际体育学术交流奠基

优化“NUTERM”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术语体系包括2个方面:一是收集和整理用词不规范的外来术语的汉译名词,在厘清概念内涵与概念间层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或重译,避免将汉语体育学术语回译成英语术语时出现误译等情况;二是遴选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对已有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英译名词进行复审,对未英译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匹配准确的英译词。就“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英译策略而言,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应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以概念内涵和文化意义表达为主,避免造成文化误读。对有命名依据或文化色彩浓烈的体育学术语,要对概念进行溯源,综合汉语与英语及中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特点,选取恰当的英译名。此外,对已有多个英译名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应进行适用性分析,剔除不符合英语表述习惯或概念表征不清的英译术语,促进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英译术语的规范化。

4.4  在“NUTERM”中创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加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核心术语的翻译

在“NUTERM”中,汉译西方体育学术语构成了体育学术语体系的主体部分,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某种程度上,“NUTERM”中的这2类术语的比重差距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创建的客观需求。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的构建可以看作是一种透过体育现象重构知识体系的创新过程。无论是通过中国体育实践构建,还是通过中国的体育理论构建,其中不可忽略的基础知识便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1]。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二级学科,目前,该二级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以武术代表学科的情况非常普遍,并且研究人员力量薄弱[32]。这在“NUTERM”中的直接体现就是零散无序的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核心术语的确定和翻译可以作为建立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的一个切入点,需相关部门与体育学研究者共同推进。

5   结束语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体育强国,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具有了更多的体育话语表达机会[33]。与此同时,日益频繁的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日新月异的学术传播途径使体育学理论体系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构建中国的体育学理论体系强调体育学学科基础的牢固,需梳理体育知识体系和重构体育知识体系结构[34]。术语是知识的凝结,体育学术语是体育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体育学术语体系的科学构建直接关乎体育学术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应引起体育学术界更多的关注与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NUTERM”的汉英双语术语数据,对其中的体育学术语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该术语库中的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及英译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针对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构建现状及汉语体育学术语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NUTERM”中的体育学术语体系的完善策略。

1)从经济率的角度而言,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已基本符合中国的体育学学术研究的需求,但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在体育基础理论术语层面的构建较为薄弱,应进一步补充体育基础理论术语。

2)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尚不完善,汉语体育学术语系统的经济性和能产性有待提高。“NUTERM”中应创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语系统,加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核心术语的英译。

3)英译体育学术语系统存在诸多混乱,应优化汉语体育学术语的英译术语体系,为促进体育学英译术语的规范化使用奠基。

4)应进一步规范汉语体育学术语用词,从概念表述的准确性、概念间的层级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体育学术语体系的科学性。

体育学术语体系是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仅对“NUTERM”收录的体育学汉英双语术语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后续还需进一步完善该术语库的体育学术语体系。

注释:

①据韩丹于2005年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第5期的《“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谈“身体教育”术语和概念》一文获知,在康有为编纂的《日本书目志》一书的“教育门”中,列有《体育学》书目,是汉语中第一次出现了“体育”一词。在1897年由上海南洋公学编写的《蒙学读本》第3编中,有以下陈述:“泰西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体育者,卫生之事也……属体育者十五。”

②NUTERM(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由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建设,是面向翻译及辞书编纂的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库。目前,该库中22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术语子库已基本建设完成。术语库检索平台支持术语检索、双语语料檢索、专名检索、汉语术语音序检索4个检索路径,支持术语和术语词组等的信息检索。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6.

[2]  董德龙,刘文明,SEAMUS K. 归属、规模、规制:对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认识:一种学科方向探究[J]. 体育科学,2015,35(3):83.

[3]  张晓义,永树理.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现实困境与提升方略:以里约奥运会为切入点[J]. 思想战线,2017,43(4):144.

[4]  叶国梁,张德强. 体操术语理论新探[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8(2):10.

[5]  梁月宗. 论体操动作术语标示符号的研究与设计[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94(3):21.

[6]  程在宽,陆保钟. 体育学院体操普修教材整体设计的二点建议:《体操术语》教学浅见[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2):67.

[7]迟振国. 我国体操术语发展的历史及特点[J]. 体育学刊,2003,10(6):123.

[8]  吕刚强. 体操术语与体操发展的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0.

[9]  李长林. 中国武术术语汉译英浅谈[J]. 中国翻译,1993(5):23.

[10]  汲智勇. 试论武术术语体现的文化精神[J]. 体育与科学,1995(2):14.

[11]  李特夫. 武术术语英译论析[J]. 体育学刊,2006,13(6):63.

[12]  佘丹,陈南生. 归化异化策略在武术中术语翻译的应用及评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58.

[13]  刘韬光,郭玉成. 武術术语标准化命名研究[J]. 体育科学,2016,36(10):26.

[14]  吴太平. 对统编教材《田径》一书几处名词、术语和表述的商榷[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4):47.

[15]吴向明. 试谈田径技术术语的分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48.

[16]  田慧,孙曙光,亓顺红,等.“体育科学论文摘要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开发及应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86.

[17]  梁爱林. 大数据时代的术语资源质量评估研究[C]//刘青,易绵竹.术语学研究新进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119.

[18]  郑述谱,叶其松. 术语编纂论[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262.

[19]  魏向清,王东波,耿云冬. 面向翻译及辞书编纂的人文社科汉英动态术语知识库:需求分析与构建思考[C]//魏向清,裴亚军.术语翻译研究: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南京)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6.

[20]  周西宽. 体育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1]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大百科[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05-406.

[22]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 武术(上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2.

[23]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66-367.

[24]惠弋. 影响体育术语译名规范化的因素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106.

[25]惠弋. 浅析体育术语译名混乱现象[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28.

[26]  吴必强. 汉英武术词汇[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

[27]  解守德. 英汉汉英常用武术词汇[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305.

[28]段平,郑守志.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401.

[29]  李晖.《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J]. 体育科学,2012,32(2):94.

[30]  梁立启,邓星华,栗霞.话语权:全球化时代中国体育的诉求[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32.

[3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研究状况与”十一五”发展趋势(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35.

[32]  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 体育科学,2005,25(1):56.

[33]  马增强,朱莉,常宇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话语世界及其现代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1.

[34]  方千华,王润斌,徐建华,等. 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逻辑进路、研究进展与视域前瞻[J]. 体育科学,2017,37(6):3.

猜你喜欢

英译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校名及其关键词的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