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4张青苗田从靖杨锦鸽
张青苗 田从靖 杨锦鸽
摘要:模型教学在新课标中已被高度重视和应用,建模能力也被认为是未来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中学生物教学应努力创造条件将模型建构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模型建构;中学生物;课堂活动;思考应用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是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化处理。现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一课为例,阐述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实践
(一)教学策略
单细胞生物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生物,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此本节课利用模型建构将微观的草履虫转化为宏观的实物模型,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草履虫的结构特征,从而深刻理解草履虫这种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也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8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然后进行当堂检测。课件展示草履虫结构图,让学生逐一完成相应结构与功能的填空与连线题。
(2)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建模材料(橡皮泥),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完成草履虫模型的制作。教师巡视、点拨。
(3)展示提升:小组代表展示本组作品,简单讲解模型的制作思路,并指出模型中各个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其他小组质疑提问,利用模型共同加深对草履虫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二、教学评价
(一)教学效果
为了探究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性,本节内容采用了两种教学模式,即模型教学(实验班级)和传统教学(对照班级)。最终通过期中检测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对于草履虫的结构及其功能认识清晰、记忆准确,在满分13分的情况下班级平均分达到12.45分,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而对照班级的平均分仅为8.78分,效果远不如实验班级,由此可见模型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高效性。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不易观察的草履虫的结构形象化、立体化,使肉眼看不见的知识直观、生动的表现出来,并利用模型展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草履虫的结构特征。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建模、展示提升等多种学习方法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本节课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主要在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点拨引导等方面发挥帮助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参与到模型制作中做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在动手建模之前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利用少量当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各个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制作草履虫的模型,可大大提高课堂建模效率;
(3)学生有了动手做的经验,最后在班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讲解,进一步加深巩固了他们对草履虫结构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同时,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仍然不能正确认识草履虫的各个结构,模型中出现明显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注重点拨、质疑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改正自身的错误中深刻理解草履虫的结构;
(2)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对于模型制作兴致很高,但却疏于思考模型的本质,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参与其中,只动手不动脑,因此还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引,以达到开展课堂活动的目的;
(3)本节课以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为主,但少数学生在讨论、建模以及展示环节中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另外,本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合较多,时间较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调控,确保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三、基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生物课堂模型建构的价值意义
生物课堂中通过模型建构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事实,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无论是从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角度,还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模型建构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二)生物课堂模型建构的合理应用
为了更好的把模型建构与生物课堂相结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使用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需选择比较典型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其他一些内容可布置给学生课下完成;(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型建构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服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从中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明确建构模型的特点:只有对所要建构的模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注意檢验和完善:模型建构完成后,需要通过课堂实际使用进行检验,若有不合理的地方一定要加以修正和完善。
总之,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条件开展与模型建构相关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尽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内容,同时体验模型建构“做中学”所带来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海云.模型制作:提升高中生探究思维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16(6):4-6.
[2]吴呈香.“做中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6(9):6-8.
课题:此文系西安市长安区教育局2018年立项课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研究》(项目编号:CAKT2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