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2020-02-24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蔡芹珠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蔡芹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基本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朗读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增加情感体验和提高领悟能力。因此,对学生朗读进行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演示法
随着多媒体网络资源深入课堂教学,教师的示范朗读逐渐淡出了课堂。但教师的演示范读体现出的亲和力和灵活性,具有音频朗读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朗读水平等客观局限因素,更体现出教师演示范读的必要性。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如何朗读才能体现出小女孩可怜悲惨的命运呢?教师演示范读设计: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每次小女孩点燃火柴时产生幻象的句子,教师用轻快愉悦的语气范读,朗读出小女孩点燃火柴置身幻象中的幸福情感;其次,再找出火柴熄灭后描写现实的句子,用低沉缓慢的语气示范朗读出幻象消失后,小女孩的失望、悲痛的心情。教师通过两种不同的语气情感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在点燃火柴时想象中的幸福感和现实中的悲惨感。
教师的亲自示范,发音准、语感好、有感情,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演示范读,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学生耳濡目染,通过聆听教师的演示范读,对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具有指引性的作用。
二、情境代入法
语言是有温度的,字字总关情。有温度的朗读是文章情感再现的绝佳方式。朗读者情感的投入,音声的相和,以声传情达意,更彰显朗读语言文字的魅力。
情境代入法是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根据课文中特定的情境,代入情感,使课文的朗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情境代入法能更好地把情感表达出来,增加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朗读者和聆听者的内心和文本达到一种融情入境的境界。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一课为例,采用情境表演朗读的模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主旨:人与人之间要互相鼓励,珍惜他人的掌声,关爱他人,回馈他人的爱。情境表演朗读设计:创设文中描写的课堂情境,一位学生扮演身体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真实地再现当时的课堂情境。模仿她是如何艰难地站起来,一摇一晃走上讲台讲故事的情景。当第一次掌声的响起时,是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与赞扬。故事讲完后,“小英”感动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在掌声中微笑着蹒跚走下讲台。
情境代入法通过情境演绎和朗读展示,使课文朗读更有深度,朗读者通过内化自我感悟,外化为一个情境的朗读展示,这是一种很有意义和可贵的境界收获。
三、技巧点拨法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主张朗读:“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由此可见,提高朗读能力有“技”可循。朗读的技巧可大致分为语速、停顿、重读、语调等几大方面。停顿是对语法、感情的停顿;重读是为了强调感情,抑扬顿挫;语调根据文本不同而异,则因文而异。
在教学诗歌朗读中,着重体现朗读技巧的停顿、重读;而在现代文中,则更多体现语调、语速的重要性,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使朗读者能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
而在现代文朗读教学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设计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把陶罐的谦虚、有礼,铁罐的蛮横、傲慢作对比朗读。“轻蔑”“恼怒”“火冒三丈”的神情提示语;特别是铁罐的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懦弱的东西!”“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在分角色教学朗读时,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模仿铁罐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一次次地反复朗读,会使铁罐的形象更加立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鼓励实践法
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始终保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努力发掘学生的朗读潜力;而对于学生朗读不尽如人意之处及时评价,委婉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彩色的梦》一课时,有位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红着脸断断续续小声地读着课文,还磕磕巴巴得漏字。这时,教室里开始躁动起来,他更加不敢读了,眼睛通红,委屈地看着我。这时,我对他微微一笑,首先表扬他站起来的朗读的勇气,然后让他再重读一次。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他这一次读得更认真了,声音更大了,一个字也没有读错,还注意了停顿、语速,明显比第一次进步了很多。当他读完的那一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他欣喜地抬起头看着我,眼睛里亮亮的,像在闪闪发着光。这就是鼓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