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
——基于利益视角

2020-02-24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利益价值观核心

屈 川

(四川文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长期的情感内化,利益视角下进行认同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及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督促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民族在生存及发展过程中需要精神情感的支撑,而核心价值观正充当了这一纽带,其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伟大精神支柱。[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精神风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追求及价值实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情感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而情感内化需要一定的动机,即能够激发人们欲望、满足心理需求的意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则详细阐述了这一观念。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看,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为利益维度的缺失,一旦缺乏动机以及对利益机制的探索,大学生在对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方面将会不如人意,因此,必须在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利益机制,认真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利益机制

(一)认同教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利益视域下,科技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包括经济工作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将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利益得以表现的,其是人类思想形成的基础。作为社会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且服务于生产关系。在特殊时期或一定的社会阶段,意识形态则代表了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等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及观念的直接表达,意识形态的灵魂则主要通过价值观来表达。因此可以将利益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出发点,同时,其还推动着价值观内容的更新。利益是人类最基础也最直接的动机,在对大学生进行认同教育时首先应明确其利益机制。[2]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及利益结构都能够通过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来,上到国家、社会的利益诉求,下到团体、个人的利益诉求;无论是生存层面还是享受与发展层面;无论政治经济领域还是文化社会领域,都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应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其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本质上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

(二)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动因

受众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情感经过长期内化会形成价值观认同,而情感内化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以及需要动机的激发,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将这种需求归属为利益社会格局,并将其作为刺激受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们在接受并认可某一社会意识形态时,必须保证其与人们当前的经验及利益是相符的,能够被大众情感所接受的。通过单纯的说教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动人作用,然而一旦与私人利益碰撞,其情感价值将会崩溃。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大以来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精辟概括,强调这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九个根本遵循之一。[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发展不平衡性、不充分性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利益群体走向分化,社会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再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更应准确把握社会利益分化情况及结构变迁过程,探索受众利益诉求。当前,我国人民的需求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等社会生存环境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上述需求。

(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意识形态与利益两者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某一主体的需要、利益会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会受到来自所处社会时代价值观念的反作用。主体对于利益的理解以及在作出取舍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受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了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时所选择的路径。[5]如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了冲突,接受功力主义意识形态将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片面强调自利原则。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熏陶,其认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注的是广大人们群众最根本利益,考虑的是能够为人类整体做出贡献。通俗来讲,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影响大众的价值观甚至改变其价值观念,进而更好的为一定阶级服务,满足社会的利益需求。无论何种意识形态其最终都与科技工作、经济工作等相同,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某种利益而产生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整合、协调,思想凝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6-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他强调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应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理想、增素养、育品德,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人才力量。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等得到巨大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培育和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开创社会主义繁荣的新局面。

二、利益视角下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并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给高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力培育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创新文化,既是高校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及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稳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息息相关。[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甚至直接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这也与时代主题相吻合,因此,高校必须正确引领,注重认同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国情,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提炼的精神内涵,其不仅引领了社会思潮,而且能够将社会各方力量汇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自然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种思潮涌进,大学生思想意识容易受到社会上多元文化及思想的冲击,这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这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同时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受复杂市场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树立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践行价值观等,对身处多种社会思潮当中的大学生具有指导作用。[9-10]面对当前日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多元文化冲击,必须在考虑大学生期盼及思想诉求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将利益因素作为动机,深层次影响并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寻求有效路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并将其内化成为精神意识形态,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困境

(一)多变利益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出现变动,这一社会现象也直接致使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基于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物化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到“功利主义”、“物化”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复杂的利益环境下,思想意识逐渐向功利化倾斜,价值观念明显错位,在面对是非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缺乏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学生之间盲目攀比,对物质过分追求,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途径获取物质享受;处处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集体及其他感受,甚至在对事物价值进行衡量时首先考虑的是有用性,将中华民族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抛之脑后。这种不良风气也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对自身有利的事情争着做,无利可图的事情则抛弃不做,仅看到眼前的利益,不会从长远利益出发,做事极具功利性。[11]部分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些现象都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其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判断,在这种价值观念、利益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面对利益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具体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活动与大学生成长利益价值相脱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路径。为了响应这一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部分高校积极开展两课,通过开展讲座活动、征文比赛以及辩论赛等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上述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还有着较大的距离。部分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甚至无法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所需价值利益脱节问题。首先,高校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时过于理想化,时刻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抽象、单一,未能从学生心理需求及认知需求出发,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在教学模式方面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将理论灌输给学生,缺乏生动性、趣味性,教学效果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其次,从师资队伍来看,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一直秉承错误的教育理念,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误导。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时,教育工作者是主导,其思想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要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首先教育工作者自身就要坚定的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深受功利主义及社会利己主义的影响,并不是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在教学工作以及行政压力下才象征性的照本宣科,灌输肤浅的具有偏向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在这种教学行为下,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认同、不接受显而易见。

(三)大学生利益获取与核心价值观念相违背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利益需求及获取利益的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且更具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利益抉择更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选择。如怎样在确保实现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保障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如何确保道德水平的同步提升;面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该如何选择。受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利益选择并不都能够做到坚定不移的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事实上大学生的选择则能够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是合理诉求,利益本身无好坏、善恶之分,不能够将大学生追求利益或追求利益的多少作为判断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利益观的要求,而是大学生如何追求利益,其在追求利益时选择的途径是否恰当。[12]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尊重人的利益是第一原则。人的一切努力、奋斗动力都来源于其所追求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大学生的利益需求,首先应该持尊重态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大学生追求利益的行为,但在大学生追求利益的手段及方式上应积极引导。如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获得奖学金抄袭作业;为了顺利就业购买、伪造各类资格证书,这些行为都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这种行为应严加警告,并给予相应的处分,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诚信、平等、公正的原则,通过耐心教育及引导,将大学生引领上正确的道路。

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保障大学生利益需求

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物质、成长、精神以及发展等多个方面,其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面临的利益关系较为复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利益激励,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利益需求,理解其利益多样性及层次性,关注大学生利益需求,并切实保障大学生利益的实现。作为利益系统的基础,物质利益追求是正当的,应摒弃传统认为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是低俗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学校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及需求,帮助大学生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针对家庭困难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帮助,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并构建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构。另外,在精神层次方面,要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保障大学生人格被尊重、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被认可,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现。教育与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息息相关,要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才能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精神及物质需求被高质量满足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认同、接受。

(二)优化大学生利益结构

在对大学生进行利益保障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大学生逐利观的正确引导。目前社会利益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复杂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认知误区。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应引导大学生对自身逐利观进行深刻反思,坚决克制不正当的利益需求,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抉择,不断优化大学生利益结构,确保其合理化,探索一条正确的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利益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利益观中明确指出,个人利益是所有利益的基础,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社会整理利益并不是个人利益的相加,若只注重个人利益,片面强调利己主义,将会使社会整体利益受损,这也是不可取的。面对利益冲突时,利益观认为应本着社会利益优先的原则,确保广大人民利益的 最大化实现,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与此同时,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成效,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思政名师“高峰”不断涌现、“公寓思政”主阵地持续筑牢、基层党建品牌战略持续实施、先进涌流的“哈工大现象”巩固延续等方面。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超越个人意志。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大学生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循个人利益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时应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大学生不仅能够从个人利益获得中更能够从国家利益提升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调研与统筹,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不断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主题教育提出的“四个注重”要求,紧紧扭住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挖根源、深入解剖、找准问题、触及灵魂,以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的实际成效,从源头上为学生解决操心事、烦心事。

(三)发挥内外部利益驱动

在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动机时,必须充分发挥利益内驱力与外部驱动力的作用。首先要重视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树立具体的、形象的榜样,诸如优秀辅导员、年度优秀大学生、党员教师等,这些都能够直观的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这些人物及先进事迹都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及优秀品质能够引起共鸣,对大学生产生感召与带动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的约束力,由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行为,正确引导、评价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引入法律法规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追求利益提供合法、合理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对于正确的、积极的行为应提倡、鼓励,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应给予惩处。学校内部应完善学生守则,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引导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另外,还要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应结合这一特点,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结 语

利益视域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涉及到多个方面,应在尊重学生利益追求的基础上,利用利益观激发大学生思想动机,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类利益矛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认同并接受核心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利益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