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阈下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策略
2020-02-24黄莉萍王朝阳宁济沅
黄莉萍,王朝阳,宁济沅
(1.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丹霞山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自然与人文并重的风景区。这里丹霞地貌最全面、类型最齐全,具有雄、奇、秀、险、幽等独特的自然景观。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舵石朝曦、竹坡烟雨、双沼碧荷、虹桥拥翠、片鳞秋月等不同景观,形成了著名的自然景观旅游文化。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貌外,还有摩崖石刻、陵墓浮屠、寺庙遗址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近年来,推出的穿越丹霞山生态徒步游、丹霞山嘉年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更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对于国外游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的不规范性与混乱性严重影响了丹霞山文化的对外宣传,不利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当前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迫在眉睫。翻译目的理论对旅游资料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现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音译、释义、增译、省译和改译。
一、翻译目的论与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
翻译目的论的基础始于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e)的文本类型理论,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1]12,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他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为第一准则,创立了目的论;贾斯塔露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论,认为该理论体现在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发生的环境、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1]13。翻译目的论具有“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要以目标文本的读者为中心,而游客是丹霞山文化旅游的“读者”,适用于指导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因此,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属于“呼唤型”文本,具有传递信息与诱导行动功能[2],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具有现实的目的,即信息目的、祈使目的和美感目的,主要向游客推销丹霞山文化旅游品牌,推介丹霞山文化,让游客了解丹霞山文化,以符合游客审美习惯。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的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在游客与旅游景点之间建立一座能相互沟通的桥梁。丹霞山旅游资料翻译将游客放在第一位,让游客去接收和认可译文,达到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
二、目的论视阈下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现状与策略
(一)音译
丹霞山各景点的译法不一,不利于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对外宣传,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如“长老峰”被译为“Elder Peak”“the Zhanglao Peak”和“Elder Monk Peak”;黄沙坑被译为“Yellow sand stream”和“Huangsha Hollow”;“阳元石”被译为“Phallus Rock”“Yangyuan Stone”“Yangyuan Rock”和“Penis-like Rock”;阴元石被译为“Pudendum Stone”“Vagina-like Rock”“Yinyuanshi Stone”和“Yinyuan Rock”。这些景点名称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如果生硬套译被译语文化词汇则无法准确传达相关信息,实现文化传递的目的。因此,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以原语语言读音为根据,翻译姓名、地名、商标等,力图在声音上产生直观效果,激起外国游客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信息。如“长老峰”(Zhanglao Peak)、“黄沙坑”(Huangsha Hollow)、“阳元石”(Yangyuan Stone)、“阴元石”(Yinyuanshi Stone)、“五马山”(Wuma Peaks)、“通泰桥”(Tongtai Bridge)、“望韶亭”(Wangshao Kiosk)、“混元洞”(Hunyuan Cave)等。
(二)释义
丹霞山旅游资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历史典故、习语、诗词等。汉语言辞华美,文采浓郁,大量使用对偶平行结构和四字句,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和“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等。如直译则使游客难以理解其意义,因此,为了突出原文的含义,翻译时不必过分讲究对等,可采用释义的翻译策略,以求译文与原文表意等值。如“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若将句中的诗句直译,游客难以明白其真正含义,因此可采用释义的翻译策略,传达诗句“女娲用五彩石造人补天与千年前舜帝南巡”的主要信息,可译为:During the Yongle period in the ancient Ming Dynasty,a poet named Lun Yiqiong wrote verse to express his impressed exclaimation of the two legends about the colorful stones of Nu-wa and eternal majesty admired by Yu Shun,the ancient king;如“该 洞 穴 面东,前临深壑,面对群峰,纳紫气,迎朝阳,极具雅韵。”可运用释义的翻译策略,译为:The cave faces east,with very deep valley in front and confronts peaks and hills in the distance. It wears a graceful look in rosy clouds and ray of morning sun as well[3]108.从 这 些 语言华丽的描述中提炼出文本,有效地简化冗词表达了主题又符合外国游客的口味。
(三)增译
丹霞山的景点命名往往具有特殊且丰富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外国游客不了解的文化信息,如人物、朝代、地名、典故等。如“翔龙湖”被译为“Xianglong Lake”,但是此种译法仅有译音,缺乏注释,远远无法表达“翔龙湖”的文化蕴含。因此,译者应添加一些必要的注释,增加一些原文内含的信息,使外国游客准确而完整地理解“翔龙湖”表达的文化含义:湖面轮廓如同一条腾飞的巨龙,龙首、龙角、龙身、龙尾样样俱全:The outline of the lake is like a flying dragon,with its head,horn,body and tail.如“地母岭”是女娲的化身,山下的河中产五彩锦石,据说女娲在此采五彩锦石补天。为此,译者应增加女娲补天传说的注释:Nu-wa was believed to ever fill a patch in the sky in a fairy tale,而不是单纯地音译为:Dimu Mountain Range。又如:“据说远古时期道元真人骑鹤遍访名山”被译为:The legend has it that Master Dao Yuan,an ancient Taoist priest,had visited of the cloudy place on his tour of elfland’s mountains and hills on the back of the redcrowned crane.译者若采用直译法对原文的“道元真人”进行翻译,会让游客不知所云,因此,为了让译文表达更清楚,增加了“an ancient Taoist priest”,减少了文化干扰,以便游客理解,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四)省译
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介绍通常言辞华丽,辞藻丰富,极尽渲染,尤喜用大量的四字修饰语和平行对仗结构,如“林木参天,藤蔓交织,层次丰富,营缠无序。漫步林间,清风习习,落叶铺路,鸟鸣枝头,引人入胜”。为了确保译文的流畅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目的,译者可删除那些对游客不太重要的信息,或略去原文中那些纯粹出于行文用字而又无甚实际意义的辞藻或表达。如“万顷林海上,千峰耸峙,丹崖壁立,形成了绿海丹山景观”被译为:Above the sea of the green,rosy peaks and hills are competing for beauty and grace[3]109.原 文 用 了 四字结构和平行对偶结构,音韵俱佳。直译则显现臃肿堆砌,采用省译可使译文变得简洁流畅,而且译者选用了“compete”,使译文有画龙点睛之效。又如:“据说是当年道元真人与众仙在山顶下棋所踩出的痕迹,称为‘悬壁仙磴’”,此处“悬壁仙磴”指狭窄的山脊上通往山顶的石窝蹬道,如将其完全翻译出来,就会使译文显得累赘冗余,因此可采用省译法,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将意思完整地传 达 出 来:The legend has it that the strange and steep stairs were made by Master Dao Yuan when the priest frequently walked up to play chess with other immortals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五)改译
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中经常出现一些富有本土气息和文化特色的信息,翻译时应采用间接翻译法即改译,将其译成外国游客能接受的信息。如“丹霞山宗教场所初具规模,香火日益旺盛,参拜 活 动 络 绎 不 绝”被 译 为:The scale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expanded and shoals of pilgrims had traveled from afar for worship activity[3]35.“香”在 汉唐时期从西域和南洋传入中国,并在原来佛教用香文化基础上演变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举香祭拜,几乎是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此处译者并未将“香火”译为“burning incense and candles”,而是大胆地对原文进行了改译,减少了文化干扰,使译文简洁明了。如“经锦江、浈江及其支流侵蚀,便形成许多块状、墙状、柱状的丹霞群山和奇峰”,该句主要强调丹霞群山经侵蚀后形成的各种形状,翻译时可将“许多块状、墙状、柱状”改译为“in all shapes”,使游客更容易接受与认可。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丹霞山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原文望文生义、臆想推断,译文就会错漏百出。丹霞山是神秘传说与文化汇聚之地,如“仙居岩道观”相传是道教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时居住的地方,后人为纪念其降白虎救青龙的恩情,便建“仙居岩道观”。“仙居岩道观”应译为“Xianjuyan Taoist temple”,而 不 能 译 为“Taoist temple on the Rock”,把“仙居岩”称为“on the Rock”。如“龙鳞片石”亦称“变色龙麟”,是一条岩石皱起为蜂窝形的纹路,状如麟甲,其表面附生的微生物随着气温与湿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四季更易[4]33。因此,“龙鳞 片 石”应 译 为“the Chameleon-scale rock”,而 不 是“Dragon Scale Stones”,突出该“龙麟”变色的重要特征。有时译者在翻译时缺乏严谨务实的态度和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薄弱,无力考究词汇、语法与语篇的错误,不可避免会产生用词不当,拼写、语法错误多等问题。如“锦石岩马尾泉瀑布”被译为“The Horsetail Water Fall in Jinshiyan”[4]35,“锦江从这里流出一道多彩 的 风 景 线”被 译 为“Jinjiang River,a colorful water”,“望郎归石柱群”被译为“Yarning-for-Husband’sreturn peaks”,“美女卧云(地母岭,又名睡美人),据说是女娲化身”被译为:The Heavenly Sleeping Beauty:symbolic of a legendary Goddess Nu Wa who save humankind by filling a patch in the sky[4]119. 上述翻译中的Water Fall”“a colorful water”“Yarning”“save” 的正确表达应 为“Waterfall”“colorful water”“Yearning”“saves”。因此,翻译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时,译者需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功底,秉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熟悉丹霞山文化特点,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翻译目的论的重要理念是目的决定一切。无论是翻译策略还是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都以翻译目的为宗旨。旅游资料是游客信息来源的关键途径,而旅游资料的翻译有助于外国游客汲取相关的旅游资源信息。本文通过分析丹霞山文化旅游翻译现状,初步探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音译、释义、增译、省译和改译,才能做好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提升丹霞山旅游文化资料的对外宣传水平,打造一流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