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燕全集校注》锥指

2020-02-24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刊李贽从军

熊 飞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晚号柴舟,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清初文学家、启蒙思想家,有《二十七松堂集》行世。本为诸生,后厌弃科举八股,专事论著。廖燕主张读“无字书”,重视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对廖燕的评价存在一个误区,顾易生《清初廖燕的异端精神与文学批评》一文,称廖燕是“清代初期具有异端精神的文学家”。此后,这一判断几成定论。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廖燕不像明末李贽(1527-1602)等人,李贽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孔夫子之定本行罚赏。”李贽强调:“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所以称李贽为儒家之异端是恰如其分的。廖燕则不同,廖燕是以孔子为依归的。廖燕在《性相近辩略附》一文中说:“予亦知学孔子之学而已,他何敢哉,他何敢哉!”廖燕在《自题四书私谈》一文中又说:“讲学必讲圣贤之所以然,世之讲学类皆窃宋儒之唾余而掩有之,则是讲程朱之学,非讲孔子之学矣,燕则何敢。呜呼!自孔子没至于今,学之不讲盖已二千二百四十余年矣。今欲揭日月于中天,使圣人之学复明于世,舍孔子其谁与归?”可见廖燕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称之为异端并不合适。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很早就东渡日本,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1862),《二十七松堂文集》在日本首次刊行。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廖燕文为“朱明三百年之殿”。光绪十年(日本明治十七年,1884),日本人近藤元粹编《明清八大家文读本》,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瞻杰出,笔有奇气。评价都相当高。可惜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启蒙思想家,其生平与诗文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重视不够,因此成果也不是很多,甚至一些生平的重要事件都没有研究清楚。

蔡升奕出于对廖燕的偏爱,选中了廖燕及其诗文集作为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吸收进了《廖燕全集校注》之中,做到了在原有廖燕诗文的点校注释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廖燕全集校注》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收录完整,校刊精细,注释详明,信而有据,可读性强,便利研究的点校注释本,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

《廖燕全集校注》中的成果尤为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对廖燕生平经历中一些模糊或错误的地方,结合文集中的文本进行了认真梳理,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中最突出者,如廖燕从军的问题。清初三藩之乱爆发后的康熙十五年(1676),廖燕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对这次从军,廖燕诗文著墨不多,其所从之军为何方之军?人们一直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为了弄清廖燕从军的性质,蔡升奕采用对比的办法,将廖燕从军的行止路线与清军和叛军的行止路线相对照,终于发现廖燕从军的行止路线,与反清军队的行止路线完全吻合。因此,可以确定廖燕参加的是反清军队。确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三藩之乱时众多的明遗民参加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军队,他们把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过去对廖燕的评价一直不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误认为廖燕在康熙十五年时参加了清军,有违一个汉族知识分子的气节。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也算是给廖燕的历史问题作了一个平反吧。

二、理清了文集中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人物的关系。林子雄校刊的《廖燕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后有林子雄所编的《廖燕全集涉及人物资料汇编》疏理了许多人物关系,由于事属草创,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错误。蔡升奕在《廖燕全集校注》中一一都予以了指正。如林子雄《廖燕全集涉及人物资料汇编》中有“陈廷策”条,称:“陈廷策,字毅庵,号豹谷,正黄旗荫监。”据蔡升奕考证,称陈廷策号豹谷,是错误的。廖燕《重修曲江县志凡例(代)》提到:“郡守陈公豹谷有《通天塔石刻诗》,诗字俱佳。旧志皆失载,今特补入。”林子雄《廖燕全集涉及人物资料汇编》一定是将陈廷策和陈公豹谷混为一人了,这里的陈公豹谷显然不是和廖燕同时代的人。据方志的介绍,陈大纶,号豹谷。广西宣化人。进士,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韶州知府。韶之胜迹楼台多其所创建。

三、《廖燕全集校注》之校刊和注释也极为精当。如廖燕《游草履庵同胡而安屈半农》诗,作为底本的乾隆本“草履庵”,利民本、宝元本皆作“草桥庵”,那么哪个正确呢?光看底本和校本是无法取舍的。蔡升奕通过考证,在清郭尔戺、胡云客纂修的《南海县志》卷二找到了取舍的依据:“草屩菴,在城西六里。明经李慧菴建。”可见,“草桥庵”实为“草屩菴”,形近而误。草屩,义为草鞋。因而,乾隆本作“草履庵”亦不误。又如,廖燕《诉琵琶》第二出《逐穷》中有这么一句:“我几时寄人到广城,去做一个灯笼,上面亦要写四个大字撑撑棍。”句中的“撑撑棍”不大好解,林子雄校本于此处出校语云:“棍疑作‘裩’。”但这种怀疑毫无根据。蔡升奕经过研究发现,“撑撑棍”,这种用法在客家话中存在。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手部》收有“撑棍”一词:“撑棍,〈名〉拐杖。客话。”由“拐杖”义而引申出“撑门面”义。所以,结合上下文,“撑撑棍”可以注释为:“撑撑门面。撑棍,即撑门面。”

这类校刊和注释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蔡升奕在这方面能充分地掌握材料,做到了信而有据。

随着《廖燕全集校注》的出版,我们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廖燕及其诗文集的研究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校刊李贽从军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送友人从军戏作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木兰从军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用文字贮藏教育深情
微信公众号对校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