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020-02-24舒映烽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商业银行

舒映烽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是金融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经营存贷款业务,承担着筹融资功能,而且还担负着支付清算等多项功能,银行在其整个经营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风险打交道。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日益多样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的业务日益繁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信贷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呆帐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商业银行出现较大的信用风险,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息,除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正常发展以外,其更严重的后果是一旦现金不足,不能应付提款,激发挤兑,威胁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使银行面临破产。

(二)信用风险的类型

信用风险可区分成两大类型,具体如下: 一是依据引发主体能区分成客户与银行内部管理信用风险两种。其间,前者表示被和顾客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顾客难以正常履约的风险,主体即顾客,其在客观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具备影响,其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形式;后者表示商业银行不关注信用风险、匮乏较好的风险认知力,促使信贷机构内部制约机制匮乏完善性,各项信贷规制不健全等所引发的没必要形成的风险,最 终促使信贷资金出现耗损。

二是依据客户经营业务特性能区分成金融机构客户与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两类。其间,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具体表示工商顾客与个体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度量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方法

内部评级方法是新协议的核心,它继承了 1996 年计量市场风险的创新之处,即允许使用自己的内部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方法分初级法和高级法,其主要区别在于在初级法中风险构成因素由监管机构确定,而在高级法中允许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结果计算。

内部评级法将债项按借款人的类型分为:公司、零售、国家、银行、股票、项目融资等六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但是计算方法的区别并不大。内部评级方法对每一类风险都考虑了三方面因素:风险构成因素,各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估计数或标准的监管参数;风险权重函数,该函数将风险构成因素转化成为银行计算风险权重资产的风险权重;最低资本要求,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方法时需要满足的法定资本量。

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是根据与借贷者和交易对手过去交易记录的分析,对借贷者、交易对手的违约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评级。银行对其内部评级的每一等级估计违约概率(PD)、既定违约下的损失(LGD)和违约时的风险量(EAD),内部评级方法风险权重是由这三个因素的函数确定的,这个函数将三个因素转化成监管风险权重。

新协议允许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方法,使新的监管规则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吸收现代大型银行管理风险的各种先进经验。

(二)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ogistic回归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的统计方法,用于因变量为定性指标的问题,如是(1),非(0),这一类问题 .表述如下

其中 xi—— 信用风险评定中的影响变量,通常有资产净值 /总资产、净收入 /总资产、净营运收入 /营运收入、流动资产 /总资产等,a—— 技术系数,通过回归或极大似然估计获得,y—— 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打分值,P∈[0,1],解释为借款人违约概率。

例如,Ohlson首先将 LR应用于该领域,Madalla采用该方法区别违约与非违约贷款申请人,P为违约概率,当 P > 0.551时为风险贷款,而 P < 0.551时可以贷款。

Logistic回归不要求 LDA的假设,但满足 LDA的假设时,二者等效或优于LDA;Logit函数可以对每个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特别是计算相对风险(这里是指当信用变量发生变化后,信用风险与原状态下信用风险比值),这是 Logistic回归的主要优点;而其不足之处在于:

(1)模型本身的不合理性,即相对风险估计中整体相对风险为每个变量相对风险的乘积,这于一般希望的“可加模型”相矛盾。

(2)对线性可分的样本不可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参数。

(3)样本的数量不宜少于200,否则考虑参数估计的有偏性。

(三)非参数方法(Non-parametric Method)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属于非参数统计方法。信用风险分析中它根据由借款人的指标 计算出的在样本空间的距离,将其分类。这种方法一个主要优点是不要求总体的具体分布;可对变量采用名义尺度,次序尺度,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也可对现实中的无法用数值精确表述的属性进行分析。这很适用于信用风险分析中按照定量指标(盈利比、速动比等)和定性指标(管理水平、信用等级等)对并不服从一定分布特性的数据信息分类的要求。例如,Lundy运用该方法对消费贷款申请者的典型信用申请数据及年龄、职业、婚否、居住条件进行处理分成6类并对每类回归评分,它不仅将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分类而且帮助商业银行确定贷款方式策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后,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国内中长期的信用趋势看,通胀预期的加剧、巨量信贷增长以及国内外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稳固等因素,银行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形成压力。另外银行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与之相应的管理能力不足使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表现为以下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强

1.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特征使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双降难以维系,资产质量面临考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2.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下行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银行系统性风险不容轻视。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下行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尤其以房地产业、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行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加大。

随着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的减弱,部分贷款进入产能过剩行业、“两高一资”行业和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受惯性、路径依赖等因素作用,银行业信贷资产行业集中度不同程度提高,行业集中度风险增大。

(二)战略转型中的新变化使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强

1.信用活动全方位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客户结构的变化使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复杂,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不足以应付变化中的贷款客户及其业务结构。

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公司是信用关系的主要债务人,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到了20世纪50年代,预期收入理论打开了银行贷款的空间,房地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企业设备贷款等均纳入银行贷款的范畴。我国上世纪末至今,以个人、家庭为代表的群体对银行贷款及其他各项业务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尽管公司客户依然重要,但个人信用领域也占据了银行贷款业务的一定份额。

贷款客户结构的变化,外加银行业面临持续性的“脱媒”压力,银行传统的也是优质的大公司客户在融资上越来越偏向直接融资市场,银行战略调整势在必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技术主要针对公司客户,贷款业务结构的变化迫使银行在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上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

2.贷款利差收入持续减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直接融资市场,还来自于间接融资市场的其他金融机构。原来的3-6-3制时代,即银行以的3%利率吸收存款、6%的利率发放贷款,在低风险状态下稳定地获得个3个百分点利差的美好时期早已成为过去,贷款利差收入受到严重的挤压。

另外,汇率市场化也会令银行的美元资产缩水,并通过出口企业、房地产企业风险的传导而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在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前提下,国内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易受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加大等因素的影响,银行整体可持续盈利能力较弱。

3.国际化、综合化、跨地域经营的发展战略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表外衍生产品的迅速增加扩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各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快速膨胀,银行是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随着衍生产品市场的急剧扩张,来自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通过对我国信用风险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一旦宏观经济面出现调整,泡沫破灭,就可能诱发大面积违约。违约损失超过一定限度,各种风险就会相继发生。因此,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首先,创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商业银行应依据自身特性创设适宜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加大投入对其开发、研究。同时,其应在参考国际现代模型期间,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将其适用到自身实践当中,譬如利率等市场价格变量的引进等。 其次,设立全国性银行数据库。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商业银行应用的数据库不具备较长建立时间,发展不健全,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阻碍,故为将上述现象改进就应推进全国性银行信用数据库建设步伐,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经路径。当然,该数据库的建立并非能在较短时限结束,故商业银行先应大力采集数据、参考国际先进经验,以为建设健全的数据库奠定基础,仅有如此方可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设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建设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开展该项工作时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是促使内部治理机制规范化,对管理者权责明确界定,让内部制度体系清晰合理,以有效防范风险;二是创设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部门,实施双重控制,对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高度关注; 三是把信息化技术引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推动信息系统建设,把风险控制从以往的事后监测转换成实时监控。其次,构建较好的银行信用文化。信用文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体不容忽视的效用,其可对银行内部落后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政策等行为方式予以优化,构建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见,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但需对制度体系、技术方式进行优化,也应对信用文化的构建给予高度关注,积极落实信用文化的建设。

(三)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予以健全。具体实施该项工作可依据如下几点进行: 一是设立权威性监管机构,经由此针对商业银行相关信息及时披露,构建形成有序的金融环境;二是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加以修补,将预防信贷风险当做核心要点,大幅提升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参考国际先进法律体系与监督管理经验,从而推进信用立法的步伐。

其次,创设适宜的信用环境。该项工作的实施需全社会的努力,一同施行信用建设,且对社会信用秩序加以维护。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针对经济主义实施信用道德观念教育,针对背离诚信的企业、个体依法惩治,以树立信用即资本的新理念;二是政府部门应设立社会信用网络,以及个人、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体系,并高度推崇社会诚信精神,鼓励社会诚信行为,针对民众组织社会信用专题讲座,以确保个体、企业享有的较好的诚信意识,从而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四)加强风险计量工具、技术的研究应用,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

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而这些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薄弱点所在。因此,加强风险计量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亟待解决重要课题。

同时,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等,采用历史数据和结果对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检测,并结合本国实际,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偏高等本国特有情况,适时调试参数,从而形成适应本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并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控制向动态、实时的方向转变,大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结语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风险,稍有不当便会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但是信用风险又更多的带有主观的色彩,使得其难以衡量。

随着经济发展,对贷款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经营促使国际间企业贷款扩大化,商业银行的贷款将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使信用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现代计算工具,远程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信用风险管理接受挑战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具有较多不足,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正确度量信用风险,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主要。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信用商业银行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