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克苏鲁文化传播解读
——基于克苏鲁小众粉丝迷群的研究

2020-02-24蒋文多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苏鲁亚文化神话

□ 蒋文多

一、研究缘起

“克苏鲁神话”是由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ips Lovecraft)开创的独特恐怖文学体系。随着神话世界观的完善,“克苏鲁神话”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和克苏鲁爱好者。但是由于其特有的一些特征,这一恐怖文学仍属于小众亚文化。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对各种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群体更是像菲斯克所说的那样,“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媒介生产者”。“克苏鲁神话”爱好者也通过网络凝聚起来,他们有着独特的准入规则和凝聚性,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组成一个圈子。与此同时,有关“克苏鲁神话”和有着克苏鲁元素的电影和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例如电影《异形》《林中小屋》和《水形物语》等,逐渐将这一小众文化推到了大众眼前。

因此,研究网络上这一亚文化群体的发展变迁,以及克苏鲁文化如何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众恐怖文学到“出圈”成为电影和游戏制作的流行元素,对理解当下中国虚拟网络空间的亚文化和粉丝社群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这一小众文化入手,通过考察网络平台和网络社区中粉丝群体进行克苏鲁亚文化生产的机制与呈现方式,研究这一粉丝群体如何对克苏鲁文化进行拼贴与同构,表达青年亚文化的诉求,从而丰富亚文化粉丝群体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拼贴”与“同构”的亚文化风格——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颠覆

在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中,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反抗与颠覆是一个核心问题(胡疆锋、陆道夫,2006)。同时,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显示,青年越轨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凸显和表现自我。

通过观察克苏鲁文化的粉丝群体在网络社区的发帖与评论可以发现,克苏鲁神话中这种“反传统”的荒诞感和对传统世界观的颠覆很容易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正如霍尔认为,亚文化的风格经常表现为离经叛道的反叛姿态,以往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不能满足青年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作为“在霸权危机时代对主导阶级文化的挑战和反抗”,“霸权的主导文化与次属的父辈文化之间的对话”(胡疆锋,2007),青年人不再无条件地接受父辈文化的影响,而是选择创造适合自身需求的意识观念。以往的恐怖文学作品建立在大众的主流文化世界观中,虽然有一些鬼怪以及超自然元素出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人类可以认知和接受的主流框架中。而克苏鲁神话则直接建构了一个颠覆性的世界观,其中这些旧日支配者的存在直接突破了人类的认知极限。在宏伟的海洋宇宙和超自然跨越古今的旧神之间,展现出了人类文明的渺小与卑微,这种宏伟与卑微的对比时常让小说主人公失去理智,陷入疯狂,而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异质的审美愉悦。这样的一种世界观设定表现了对主流文化的疏离与解构。对于部分青年人来说,这种突破常规的风格很难在传统主流大众文学中看到并得到满足,而恰好又有一部颠覆世界观的作品,那么就会将其奉为另一种“经典”开始大力追捧,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颠覆与解构。

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认为,亚文化不是从正面直接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而是通过风格来表达其抵抗意义(赫伯迪格,2009:125)。在伯明翰学派中,亚文化风格的呈现是通过“拼贴”与“同构”来实现的。通过“拼贴”与“同构”,亚文化群体会生成与主流文化不同的话语与意义,从而达到抵抗与颠覆的目的。克苏鲁神话体系的粉丝在“拼贴”过程中,通过加强、夸张或隔离一个已知意义并对其进行改编,生产出独特的亚文化风格,与主导文化区隔开。克苏鲁文化的粉丝群体拥有一套独有的符号体系,比如在粉丝群体的交流中,“克总”代表旧日支配者“克苏鲁”,他们会使用“克总发糖”这一个梗来表达对克苏鲁的喜爱。其实,“克总发糖”来自克苏鲁的全名“Cthulhu Fhtagn”,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克苏鲁收下你的灵魂”,经过罗马音翻译到中国之后,粉丝用谐音去发音,于是就变成了“克总发糖”。在粉丝创作的克苏鲁文化风格的同人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改编。发布于TROW网站的同人作品《遇吸血鬼自救指南》就借用了克苏鲁神话的文风和欧洲吸血鬼神话;从克苏鲁文化衍生而来的COC跑团游戏(一种角色扮演游戏)更是融合古代神话背景、侦探小说、其他恐怖悬疑元素等为一体,粉丝通过对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挪用和占有,改变了这些元素的本来意义,将不同语言、不同体裁的作品糅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意义与群体文化,实现了亚文化的抵抗。

(二)弱化抵抗的娱乐性表达——粉丝成为 “游移者”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学者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提出质疑,认为青年亚文化在风格呈现和实际实践中已展现出流动性、短暂性和虚拟性等后现代特征。通过对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中的克苏鲁文化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一亚文化逐渐呈现出弱化抵抗与多元发展自身的特质。后亚文化研究认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建构和呈现主要基于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差异(班尼特,哈里斯,2004/2012:99)。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亚文化的风格开始变得杂糅,青年群体无意通过标榜特立独行的风格向主流文化宣战,而是逐渐偏向娱乐性的表达,更注重在文化消费中得到情感共鸣和认同。例如最近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兴起的COC跑团视频,其中COC是“The Call of Cthulhu”的缩写,而跑团指的是TRPG桌面扮演游戏(Table Role-playing Game)。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调查员的角色,与其他玩家和主持人一步步揭露事件的真相,游戏中有相当一部分元素直接源于克苏鲁神话体系。但与小说文本不同的是,游戏中增添了许多娱乐因素,比如让玩家投骰子决定命运以及主持人幽默的调侃等,使得克苏鲁神话原有的“对未知的恐惧感”大大减弱。在弹幕与评论中,粉丝群体会表达对此类视频的喜爱,如“梦开始的地方”“再刷一遍”“跪求up主更新”等。

除此之外,后亚文化认为如今的亚文化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多元化趋势;同时,粉丝个体对青年亚文化的信奉也由坚守变为模糊不定的游移,亚文化像摆在货架上的商品让受众随意挑选。正如班尼特和哈里斯所指出的,如今的亚文化粉丝群体已经成为迁移不定的“游移者”,他们在“快速而自由地从一种风格向另一种风格移动”的过程中狂欢(班尼特,哈里斯,2004/2012:100)。在后亚文化的文化观念里,锐舞派对、俱乐部亚文化等主要表达了青年群体对快感的追寻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正如知乎用户“空山雨”所说,“发现克苏鲁,就像我们发现卡夫卡、艾伦·坡、太宰治一样,总以为光下的阴影中藏着难以想象的未被发现的宝藏,哪怕实际收获未必如所想,可乐趣与意义就含在了这些探寻的过程中”。不同于以阶级或性别等聚集起来的亚文化群体,克苏鲁粉丝群体正是基于爱好而聚集起来。通过观察克苏鲁文化的粉丝在QQ群中的发言可以发现,部分成员是“怪奇小说”的爱好者,一些成员热衷于克苏鲁神话体系中的怪物形象,部分成员只喜爱看克苏鲁元素的电影,还有一些则是COC跑团的游戏玩家。可以看出,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是松散和多样的,只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临时组建起一个兴趣联盟,以克苏鲁文化为中心,向外辐射并吸纳其他文化元素,显示出亚文化粉丝群体边界的流动性。此时的克苏鲁亚文化也没有了对霸权文化的强抵抗,而是变成了一种多元风格的娱乐游戏和粉丝的文化狂欢。

但是,克苏鲁神话体系的粉丝群体在圈层内会使用一套独有的符号体系进行交流,而这种独特符号的独特性赋予群体内成员以身份认同,以及对群体外成员的排斥,粉丝的群体认同依然暗含着对主流文化的疏离与抵抗。例如在加入“克苏鲁神话”的粉丝群时,会出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来验证入群者是否为粉丝,只有回答正确才能入群,例如“说出作者的全名”“洛夫克拉夫特的墓志铭”“你最喜欢的神是什么”“爱手艺是什么意思”等;而在加入群之后,群内成员也会定期分享小说资源,组织跑团游戏等,以此加强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克苏鲁神话的粉丝群体对自身独特的风格很敏感,他们排斥那些将克苏鲁简单化为“触手”“庞然大物”“阴冷黑暗的街道”等形象的非忠实粉丝,认为他们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是真正喜爱洛氏文学。在知乎“为什么克苏鲁神话会流行起来?”这一话题下,许多粉丝都表达了不满,用户“Lolitalove”表示:“看起来流行,其实不流行,云读者实在太多了,看到章鱼就克苏鲁克苏鲁。”忠实粉丝认为这些“路人粉”并不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与他们构建的“亚文化空间”,非忠实粉丝的侵入导致他们失去了纯粹真实的亚文化风格。

(三)与媒介关系:从对立到共谋——具有后亚文化特质

网络中亚文化的崛起,必然会引起主流文化的关注。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将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视为对立,而后亚文化学者则批评这一观点。从克苏鲁文化的传播来看,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没有扼杀这一小众亚文化,反而促进了其发展与传播,具有后亚文化特质。

首先,互联网媒介为其风格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让粉丝的参与性创造成为可能。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中,各种有关克苏鲁文化的视频层出不穷,很多都是由粉丝发布的视频剪辑。例如由用户“热爱菌”发布的视频《克苏鲁风格影视混剪|面对旧日支配者,你连30秒都撑不了!》对克苏鲁风格的影视作品进行了剪辑和拼贴,使之成为一个合集;视频《克苏鲁神话全部怪物神明体型大小排行》则盘点了克苏鲁神话中出现的怪物体型,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对比;用户“努力的Lorre”发布的《克苏鲁神话入门,祖传凶宅的地下魔窟<墙中之鼠>》借用国外的克苏鲁漫画,同时配以画外音解说和背景音乐,为受众讲述克苏鲁神话的故事。可以看出,互联网让粉丝的创造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多样的素材与信息重新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符号创造”实践,生产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亚文化产品。

同时,由粉丝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有助于传播亚文化的风格特征,扩大其辐射范围,以上所述视频的播放量都很高,最高达到233.1万次,促进了克苏鲁亚文化的传播。此外,网络帮助原先零散的亚文化片段聚合为风格明晰的亚文化形态,原先的亚文化只能局限在线下空间与物理场景中,而网络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TROW论坛与苹果园论坛就在网络中为克苏鲁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虚拟场景,使粉丝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自由交谈,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其更好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在互联网的助推下,青年人从日常生活的经济与文化束缚中解脱出来,结合为一个由兴趣组成的群体。

三、结语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虚拟网络空间的亚文化和粉丝社群有着多元混杂的特质,其中既有对主流文化的疏离与抵抗,又有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弱化抵抗与娱乐化表达。同时,粉丝个体也游移在不同的亚文化风格之中,自由自在、松散地结成亚文化群体。在媒介的参与下,我国青年亚文化已呈现出后亚文化的特征,成为突破时间地域、阶级壁垒、年龄性别界限的文化景观。在未来,也许克苏鲁文化这一小众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会继续发生改变,因而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在后亚文化时代如何为亚文化群体提供更多的自我表达途径,更好地观照其文化需求和精神满足。

猜你喜欢

苏鲁亚文化神话
爱情神话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不发糖的克苏鲁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独特的暗黑体系 你可能并不了解的克苏鲁神话
把脉“腐败亚文化”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