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实用性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2020-02-24张京杭
张京杭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健康科学系,四川 成都 610106)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体育是基础教育,对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和磨练意志有着重要意义.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既有体育教学改革的共性,又有高职教育赋予它的特性.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实现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终身化,从而使学生具备现代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体育技能和品格意志,属于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教学意识不强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体育技能,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各项考核考试成绩,侧重文化课和职业技能课的教授,而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没有把体育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真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训练,无法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
(2)体育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由于对体育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设备资源限制以及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在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方法不够丰富的问题.把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仅通过一项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技能,无法融会贯通.同时,一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体育精神的自主思考和探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培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使之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体育教学与职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高职院校有具体的职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就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应该和学生以后的职业方向紧密契合,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目前一些高职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还存在脱节现象.体育教学往往是单一的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没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方向进行明确的教学规划、组织和专项培养,各专业学生安排同样的体育课程,进行同样的教学安排,这种现状亟需改变[1].
2 职业实用性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
我国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研究始于1991年,此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逐渐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综合能力为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相应地落实到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成为必然趋势.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达到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增强体质、掌握技能、磨练意志等要求,还要结合未来的岗位工作特点,着重培养与岗位素质和技能相关的体育素质、能力和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多数学生就业前最后的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有效衔接,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岗位认知等方面达到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避免工作后出现身体过度劳累、锻炼匮乏、亚健康等情况,是体育教学的任务.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不仅在身体素质上直接对接岗位需求,而且扩展到职业心理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体育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具体体现[3].
3 基于职业实用性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基于职业实用性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有针对性进行特色体育训练
基于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实用性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以后的职业性质,进行特色体育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岗位性质和特点以及岗位培养目标,选取适合职位工种需求的体育项目.例如,进入职场后需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活动量小,颈部、肩部、腰部等都缺乏锻炼,针对这类专业开设健身操、游泳、羽毛球等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入职后需久站的社会服务类行业,因长期站立,下肢僵硬,容易静脉曲张,腰部易受损.为此,体育教师可以为这类学生选取健步走、慢跑、仰卧起坐等运动.同时,增设一些形体、礼仪训练、瑜伽等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形象;工作后要从事重体力的工人,由于岗位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对身体耐力、体能考验很大,因此,体育教师对这类学生要增加利于提高身体耐受性、提升体质的体育项目,如长跑、登山、攀岩等;针对医学类岗位,则要训练学生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增强他们机体的抗疲劳性,可增设球类、手指操、棋类、按摩等课程,帮助他们提升指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对触觉的感知力,养成认真耐心的职业习惯.总之,结合岗位需要开设特色体验课程.这需要教育者因岗施教、精准教学.特色体育训练为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形成保驾护航[4].
(2)在教学中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注重合作兼容,体育课程也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学生除了参与可以发挥个人特长的单体运动项目外,还应该参与团队合作项目.这对学生学会在团队中与人默契配合,发挥集体的作用,对学生上岗后立足本职工作,同时配合好其他部门和岗位开展工作,形成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至关重要.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些球类团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要各司其职,守好自己的岗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角色观念和敬业精神.与其他课程相比,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各项活动更易锻炼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学生在经过共同的艰苦攻关后,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协作技巧,都可以得到一定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5].
(3)通过比赛增强社会适应性
体育活动包含多项竞技运动,如田径、游泳、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竞技运动展现团队体力、智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能激发运动员的运动热情,促进体质的全面发展,考验团队在既定规则下的配合程度.
在高职体育课上,为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组织赛事,制订比赛规则和章程,确定比赛时间、地点、场次等,赛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全程参与,把体育精神与个人组织、管理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多参加高校间的对抗赛、联谊赛.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人进行竞技比赛,既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方面的沟通交流机会,又为学生展现自我,发现差距,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创造了条件.学生赢得比赛,会更加努力地提升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团队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最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为打赢比赛贡献力量,也增强了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能力,有利于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中的职业体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6].
(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固然要锻炼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形成强健的体魄,这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不仅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也积极探索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培养策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寓教于乐,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二是通过艰苦的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程本身是趣味性较强的课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游戏环节,增加互动、小组合作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活动时,要及时给予激励,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这对学生进入岗位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工作中寻找快乐能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培养一种体育爱好,作为工作后长期的体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健康的心理支撑来适应社会.而体育活动是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最佳锻炼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身体耐受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增加体育项目的难度,加大训练强度,让学生在艰苦的体育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在反复练习中不断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高职体育教学可以引入户外拓展训练,由易到难,各种运动项目穿插进行,趣味游戏和艰苦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体能和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能、智力和综合职业素质都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体育教学作为增强体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根据学生职业性质制订训练项目,增强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性,在体育训练中增强抗压能力,实现体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