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懵懂少年的成人之路
——基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看上去很美》

2020-02-24张安旗郭志刚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拉康幻想镜子

□ 张安旗 郭志刚

《看上去很美》是张元导演在2006年推出的影片,以深刻的镜头语言,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种种事迹展现在人们眼前。该片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许多观众对“自我”的思考。

法国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文集》一书中曾提到关于幼儿的镜像、三界理论,而在《父亲的姓名》一书中拉康又对这些内容加以阐释、细化,使得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看上去很美》中讲述的方枪枪的故事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契合,既是一场艺术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对话,也是一场“自我”与现实的对话。

一、无意识中自我的起源

在初入学校时,学校相当于一面“大镜子”。拉康曾强调,幼儿会产生一种对镜子中形象的认同。通过对镜子中形象的认同,产生了最初的“自我”的意识,这便是他长大成人之后所拥有的“自我”的起源。这面镜子,也映射出方枪枪一路走来的心理变化。来到学校,便产生了一种视觉驱力。最初方枪枪这一主体遭遇到像场景一样的世界,这一场景支配着主体,此时方枪枪是一种诱饵的受害者,由于这一诱饵出自其本身,因此这便是主体的镜像。拉康强调的是镜子中的形象对一个人的“自我”来说具有构成性的作用,即主体的构成,但另一方面,它揭示了“自我”在最初起源处所经历的深深异化。正如影片中方枪枪在学校生活一段时间后,老师迫切地想要同化方枪枪,方枪枪做出了一系列叛逆的表现。这显示出方枪枪在这面镜子前认清了自己,并产生了对自己的迷恋的认同。在影片中间部分,老师的惩罚使方枪枪之前形成的自我认识支离破碎,揭示出“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象的、希望的、被异化的对象。到了后半部分,方枪枪才经过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三个阶段的升华最终使自己本身被主体化。

二、欲望下自我的形成

(一)欲望下梦的破碎

拉康的主体结构论中的第一层是实在界。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实在界这一概念确实有些微不足道,但其含义却令人难以捉摸透彻。所谓实在界,并不是字面意思所指的客观现实,而是主观思想中存于主体脑海中幻想出来的世界,是符号秩序建构起来的,是抵抗象征化的事物,是心理现实的不可能性。因此实在界与欲望是密不可分的。在影片中,方枪枪被孤立时体现得最为透彻。由于老师的命令与引导,其他学生逐渐疏远方枪枪,方枪枪渴望得到关注,渴望进入这一群体之中,这即是他本身的主观现实,即欲望和本能聚焦的地方。而方枪枪为了迎合自身的欲望,迫切地需要同学和老师们的关注。而老师这种做法可以称为“实在界的应答”,这种应答也就意味着主体脑海中所形成的幻想世界被入侵,这使得幻想信任感丢失。其另一层含义即是对主体宣战,在这里主体遭遇了实在界的打击,也就显示出方枪枪的幻想实际上是一种无力的美梦。这种实在界被打破后,刺激着方枪枪产生心理变化,他不断地追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从而方枪枪心里产生了一种焦虑,因为其自身做出的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因此他开始惧怕失去朋友,失去老师们的关注。这种焦虑困扰着他,在欲望与焦虑之间的关系中,主体与主体堕落的对象产生了缺口,因此他开始寻找超出焦虑的工具,开始走向一种极端的生活状态。这样就很形象地向观众展现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主体结构论的实在界。

(二)幻想中的扑朔迷离

拉康想象界的含义即“各种像的集合和不同方面,无论是有意识的像和无意识的像,观察到的像还是想象的像”。在主体初次出现后,即一次同化后,这个阶段打开了幼儿想象的世界。电影中,方枪枪因为没有得到小红花,便盯着黑板,从而使电影进入一段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在他的名字后面赫然出现了几朵小红花。但是为了得到红花,必须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事,于是便可得出在拉康那里,我们其实处在一种钓饵、一种愚弄、一种阴谋而付诸个人的镜像世界中,我们深深地误陷于这个世界之中,无法超脱。我们自出生在这个世界以后对“我”的最初的主体认识即镜像幻想,随即通过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态度折射出来的面貌,强迫自己化为他人潜意识里理想之中的“我”。成人之后,不在场的语言象征逐渐替代了当下的面孔,在社会的枷锁中,教化式的他者成了新的成年的“我”,压抑在社会语言中的“我”,放弃最初的理想,追求着人们共有的欲望,无从挣脱和逃离。然而这些所追求的欲望只是社会中平庸一员的本能需求,我们永远只是在无意识中追逐着他者的欲望,无法从中脱离出来,但最为可笑的是,我们似乎将这一欲望化为自身最本真的欲望,无知而又可怜的人,从来不是他自己,也永远做不回真正的自己。而处于幼年时期的方枪枪,正是为了夺得小红花,而要成为老师眼中的“自己”。这也便是拉康的主体结构论中的想象界。

(三)心理满足下自我的建立

在拉康主体结构的三界理论中,象征界不但处于一种优先级的地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对其余两级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支配性,这种支配性即是用别的东西代替真实存在的过程。第三层境界的展现则颇为有趣,方枪枪两次逃出学校,第一次学会骂人,第二次则没有回来。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仿佛是方枪枪突破了学校这层束缚已久的枷锁,同时阐释出方枪枪通过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接受了社会文化与语言结构的象征,进行了二次同化,从而使本身被主体化。就如弗洛伊德学说中提到的“焦虑总是与自我的一种转换相连”,主体往往会被某种事物眩晕,这种事物即是焦虑的本性,此时就需要第三者的介入,介入后主体便出现一种“自恋关系”,这一关系体现了一种控制之像,使得主体的欲望象征性地得到实现。因此不难看出,方枪枪借助象征界这一层面确立了自己的身份,构建了人格,并建立了与社会的某种秘密联系,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自恋关系”。在这期间,他反抗老师,欺负同学,使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得到满足,由此方枪枪进入了象征界,从所谓的自然人进化成了社会人,象征界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本能纳入规范,跟随主体进行语言与言语的改造,并且标志着人类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实现,从而使自己的身份最终得以确立。

三、结语

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三者是重叠并存的,不可分离。三者缺一,必然导致人格形成的缺失。这种缺失不可忽视,也为广大父母开拓了一条育儿之道。经过时间的发展,方枪枪早已不是当初懵懂无知的孩子,他成为了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抵抗住了欲望的吸引,凭借着他那颗童真的心独立于世俗之外。

拉康在这里已经下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定论: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个体不存在,因而只能是虚伪的个体,即伪我。在这个称为主体的舞台上,我们上演的只不过是穷其一生的伪我与他者相抗争的悲剧,在二者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看上去很美》中,方枪枪是一个真实自我的个例,而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不同于方枪枪,不过是奋斗着的普通人。从拉康的理论中看我们每个人,我们不也是一直在不辞劳怨地进行着对于主体的寻找和社会身份的定位吗?而确认的最后结果不过同样是为这个社会所异化,成为这场无意识悲剧的主角。

猜你喜欢

拉康幻想镜子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他者的镜子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锁不住的幻想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