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2020-02-24谭宇硕侯玥伟李素芳
谭宇硕, 侯玥伟, 李素芳
(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通信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1;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a.继续教育学院;b.传媒艺术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是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该理论与罗伊·福布斯·哈罗德和埃弗塞·多马提出的“社会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资本积累”的观点不同[1]。
目前,以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新电子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中国迅猛发展,形成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同时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已经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各个行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高职院校应当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加先进的实用技术以及更加优质的职业培训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能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现阶段高质量经济发展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纠正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持续增长依靠人口增长率和外生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在缺少外力的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持续增长的观点,并在经济学家索罗和斯旺的研究基础上,将经济增长动力内生化,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并非主要依赖于外生因素,而主要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2]。
保罗·罗默认为,知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结果,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这使任何企业通过生产而获得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因此,知识积累是技术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和保障。卢卡斯则认为,知识是社会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通过正式教育和组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样也是进行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在社会生产中不仅可以产生递增收益,还可以使资本投入收益增加[2]。
根据以上理论和观点,由于自身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高职教育应当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着力进行改革。
二、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运转的轨道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持续增加,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需要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偏向研究型,教师一般都从研究型大学毕业,仍然习惯和倾向于使用普通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教授方式,授课形式多以讲授为主,实践较少,致使培养效果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不符[3]。应尝试吸纳企业技术能手进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受经费额度和人才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一措施不能在高职院校广泛实行。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注重理论型课题的申报,对应用型课题的探究相对不足。科研焦点多集中于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对企业和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投入,在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层面显得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与区域经济有效对接不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层面不能充分契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部分院校专业设置乃至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学生不具备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加之在培养模式、专业定位等层面缺乏必要的创新,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符合需求的技术人才支撑。
(三)亟待进一步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4],明确提出职业院校需面向在校学生和全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然而,在学生职业培训方面,高职院校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存在理论多、实践少的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同时,高职院校对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关注度不够,对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等社会培训相关环节的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形成针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训课程体系。
三、 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建议高职院校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职业培训等方面探索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师队伍
建立企业和教师之间双向互动、双向流动的机制,一方面,吸纳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进入教学队伍,采取兼职代课、专业培训等方式,将企业需要的实践技术带到课堂中;另一方面,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交流,挂职锻炼,不断更新教师的技能知识储备,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另外,引导教师关注企业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实现教学理念和企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完成教学理念和研究方向的转变。着力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注重教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的培养,强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打造特色专业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与区域产业和行业进行紧密对接,认真调研市场需求,科学测算专业规模,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5]。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跟踪市场需求及变化,促进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契合。关注低碳环保、清洁能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与先进设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新型产业,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6]。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及时缩减、调整,实现专业供给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目标。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教师借助企业研发环境、平台以及设备,企业依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解决研发难题和技术难关。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创造新产品。
(三)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培训课程设置中,应以职业技能为主,注重产教融合,开设的课程应与社会行业需求紧密相关,同时兼顾学生培训和社会培训,及时采用科学方法评估培训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生培训方面,一是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内容,定期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与企业第一线技术人员面对面,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二是要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使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选择培训课程,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培训课程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教育专用手机软件、微课和慕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途径[7]。
在社会教育方面,首先,要根据区域和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研学员入职前整体情况和入职后的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开发适用教材,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网络直播、微博问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创新创业培训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