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2020-02-24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鲁 晨

(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强化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情,是维系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五部分明确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其中,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而如何建设乡风文明,营造和善、淳朴的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乡村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功能

(一)乡村文化是维系人们行为活动的情感纽带

乡村文化植根于乡土社会,是把多个个体连接成为有机整体的精神纽带,塑造了具有区域特征的价值观,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3]。人们都对故乡怀有说不尽的微妙情谊,我们称之为乡愁,其中不仅有对乡村绿水青山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乡俗习惯以及和谐亲密邻里关系的想念。正是这些文化将村民团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温度、多姿多彩的乡村社会。以春节为例,许多人即使远离家乡,在春节的时候也要长途跋涉、不远万里回到家乡,因为有了这些节日,他们的内心才有归属感。每逢春节,许多城市就会出现无比壮观的大规模“迁徙”,成就了我国独一无二的春运现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城市相比,乡村的春节年味更加浓郁。与其说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不如说是让大家在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回归家庭,感受亲情美好的重要方式。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保持沟通和交流,联系更加密切。

(二)乡村文化是规范村民行为的基本方式

乡村文化具有的规范功能,即乡村社会形成的乡风民俗对每位村民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约束,就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和谐乡村秩序。虽然现在要建设法治社会,但是植根乡土的“熟人社会”传统不容忽视。“熟人社会”更讲究人情世故,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法律有效解决的,因为诉诸法律不仅成本高,而且违背了传统的人情社会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时候远不如用传统道德文化软约束更加有效。在乡村社会,传统的乡村文化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道德约束、道德教化作用,可以有效保障乡村稳定,化解村民矛盾,促进乡村和谐有序发展[4]。乡村文化中的民俗民约并不是法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社会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如果在乡村有人逾矩,做出不遵守规范的事情,就会受到左邻右舍乡民的指责,甚至无法在乡村立足。其中,尊老爱幼、知恩图报、孝顺公婆、互帮互助等都被视为一个人应有的品德。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的,乡村文化衰落则会冲突不断、矛盾频发。

(三)乡村文化是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实现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观念和行为,反映了村民的生活状态,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发展在广大基层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动力和凝聚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例如,通过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节、文化名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使乡村经济快速进步,从而促进乡村社会整体快速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形成巨大的冲击,乡村传统生活方式有一定弱化趋势。村民与外面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传统观念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村民行为失范和乡村社会失序不断加剧,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日渐盛行[5]。长久以来,乡村传承的人际和谐、邻里友善、家庭和睦、重义轻利等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文化面临一定挑战。一些不太切合乡村实际情况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了乡村的各个方面。个别村民自私自利,“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符合原有乡土伦理和规范的陋习偶有出现。

(二)乡村文化设施不足

由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文化经费短缺,文化功能也有所减弱。缺乏开展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乡村文化活动无法更好开展,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乡村普遍出现看书难、观影难等问题。一些偏远地区,集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比较缺乏,村民无法在茶余饭后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跳舞、下象棋、戏剧表演等。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才会使其有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的责任意识。在这些娱乐活动中,村民可以在一起学习家德家风、礼仪礼节;一起沟通感情、陶冶情操;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这些活动使村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充实。另外,有报刊亭、图书馆、电影院的乡村相对较少,乡村学校用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以及其他高科技工具也相对短缺。

(三)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大量流失

村民曾经以土地为生,自给自足,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选择进城就业,准备在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对于乡村而言,这一局面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建设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招纳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6]。一些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优秀青年流失,留下的都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对于接纳新事物及发展乡村事业又有很多限制条件,缺乏自我振兴的动力与活力,这就导致许多乡村缺乏自我建设的主体。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乡村相对落后,他们盲目追求所谓流行和时髦的穿着打扮和饮食习惯,使乡村文化变了味。这些现象使乡村社会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三、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一)建立文化自信,唤起村民文化觉醒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至今,依然以其无穷的魅力影响着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是我们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石。中国乡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留下独特的文化烙印。我们强调文化自信,要重视农耕文化,更需要传承和丰富在农耕文化发展基础之上的乡村文化,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等流传已久的优秀文化应该持续继承和发扬,延续文化的根脉[7]。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引导村民运用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约束。如果有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发生,就要受到村民舆论的谴责。众人的指责会朝向伦理失范者,这种舆论的压力迫使人们不敢逾越秩序规则。

(二)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增加资金投入,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乡村文化生活。第一,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是发展乡村文化的外在保障。弘扬乡村传统文化,需要增加资金的针对性投入。统筹推进乡村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积极建设健身器材小广场、棋社等基础设施和文娱场所,让村民尽快有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和场所,尽情享受文化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第二,丰富乡村文化形式[8]。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乡村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鼓励农民从形式和内容上复兴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举办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节、庙会等。还可以通过创办画社、剧团、歌舞团等形式,着力提高乡村文化活动质量,使优秀的乡村文化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完善人才回流机制

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乡村振兴缺乏主体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要想有效实现乡村治理,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加强对人民民主的宣传,发挥村民自觉维护乡村秩序的主体力量,坚持村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村民的事情村民自己做主。激发村民政治参与的活力,实现自我管理,提高自治水平。其次,政府要支持青年回乡创业,完善人才回流机制。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包括生活基本设施建设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着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用优惠的待遇吸引和鼓励高素质精英人才回流返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要培养和支持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发挥优势,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让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