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0-02-24许勋恩

三明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

许勋恩

(三明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恢复高考、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启动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2011 协同创新计划”“高等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瓶颈。然而,纵观中美贸易战美国打技术牌和我国全球经济排名与创新指数排名脱节“鸿沟”,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其根源在于高校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执行不力。早在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针对我国创新匮乏的困境就提出高校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所有本科高校都要开设“1+X”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1](P27)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创新型人才塑造需要开发、设计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打造双创教育“金课”背景下,如何让高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全国高校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学情、校情、社情,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国外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是伴随着内涵式发展道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是伴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由政府发动的一场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回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历程,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各大高校响应号召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等创业教育基地。二是遴选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国内高校推广KAB 创业师资培训项目,已培训来自1 500 多所高校的9 000 多名一线创业师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期举办高校创业骨干教师培训,急救式、应急式地解决当前创业师资数量不足的短板。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从2016年起要求所有本科高校开设一门创业基础课程,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同时,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大赛的普及,各高校开始尝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育人模式。四是健全创业机制。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有关文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不断完善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 。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创业”“教育”三大主题,其中“创新”“创业”如同车之两轮,“教育”如同车之引擎。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观看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要通过教育这一主渠道培养懂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时代新人。然而,纵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许多高校却忽视教育引擎这一核心要素的研究,在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只强调创新或创业,而忽视课程教育这一主渠道,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这一教育基础性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双创金课“两性一度”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只是一句空话。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片面化

创新创业教育初衷在于促教育人兴国,可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不够到位、政策执行不力或失真,没有从学生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高度需要去深刻理解创业教育求改变求创造的价值理念,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全面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造成严重的创新创业教育偏离现象: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经商之道的商业教育,仅仅为了获得创业比赛名次进行个别项目辅导的比赛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创业就是让学生开公司、办企业的创业者教育。这样的教育观偏离创业教育初衷且忽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培养。[2](P2)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应回归到培养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初衷。

(二)创新创业课程观碎片化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3](P148)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是“大杂烩”,课程开发应根据大学生自身将来的发展方向及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岗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的专业人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发与设置时间上比较仓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没有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情况下就仓促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空降式”课程开发。没有基于学校实际进行“能力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情境开发,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造成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或者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根本没有考虑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内在逻辑,三位一体的创业课程理念雷声大、雨点小,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通盘考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原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与结构性,浅尝辄止,造成课程零散、混乱、碎片化。

(三)课程体系建设非专业化

专业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内容的专业化和课程开发的专业化两大建设主题,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之路。纵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有些高校只是在原有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中增设创业教育模块,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更没有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开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虽然有些高校近年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必修课,但是开设课程系统性不够。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只照搬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组建专业化的课程开发队伍,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教什么、谁来教”缺少深入研究,由不懂创业或没有创业经验的所谓专家或学者开发的创业课程实用性较差、不接地气,没有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环境认知、创业实践模拟四个维度进行专业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

(四)课程实践形式化

在课程类型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的普遍做法。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不管创业也好,比赛也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实践,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问题所在,也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把开设一门“创业基础”必修课等同“双创”教育,而且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进行传授,课程很少涉及创业实践体验、创业项目孵化和企业模拟经营等实践内容,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课程开发者没有把课程内容按创业流程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开设以学生动手参与为主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学校现有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犹如空中楼阁,使用率低,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程实践来体验、模拟创业情景以锻炼创业实践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和系统的课程观

理念决定行动,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打破习惯思维障碍,在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观和课程观上下功夫,弄懂学通,科学规划。

首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了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4](P11)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要妥善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改变错误的创业教育观,抛弃创业教育形式化、运动化的做法,回归创新创业教育促教育人兴国的教育本质,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

其次,践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和社会需要,开发设计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营造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有利环境,构建多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与创业基础类必修课程,对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开设创新与创业孵化选修课程,面向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在校生开设创新与创业高端课程,把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5](P135)

最后,做好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规划。针对创新、创业、创造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精心设计,挖掘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根据教育规律,做好课程规划,分年级分阶段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创新思维训练必修课,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大二期间开设创业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围绕“发现、设计、营销”三大主题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让学生熟悉创业基本流程与方法,为大学生创业指点迷津。大三期间结合专业开设创业选修课,补齐课程开设的短板以提高学生创业基本技能。大四期间开设一定数量的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创业积累一定的基层创业经验。

(二)构建专业化的课程师资与课程开发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守正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出路也在于教师,要在课程师资和课程开发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走专业化建设之路。

第一,构建专业化的课程师资队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要通过有效的课程载体来实现,专业化的课程师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和关键,也是教学实现高阶性认知目标的保障。由于历史及专业设置原因,我国现有创业教师队伍中没有创新创业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队伍,而且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即成为创新创业专业师资的问题,使教师在真实教育情景中主动寻求个性教育智慧内在生长的过程。创业教育课程师资专业化问题要以“回归事实”态度,让教师关切创业教育情景的真实生活体验。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重点要解决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质短板,要广泛网罗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一流教师,为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有条件高校率先实行创新创业本硕博连读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创新创业师资能力不足问题。对现有创业师资也可通过两年一轮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定期创新创业师资专题培训等途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组建专业化的创业课程开发队伍。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师资,还要解决适合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成为创业课程的设计者和主动的生产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开发适合学校、学生、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选择权与决策权,让教师有权开发“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懂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遴选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良好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师,以及社会创业知名人士、企业家、学生代表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成立创新创业课程编写委员会,广泛调研,听取企业、社会、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讨论创新创业 “教什么”“怎么教”这些教育基本问题,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后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尽量遏制一些“非专业化”人员成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者与主导者。

(三)打造“能力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群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在解决课程“碎片化”“拼盘式”上下功夫,打造“能力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群。

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合”模式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开发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服务地方发展的“三融合”模式课程群。一是创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围绕创业设置跨学科课程,为本科生基层创业设计不同的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或模块“基因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重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培养,激发创业意识,实现创业精神与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二是创业教育融入创业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基于问题导向,采用科研项目驱动的创业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设立创业相关课题,让学生参加调研,搜集相关资料,走出校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三是创业教育融入服务地方。创新创业课程群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将学生基层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课程化”“项目化”管理,引导大学生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社区治理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将创业实践训练项目纳入课程教学计划。

第二,开发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通道,形成集基础教育、孵化培养、精英培育于一体的连贯性、递进式、金字塔形、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特色鲜明、适用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群。[5](P136)其课程群要涵盖一名成功创业者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涵盖创建一个企业或创业应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包括如何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寻找合伙人、组建与管理团队、团队股权分配、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创业机会识别与风险防范等。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制定要有挑战性,开发以“创新、创意、创业、创造”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构建“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涉及创新思维训练、创意开发、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课程模块,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6](P65),为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设置相当难度的内容,设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这也是双创“金课”设计的一个基本维度和要求。

(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圈

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需要在营造创新创业的课程生态圈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学生“敢创想创会创”的社会环境。

其一,积极争取多元化资金支持。打造双创“金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基于应用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创业生态圈,需要争取学校、企业、校友、家长、学生等多方支持。一方面学校设立创业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师生参与创新项目训练、创业项目竞赛、创业实践项目训练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和校友资源、引入天使基金或种子基金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具有一定创造性和探索性,技术或商业模式有所创新的训练和实践活动。

其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依次递进和有序衔接,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课程对象从大一到大四,课程模块先基础后高端,课程类型有理论也有实践,打造全员、全程的双创育人氛围,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走向课外、走向地方、服务社会,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体现课程灵活性与开放性,师生共同参与探索,从强调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真正形成学生“想创敢创会创”良好社会氛围。此外,全社会要消除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的偏见,改变狭隘的创业教育观,在思想、心理层面认同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双创金课“两性一度”的课程标准,多维举措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提高其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通过专融融合,增加课程内容的广深与深度来培养学生干事创业的本领。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