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若干思考

2020-02-24林于良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潮利益马克思主义

林于良

(1.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错误社会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利益分化引发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要靠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这个重大的制度创新,对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1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时代价值

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对凝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虽历经风雨沧桑、遭受内外敌人的攻击和修正,但依然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大力量,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2],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重大。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不断焕发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回顾百年党的奋斗历程,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改革的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才能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偏、方向不错、力度不减[3]。科学的理论是指引实践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上的改旗易帜必然导致发展道路的脱轨。用“根本制度”的形式将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强化和细化,使其具有制度刚性,是对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有力捍卫,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重要保障。

1.2 加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整体向好的主动态势,但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速度不够快,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不够鲜活、传播覆盖面不够广、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够强等。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态势的巨大变化势必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动和分化,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思想日益活跃、矛盾日益突出。近十年来,民粹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一路高歌猛进,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根本制度”的形式,来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信。有了这种理论自觉和制度自信,我们就可以心明眼亮地辨识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理直气壮地批判各种淡化和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象,筑牢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防线,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1.3 凝聚全社会团结奋斗精神力量的迫切需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4]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日益明显,致使马克思主义整合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以嘲讽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为时尚,求神拜佛、贪污腐化、拉帮结派、不问民生。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数,但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别说影响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合法性也会受冲击。任何时候,民心都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不会变成“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使全体党员干部坚定信仰,才能凝聚起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我们的事业永远前进。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5],牢牢地拉紧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凝聚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2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错误社会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利益分化引发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等,这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6],是确保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和行动上自觉的关键。这表明,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加强理论武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领不强。从实践情况来看,不少党员干部往往以业务工作忙为借口来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还有少数党员干部一面满嘴马克思主义,另一面满腹男盗女娼、蝇营狗苟,在工作中大搞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面子工程”;更有甚者,“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搞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二是社会大众普遍知晓马克思主义,但对其精神实质的学习领会还不够深入,对很多正面宣传的内容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抽象晦涩,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早就已经过时失效,除了当作口号喊喊已无多大用处。三是理论界在研究、阐述、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致使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处于“失语、失踪、失声”的尴尬境地。这些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常态化学习所引发的恶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紧迫性,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 错误社会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也显著增强,各种思想力量竞相发声成为一种常态。思想文化领域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从来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7]。从2010年开始,人民论坛每年都形成“年度十大社会思潮”的调研报告。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些社会思潮大多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传播中不断翻新花样,其蛊惑性、传染性、破坏性逐年增强,冲淡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有的社会思潮不断寻求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营造美好生活的幻象将人们引入其思想理论体系,实现悄无声息地思想渗透。如消费主义思潮就是将消费摆在了实现美好生活根本途径的高度,重新架构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将人们引向其编织的非理性消费迷梦之中,逐渐消解人们的主体精神。有的社会思潮则明目张胆地鼓吹错误言论,如历史虚无主义就通过任意裁剪和拼接历史,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党史、国史和军史,削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社会思潮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力,就假借社会民生问题的外壳来表达其思想观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成为错误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场所,而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和迅捷性等特征则拓展了错误社会思潮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经常能引起不小的舆论效应,消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以强大的思想伟力来批驳这些错误社会思潮,那么思想文化领域的这些杂音和噪音将逐渐侵蚀人们的思想,磨损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3 社会利益分化引发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8]。作为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总是植根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分化也日益显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一部分人滋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念头,从毒胶囊、假疫苗事件到景区宰客再到今年的假口罩等,少数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追求深刻考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引领功能。此外,各社会阶层因对资源掌握情况的差异直接导致其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出现明显的差别,人们最大的社会不公平感也正源于此。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官方利益表达渠道,人们就开始借助网络等媒体进行情绪宣泄,网络空间社会负面情绪又极易产生集聚效应,有时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现象和社会冲突现象。值得反思的是,受资本逻辑的驱使,少数人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带入了党内政治文化领域,致使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倘若这些相互冲突的利益观念得不到有效协调,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就会越强烈,而贪污腐败问题也得不到遏制的话,那这些利益诉求“必将以外部冲突的方式(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以及革命危机)爆发”[9],引发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

3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的有效策略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巨大冲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 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0],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我们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内涵,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第一位的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11],现阶段最为要紧的就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只有这一思想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12]。因此,当前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尤为重要的就是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真正掌握新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新思想切实转化为做好实际工作的创新思路和科学方法。一是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新思想,形成一批有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社会接受度的研究成果。二是要加强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首先,学校思政课教学要全面选用新修订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注入教材,使思政课教材富有时代气息,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进而优化思政课教学的配方,使学生乐于接受。其次,教师要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用既富有学理性又符合青年学生接受习惯的话语为学生传授新思想、解决思想和实践难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的真理性力量,切实建构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最后,要增强说理能力,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极不平凡的“中国故事”中,感悟新思想的时代活力和理论张力,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3.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批驳错误社会思潮能力

意识形态领域从来都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真理和谬误的角斗场。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理能力,组织专门力量旗帜鲜明地批驳不断翻新花样的错误社会思潮,拨开意识形态领域的“雾霾”。一是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廓清社会思潮的产生根源、理论主张、社会危害等实质问题,对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二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3]。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欺骗性和危害性也越来越强。我们要坚持党管宣传的基本原则不动摇,着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增强错误社会思潮鉴别力和处理力,坚决过滤网络空间场域的“噪音和杂音”,绝不给错误社会思潮提供繁殖的温床。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工作,寓社会思潮批判于学术之中,通过学术水平的竞争来争取民心。披着学术的外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手法。为粉碎这一策略,我们必须深入学术领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四是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成群众熟悉和理解的生活话语,但是在话语转化中,对于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容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坚持,不能搞选择和变通,要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可亲、可信又可敬、可用[14],增强其凝聚力和引领力。

3.3 在利益协调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按照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是一种根植于特定利益背景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益在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诉求背后发现受利益影响的重要因素,从而将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同社会利益协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形式化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方向[16]。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惩恶扬善的宗教式说教,其之所以拥有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力量,就在于坚决彻底的维护了人民的利益,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种利益并满怀信心地通过奋斗争取更大的利益和幸福。因此,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成意识形态建设的巨大优势,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17]。注重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逐步消除收入分配、行业分配、城乡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制度化、科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如果没有一个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长期积聚,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为此,要积极稳妥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同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国家观、价值观等,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外,还要继续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唯此,才能最大程度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思潮利益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