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老年形象塑造与自我认同流变
2020-02-24王思思
□ 王思思 许 孜
瑞典导演汉内斯·赫尔姆根据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简称《欧维》)体现出北欧电影一贯的冷峻细腻风格,但风格不失诙谐温情。影片主人公是一个刻板而又固执的老头——欧维,他经历了幼年丧母、青年丧父、老年丧妻失业等生活不如意,心灰意冷,对现世了无牵挂决定自杀。电影通过呈现欧维坚持不懈地实施自杀计划但屡次失败最终放弃自杀的叙事脉络,勾勒出欧维这个人物的画像,从侧面反映老年人的孤独和自我认同的缺失,同时,导演把影片主题立意并未局限在反映老年人的精神困境问题上,更多地引发读者思考如何构建老年人的精神认同和心理空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典型形象的案例式展现
欧维,59 岁,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43年,性格刻板,讲原则。欧维清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巡逻小区:检查街道整洁、检查违规停车、查看垃圾是否分类,脾气古怪执拗,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
(一)欧维:人物的孤独与归属
欧维总是表现得刻薄苛刻,但实际上,他嘴上的刻薄却始终与他内心的善良成反比。他无数次因为“无法坐视不管”而去帮助他的邻居们。脾气暴躁的他为了哄小朋友装出熊的声音为她们讲故事,甚至对于陌生的人来说,他永远都是人群中第一个舍己救人的那个人。欧维的单纯美好,可能只有妻子看懂了,索尼娅的离开再也没人能对欧维的高尚精神与可爱举动给予认同,内心情感缺失的无限放大和精神认同的缺位促使欧维更加急速地想要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
每次欧维自杀的时候都会出现走马灯,回忆他的一生。观众可见,这个执着的男人,大部分时候都很倒霉,命运总是在欧维最幸福的时候对他开玩笑:父子相依为命,当他拿到满意的成绩单时,却亲眼见到父亲死于横祸;当他刚整修完房子,就遭遇火灾而流离失所;当他刚和妻子度过甜蜜旅游,就遇到车祸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妻子也终身瘫痪……这些经历看起来是那么悲惨、黑暗,但黑暗中若有光总是显得特别耀眼。欧维的光,是妻子索尼娅,这之前的大半生他的生命都被她照亮,红唇红鞋明眸皓齿是属于索尼娅的影像符号,欧维的孤独被索尼娅融化。这个女人在影片里永远是最鲜艳的一抹颜色。正如原著上所写:“人们总说欧维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而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从最初的相遇,索尼娅就将满腔的信任与爱慕付诸于这个一穷二白的男人,她总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大笑,即便失去了孩子与双腿,找不到接受残疾教师的学校,她仍然乐观。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颠沛流离的欧维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但半年前索尼娅的离开再次让欧维感受到幼年失去母亲、少年失去父亲时的那般无助与孤独,他意识到他的后半生将没有色彩,灰色的人生孤独地承受“生者”的折磨。晚年的他无人问津、无人认同,迷失在老年孤独的精神困境中无法自拔,唯一的出路就是随妻子而去,去天堂追寻父母亲及妻子的足迹。
(二)欧维:自我认同的流变
1.自我认同的流失
鲁内曾是欧维年轻时唯一的好伙伴,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彼此的原则和条例,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维护社区里的管理条规,他们有着相同的形式价值观。然而,因为对车的选择与认识不同,两人渐行渐远。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提出,人们具有相同种类、相同品位的商品选择称为“物质性认同”。从小,欧维与父亲在汽车选择上有着相同的物质性认同——买车只买国产车萨博。但作为形式价值观一致的好友鲁内,他对汽车的选择却与欧维不同,不停在变化,从起初购买的瑞典沃尔沃到换成德国宝马,欧维排斥国人忽视国货而一味吹捧进口货的行为,鲁内的举动让欧维难以理解,买车这个物质选择的差异导致欧维与鲁内的关系渐行渐远、形同陌路。在与好友关系破裂后,欧维物质上的认同从父亲、鲁内转变到只能从妻子索尼娅那获取,在索尼娅去世后,欧维物质上认同的缺失,为他接下来的自杀埋下伏笔。
欧维是一个有些偏执狂的老人。影片一开始,观众很难对这位老人产生好感,他性情乖戾,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并且随时会对他认为不守规矩的人产生不满然后恶语相向,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抱怨与他原则所对立的一切。认同理论中,把具有形式认知、相同原则或相似行为的表现称为“形式上认同”。影片中的欧维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对形式的要求很高,导演用很多细节表现欧维这个性格特点,他对形式上的墨守成规、非黑即白、愤世嫉俗只有妻子索尼娅和好友鲁内认同,随着好友关系破裂、妻子离世,欧维的形式上认同与物质上认同一起消失殆尽。通过影片深究人物形象的背后,所隐藏的是老年人内心认同缺失的精神困境,影片围绕“如何重建人物心理空间和自我价值”展开叙事。
自杀之前的欧维,几乎拒绝与所有人联系,他老无所依,独身生活在充满着索尼娅气息却早已没有索尼娅的房子里。随着一个个亲人的相继离开、好朋友的反目、晚年失业,直到世界上最后一个真正认同自己价值的人——妻子的离开,他现在唯一倾诉的对象是索尼娅不会给他任何回应的墓碑。欧维失去了人所需要的心理认同空间,人过半百的他陷入人生僵局,个人价值认知和精神认同的缺失使他别无选择,想要仓皇而逃。
2.自我认同的回归
该片以交叉叙事展开剧情,以时间为准线来讲述故事,同时穿插男主的回忆叙事。电影把主人公每一次濒死的幻觉都变成了一段回溯,欧维的一生都在死前瞬间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流动而过。本片电影线性叙事的同时穿插回忆叙事手法:一方面,回忆叙事线是通过交代欧维如何变成“性格刻板,讲原则,脾气古怪执拗,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样子的“过程”展现;另一方面,线性叙事是通过叙述欧维经历上吊自杀、汽车尾气自杀、卧轨自杀、饮弹自尽等四次自杀过程,都被邻居帕维娜突然的无意识破坏导致最终计划流产的叙事结构展现。影片通过巧妙设计“闯入者”角色——帕维娜,强化戏剧冲突的表现张力,增加影片的情节性与趣味性。影片中,欧维的自杀总是会被他聒噪的新邻居用不同的方式打断。他想死却死而不得,聒噪的伊朗邻居的出现对欧维的孤独发起了挑战。欧维虽然表面冷漠,但内心纯良并且热爱帮助他人,随着和热情的伊朗孕妇的相处,欧维逐渐与外界建立起了联系,并开始接受他人的帮助。
天性乐观的邻居帕维娜一家的突然出现,用不同的方式打断了欧维的自杀计划。孕妇总是乐观开朗,一次次向冷漠的欧维寻求帮助,打破欧维老年自我认同缺失的僵局。她聪明机智又善解人意,巧妙地融化欧维的保护色。帕维娜的两个女儿,也让老年欧维感受到了缺失的天伦之乐。他为她们讲故事,哄她们睡觉,就像两个小天使洗涤了岁月对他的无情折磨。也是她们,重新拯救了欧维的生命。围绕欧维的一生,欧维四次自杀计划失败继而放弃的背后是他感受到新邻居对他的爱与认同,他们帮助他树立对待生活的勇气和热情,重构欧维的价值认知和自我认同,寻找到苦难人生背后的生存意义,使欧维走出灰色地带,实现自我成长,迎接生活与挑战。
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透视电影表达的深度
欧维一生与铁路、列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象征欧维的人生就像是那条他养护多年的铁路,永远笔直向前,偶尔途径岔路,隐喻他人生中几次发生的变故。影片中,一列火车从孩提时代的欧维背后驶来,冰冷、坚固、庞大、坚定不移,这列火车就是命运,这一列“命运”的列车在十几年后撞上了父亲,让年幼无知便失去母亲的他再次陷入孤独。由于偶然的失火,欧维失去了父亲以及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家,象征着“亲情”和“童年”的归宿被烧成了平地。欧维命运的列车还在前行,这时无家可归的欧维睡在火车上,偶然遇见了“爱情”和“成年”——索尼娅。然后妻子的离世和服务了43年的铁路公司解雇,象征着欧维前半生的命运之车到达终点。
北欧电影对于色调的掌控极其出色,以蓝色为主,辅以相反色红色为反差。欧维的蓝遇上了妻子索尼娅的红。画面依旧是北欧风格的冷色调,只有在欧维与妻子谈恋爱的时候,画面才变成暖色调,影片整体的蓝色贯穿始终,使全片的画面达到统一。欧维的房子不是蓝色而是红色,这是人物在冷漠蓝色外表下红色的内心,冷峻的北欧电影画风下多了一丝温暖。
本片有着典型的北欧电影风貌,安宁生活化的场景搭建,以时间为准线来讲述欧维精心准备与实施自杀的过程,穿插欧维对自己近六十年的人生回忆,走马观花、悲喜交加,回忆中交代主人公欧维如何走进老年精神困境,物质认同、形式认同、情感认同如何一步步迷失。在影片后半部,通过欧维经历四次自杀过程,都被邻居帕维娜突然的无意识破坏致使最终计划流产,以及欧维在邻居一家的影响下如何进行个人价值重构和重建心理空间,实现精神复苏,最后放弃自杀,从内心真正认同妻子在世时的人生信仰——努力生活、面对苦难、学会成长,升华影片的深刻主题。
三、结语
影片把目光聚焦于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反映了当代社会学面临的现实问题。老龄化的加剧使老年群体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老年人都面临同样的精神困境。这类影像资料的存在让我们对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内心诉求给予关注,对他们的精神认同产生更多思考。电影的主题是探究老人的精神困境,精神困境的解决路径在于帮助他们实现精神救赎,精神救赎的表现形式是爱。一部悲喜交加的电影,回忆和现实穿插进行,悲剧和喜剧轮番上阵,直至最后归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