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系列节目中的辩论风格研究
2020-02-24吴婧雯
□ 吴婧雯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奇葩说》是由爱奇艺于2014年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播出之后,瞬间吸引了大批观众,创造了收视率新高,自上线后总点击量过千万,热点话题和选手更是争先恐后登上微博热门。该节目的宗旨是要在华人圈内寻找“最会说话的人”,将个性和风格迥异的“种子选手”纳入麾下,就每期话题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语言的交锋。选定的选手被冠名“奇葩”,顺应了新时代下的泛娱乐化特性,降低了专业辩论的严肃性,添加了娱乐性和可观赏性。2019年《奇葩说》推出至第六季,每一季的赛制和规则都有创新和变化,增强了互动融合度和不断升级的辩论激烈感,让驳斥的焦点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让经历的独特感化人们的情绪,将语言的吸引力放大,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快乐与思考。
语言类节目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当下精神消费的娱乐快感,更激发大家转换角度去思考。《奇葩说》中的辩手们靠各自的语言风格去打动观众或动摇原有观点。本文从传播语言出发,运用话语分析和案例分析,探讨节目中较为典型的选手们的辩论风格及其各有千秋的语言魅力,试图概括出其标志性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技巧,从而分析《奇葩说》吸引观众的原因,探索有效说服的语言表达与口语传播能力的表现形式,为当下语言类综艺节目提供借鉴。
二、《奇葩说》的代表性选手及其辩论风格
《奇葩说》成为第一个互联网平台制作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开辟了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新纪元。它的节目形式独一无二,话题另辟蹊径,成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个性化人物形象。这些“奇葩”风格迥异、特征鲜明,他们标签式的优势通过口语化的语言彰显出来,自成一格,各有千秋,令观众们赞不绝口、心服首肯。《奇葩说》打通了口语传播新的出口,通过丰富的话语来点燃大众。在节目中,选手们并不是只有唯一不变的一种表现形象,他们的类型和表达方式会结合辩题和己方观念调整成为最佳的表达风格,语言风格战术是多种多样的。标签化的类型仅仅是选手典型常用且观众们较为熟悉和关注的形式,并不是其仅有的风格。
(一)心灵捕手——情怀
心灵鸡汤会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舒缓情绪,使人们甘之如饴。很多选手在讲述自己观念的时候,会使用平和的情绪、温柔的声音和舒缓的节奏,打情感牌去感化观众,这一招往往十分有效。心灵捕手善于运用感性的感知去布置密网,步步收紧以获取观众的感动、信任和认同,带领着我们走入回忆、看清现在、认准未来,弥足珍贵的记忆或展望都是情怀,这样一份十足浓郁的滋味填满心头,很少有人不为之动摇和被说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陈铭,网友称他为“情话之王”,他时常运用鸡汤文的形式温暖并打动听众,节目组标榜他的技能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他绅士的语言似情诗一般动人。在赞成朋友圈不应该屏蔽父母时,他用自己的经历细数与父母相见的日子不多,表达出不想跟渐行渐远的父母分隔越来越远的内心,一字一句真情流露,让人备受激励;在阐述不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时,他用隐喻坦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这种谦谦风度,将“动之以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温润如玉的表达方式可能稍显正统,不够有冲击力,但不可否认,这些短小精悍的美好形容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满满的动力,很难让人拒绝。
(二)娱乐助手——个性
网络综艺节目要适应当今泛娱乐化的大势所趋,因为人们渴望在休闲时间沉浸在不用深度思考就可以轻松获得愉悦的氛围之中。《奇葩说》中不乏性格独树一帜、行为大胆豪放、个人特色鲜明的选手,他们不走“常人路”,思想言行时常剑走偏锋,点燃并加强场上火热高涨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个性老将就是范湉湉和肖骁,他们一个泼辣豪气,一个古灵精怪,自始至尾都毫无掩饰个性迸发的张扬,独有的性格是他们构建明星化形象的有力标签。在节目中,他们更像是娱乐助手,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流行的网络用语和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常人的真实感受,有时还加入表演的成分,博人眼球,顿时使观众们热血沸汤。除他们二人,节目中还有许多选手的演说都大大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如大兵运用掺合了浓厚地域属性的东北普通话来描述生活场景,场上所有人都被地地道道的东北口音加上他一本正经的憨厚吐槽所逗乐。他的话语质朴又不失灵气,粗犷又不失细腻,简洁而不留余地,传神达意之间透露着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除了方言口音的娱乐,有的辩手通过表达中的声音变化来令人兴奋,比如欧阳超惯用咆哮式的怒吼加强声音的音量和重音,以此强调自己的观点。他原本职业是警察,这样的爆发与我们理解中警察的庄重形成鲜明的反差,也会刺激到观众的娱乐细胞,为这种鲜明且喷薄而出的正义感形象欢呼雀跃。
(三)职业辩手——逻辑
《奇葩说》基本上以选手之间观点陈述并论证的辩论形式来考核和比拼,其中有不少专业性的辩论选手。最被大家熟悉和喜爱的马薇薇,她曾参加过很多专业的辩论赛并获得过冠军,作为节目中出类拔萃的女性专业辩手,她颠覆了传统女性温柔如水的表达,言辞犀利且精炼,声音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常常语出惊人,用清楚的条理给人以一语道破天机的霸气滋味。还有一位则是黄执中,他是历史上唯一连续两届拿下国际华语辩论最高赛事的最佳辩手,享有“辩论之神”“宝岛辩魂”的称号,他儒雅动情、层层解剖,观众们越听越有道理,越听越着迷,他的一声“来”便开始引领大家逐步攀登思维的金字塔。
在讨论遇到今生挚爱是否离婚的话题时,马薇薇表示:“心跳、发热、出汗这些是爱情的表现,但不能等于爱情,昨晚刮伤了腿,打了破伤风后也有相同感受,那说明我们是爱上破伤风了么?”“人维持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后也可以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所以你跑个步,跑步机就是你的人生挚爱了?”以此来反驳对方辩友关于爱情的定义和解读,强势机智地以最快速度在对方的辩词里找到突破口。在讨论“如果非要在一个有后代的已婚科学家和一个没有后代的未婚科学家中选一个为解救全人类牺牲,选哪一个”这个话题时,双方选手就为什么选择各自观点对应的科学家而逐一阐述了理由,将科学家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相互比较。黄执中则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论点出发,即“人类之子”,科学家的亲人在事后承担的责任去论述伟大的行为往往是一个伟大的阴影,他直言:“伟大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走不出这种伟大,你们不放过这种伟大。”观众敬佩专业辩手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总是可以挖掘到卓尔不群的观点,然后一鼓作气地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一一论证,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和听似没有漏洞的言辞也可以见招拆招,以己克敌甚至扭转乾坤、反败为胜。专业辩手集洞察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力于一身,尤其是在很多无法衡定是非对错的话题之中,尝试更深层次的多重视角和更深入的剖析,他们将“晓之以理”发挥到极致,用精彩绝伦的发言征服了观众。
(四)诡辩能手——另类
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凭借虚假的根据或投机取巧的表达,让大家对一个道理产生动摇或者是将一个道理弄假成真,往往有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意思。本文要强调的不是它的这层贬义,而是夸赞《奇葩说》中很多选手对话题的另类思考。辩论观点有时并无关对错,每个人的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相似和差异之处,当我们陷入某个思路而你争我执却都无法彼此认同的死胡同时,别出心裁的角度可以让“沦陷者”看见一丝光明。也许这个想法不符合传统世俗的价值标准,不在通用的框架体系构建之下,但也许它是一个契机和出口,让双方可以转换思维,让气氛由冷转热,让观众可以留白思索。
肖骁谈到自己不愿意让妈妈去养老院时说:“道理很简单,因为我要‘报复’她!我小的时候,她怎么没有让我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我小时候想学唱歌跳舞,我妈非让我学钢琴、五子棋、毛笔字……”观点标新立异,虽然不一定符合通常的认知标准,但本身他的表达就带有夸张反讽的成分,最重要的是增添了娱乐效果,与他本人之前设立的形象如出一辙,这样显得他的另类想法也恰如其分。姜思达在解释时刻保持联系的情况,从父母、恋人、上司角度分别论述了“时保联”产生的效果,事例充足、感情饱满、语出惊人、金句迸出,他直言:“当我们没有手机,我们都不配去爱一个人,爱情的基础是手机……以后证明我们的爱情,根本不用婚戒,我们送话费!”吐字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发言完后为本方力挽狂澜,赢得反超票数,引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和夸赞。很多个性选手常常剑走偏锋,为节目带来更多的思路、娱乐和笑料。
(五)编排高手——情境
节目中辩手经常使用到的论述方法就是举例子,事例多样,有来自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亲身经历,也有名人故事,案例往往会很大程度地增加观点的可信度,有很强的说服性和表现力。对应话题和观点进行一个有机结合、深情描述,两者充分融合有奇效,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颜如晶。她十分善于运用食物类比来论证观点,与她总表现出的“吃货”形象相吻合,而与食物、吃饭相关的情景都贴近生活,方便人们理解和相信,从而得到认同。在讨论“好友恋人出轨要不要告诉好友”时,她举了跟食物相关的例子:“他吃晚餐吃得很开心的时候,你告诉他没有一个厨房是干净的……”用描述食物的例子、简单直白的话语论述她的观点——哪怕别人沉浸在甜蜜的谎言之中,我们也不应该去拆穿,唯一的伤害是知道事情的真相。在解释应该寻找经验多的伴侣时,她假设了美食家品尝牛排的场景,说明如果得到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家的夸赞,会比第一次吃牛排的人的夸赞要更加愉悦,从而帮助大家理解自己的观点——经验丰富的人最终选定的目标是经过众多比较的,比初出茅庐的选择要更加慎重和有价值。所以大众经常感叹她的“吃”遍全场,这样巧妙的编排情境,既可以轻松休闲地将视野拉回生活中,用最简单直接的话语将道理阐述清楚,避免繁冗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又可以自证观点,加强可塑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
三、结语
本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深刻细致地剖析了《奇葩说》中选手们迥异的风格类型,总结了他们各自语言风格的特点。从语言技巧、辩论风格的使用和把握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奇葩说》不同于正规的辩论赛,更偏向于娱乐化,节目中代表性的选手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辩论方式,要结合他们自身的性格、语言的风格、当时的语境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为了更好地说服他人、赢得比赛,他们塑造出了非常独特的辩论风格和形象定位,深受大众的喜欢。其次,在口语表达中,恰到好处地塑造了自我形象并使用一定的语用策略,大大提升了语言的准确性、可理解性、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体和适度的辩论风格更容易让观众信服,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有效增强了传播效果。最后,熟悉和掌握一些语用的技巧,会让口语传播更有影响力,会呈现出更好、更清晰的叙述,让情节有因有果、有情有理、引人入胜,加上生动的语言表达,构建出了活灵活现的意境,丰富了演讲的内容,成功地讲好故事。
虽然节目中选手们的魅力是节目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各自较为单一化的语言风格不免存在一些不足,对节目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和阻碍。我们通过第一季至第五季的节目走势发现,选手们更好地延续个人形象的设定和标签式的辩论风格,前期会大幅度助力各自的发挥,将优势明显地凸显,但长此以往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很难满足于一成不变的表现方式。一方面,观众会对固定的人物产生刻板印象,对选手发言内容的创意则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会使语言的娱乐性和幽默性大打折扣,这对语言类节目的长期发展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若是选手们一直享受于特定风格带来的称赞,则容易沉浸其中,无法跳脱出固定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利于开拓视野、转换思路、丰富措辞,久而久之难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会被新人所打败,自身的噱头时过境迁之后很难有新的突破,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所以无论是选手个人还是节目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风格,还需要居安思危、勇于创新、多元变化,从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