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2020-02-24巩丽云

纺织报告 2020年5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思政

巩丽云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课程思政”具体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4年。自2004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布设形成了探索体系。2005年的“两纲教育”、2010年的改革试点项目,逐步对在不同学科、不同教育教学阶段融入思政内容进行分析探索。自2014年起,德育正式被纳入实际课程教学,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育人育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背景及意义

探讨“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背景与意义。一方面,通过背景分析,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模式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借助意义分析,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找到推动“课程思政”的长期动力。

1.1 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现阶段处于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方文化体系、多阶段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广,有助于其三观的形成。但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本身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学生的三观形成并不能够完全保证是正确的,这就促使院校对学生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的正确三观,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教学任务。这既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普通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意义

“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可以从3个方面来探讨。

(1)从院校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模式是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因此,其重要意义体现在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上。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思政”,能够较好地突出德育教育,实现对德育核心教育地位的落实与体现,进而从课程细节入手,实现对学生素养与三观的正确培养。

(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服装设计专业,除了通过常规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潜移默化间加强了学生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丰富教学案例的同时,能够将其作为课程优化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对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探索[1]。

(3)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通过“课程思政”模式的教育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激发课程本身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实现对学科进步的有效推动。在补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足的同时,又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育人的重要概念。如在服装设计专业,对学生艺术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要将思政理论与艺术有效融合,发挥其作用。

2 现存问题

结合具体的学科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来看,“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共性问题的分析来综合阐述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践内容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模式实际上并未形成完全成熟的理论依据,且不同高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方向与特色不同,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中,就会出现一定的摸索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就是实践内容相对不足,将思政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缺乏教学展出的具体环节。这就导致教师在考评学生的过程中不能突出重点,无法形成典型课程,起不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从服装设计专业来看,其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与学校对接的实习单位,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展现学习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强化了思政,课程教学时间的划分有了一定的倾斜性,而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思政学习展开分析与考评,就需要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的匮乏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陷入了僵局。

2.2 理论支撑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模式建构与探索的过程中,忽略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思政教学的理论引入,因此,其他课程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导,使“课程思政”本身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缺乏长期的延续性与活力,虽然融入了课程实践,但无法体现出真正的教学实效。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偏向于艺术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对学生艺术能力与意识的激发,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入,导致理论支撑整体不足。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的人才。因此,侧重点不同的高职院校往往体现出独特的教学模式,但是整体而言,高职院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共性中存在个性化丢失而导致的课程回归陈旧化的情况,缺乏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的技能后,会和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对接,在企业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提前与社会接轨,取得进步。但是,由于缺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课程思政”模式就无法得到实际的开展与体现,出现了教学断层的情况[2]。

3 实现路径

结合对现存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要在高职院校中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中,以专业个性入手,通过现存共性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落实。

3.1 充分发挥专业个性

“课程思政”的重点既包含课程又包含思政,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的个性化元素,然后,将其与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既发挥彼此的优势,又强化两者的有机联动,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

具体到实际中,就是通过提取三观的树立、“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内容,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元素相结合,如通过“文化自信”与设计元素中“民族元素”“原创风格”等内容的融合,形成个性化的教育内容,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课堂教学专业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或者基于学生的自主就业、职业道德等,形成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分析,进而衍生“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内容,为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完善提供更多内容[3]。

3.2 融入地方特色

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形式与特色不同,基于不同地域的现实土壤,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与需求也不相同。因此,要在模式构建中融入地方特色,形成地方文化的特性教育,充分挖掘文化地域,进而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具体到实际中,就是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来实现“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可以根据地域民俗文化、地域地理特征等,形成针对特定元素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对专业课程的丰富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而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有区别,但是其核心目的都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思政”还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在“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下,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体到实际中,就是从责任划分入手,首先,明确“谁培养”和“培养谁”,划分责任对象[4]。其次,明确“培养内容”。最后,明确“培养目标”,从根本目标出发,拆分思政培养的具体内容,注意落实,借助教育教学功底,实现有效培养。

4 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理论分析,探讨基于服装设计专业开展思政教学以及思政教育内容与服装设计专业相融合的方法。但在实际中,基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与教学条件,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任何理论内容在没有实践的佐证下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要在“以人文本”“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思政的个性化理论分析,最终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形成优质化、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