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语文教育观
2020-02-24吴川市海滨清源小学陈丽英
文/吴川市海滨清源小学 陈丽英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大量的文科实用型人才,而培育文科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在于语文教学。
一、我的语文教育观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一套正确价值体系,不然,即使丰衣足食也未必会感到真切的幸福,绝顶聪明也可能走上歧途而亲手葬送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孩子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好“文化育人”方面的引导工作,我始终坚持并践行“化人以语,育人以文”这一语文教育观。
二、如何实现语文学科“文化育人”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处于核心地位,在教学工作实践推进中,许多学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把这些还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带到核心位置。
(二)语文学科“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1.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人文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选材特别多,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课堂的教材学习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人文资源,对课文内容加以整合、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走进作家内心,因生而教,因势利导,净化学生心理来启发、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与深思,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进取的人生观。
2.抓好课前三分钟的说话训练
课前,我都会让学生进行两三分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评述周围发生的事,或评述已学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引发反思
反思是品德完善的重要措施,也是纠正错误的良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文时,我插入了小视频——“人类的哭泣”。该视频呈现的是地球遭人类破坏后,人类自食苦果的大量事实。这些事实让学生触目惊心,他们为地球的现状而沉痛、担忧、愤慨、呐喊,同时也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便会更懂得珍惜大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激发情感
这里所说的“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地读。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这样,学生心灵深处会产生鲜活通俗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学生真情的流露、情感的体验。利用这一时机,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学习课文的所思所想,使学生在书面语言训练方面有话想说,有事想写。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气势美。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些课文时,我和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用心感受到了字里行间包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进而培养了爱国情怀。
5.在诗歌赏析中培养高尚情怀
中国的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古代诗歌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个人从小读唐诗,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有好处。诗歌是小学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的极好材料。例如,艾青的作品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并从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艾青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其诗歌一般是描写黎明、火把等有象征性的事物,我们从诗歌意象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以及对光明、黎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6.品味经典,享受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既是真实的,也是具体的,这些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外阅读。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其次,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传授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其提升阅读效率。推荐学生读《海洋未解之谜》《昆虫记》《红岩》《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些文学名著,每天阅读半小时,赏读成诵;引导学生作读书笔记;编制手抄报。开展“趣享经典,弘扬正本文化”的交流会,学习鲁宾孙执着乐观的精神和保尔坚韧的革命意志,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祖国的教育。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这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其学习成绩,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刻苦学习的态度,为其树立“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