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南美白对虾小棚培育扣蟹新技术
2020-02-24蒋建斌张楼
蒋建斌,张楼
(1.南通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300;2.南通市富民港种畜场,江苏 南通 226010)
2018年初,南通市开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全面整治。通州区当初共有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面积8 116×667 m2,全部抽取地下水进行养殖,被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为此,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与养殖户积极寻求转产转型出路,在东社镇东顺合作社进行小棚改建培育蟹种试验,经一年的养殖试验,发现蟹种培育不但利于土质去盐碱化修复,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试验的120×667 m2蟹种培育池塘,共产出蟹种21 756 kg,鲢鱼种9 144 kg,花鲢种4 608 kg,总产值1 300 200元,利润4 360元/667m2。给广大养殖户做出了一个转产转型高效养殖的典型示范。成功的经验目前也在全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全区现共有2 301×667 m2转养蟹种。现将其主要技术小结如下。
1 池塘条件
1.1 池塘改建与增氧设施
试验养殖池塘选择在通州区东社镇横马村东顺合作社养殖塘口,于2018年3月进行改建。周边水系畅通、无污染,试验养殖池塘总面积120×667 m2,先去除原小棚钢架、水泥板过道等无关设施。蟹种培育池由原二个相邻的小棚用挖机去中坝平整而成,每口池塘规格均为21 m×45 m,东西向,池塘深度0.6 m。各池塘堤坝内侧用黑色的塑料布覆盖,环沟内侧坡比1∶1.5,外侧坡比1∶2.5,池塘可蓄水深度0.6 m,池底略有倾斜,一侧进水,地势较低侧池底埋设PVC排水管道,排水管高度固定,高出水位,自动排出。所有池塘都安装微孔增氧系统,PVC气管还是利用原管路,每池沿四周2 m距离放有6个曝气盘,罗茨鼓风机按照0.2 kW/667 m2的标准配置。
1.2 防逃设施
在池塘底部边缘处设置60 cm高度的拦网,选用40目聚乙烯网片,内侧上口带有20 cm高度的黑色薄膜。四周用水泥桩固定,中间用竹桩支撑,间距2 m。在堤坝中间用60 cm高塑料板防逃,下口埋在泥中10 cm,上口四周用水泥桩固定,中间用2.5 cm直径的尼龙水管作为支撑管。防逃板四周呈弧形,上口用不锈铁丝绷紧固定。
1.3 池底改良
池塘整改后,用犁耕机翻耕塘底,翻耕深度10~15 cm。在塘底每667 m2施放100~150 kg已发酵鸡粪作基肥,起到增加肥力,疏松地质促进底栖生物生长的作用;用生石灰100 kg/667 m2化水泼洒消毒,杀灭病菌,增加池塘水体钙含量。
2 水花生栽种
水草既是蟹种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同时还起到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为幼蟹提供植物性饵料的作用。水草生长好坏将决定养殖的成败,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由于水花生是当地比较常见水草,水花生耐高温,在整个养殖期都正常生长,寒冬时根茎在水里,也不会腐烂,起捕时还可将水花生打堆,用抄捕方式起捕,便捷又不会淤泥呛鳃。
四月上旬气温较低,水花生发芽速度较慢。采取地膜保温种植法促使水花生提前快速生长,为五月份大眼幼体下塘提前营造优良环境。每口池底沿池塘方向,均匀种植六行水花生。每行开浅沟,均匀铺上水花生,覆盖少量泥土(加水后不上浮即可),种好后每池洒2 kg复合肥,然后覆盖白色透明薄膜。前期每隔2 d喷洒池底,让其保持湿润即可。待水花生新茎5 cm长时,掀开薄膜,开始慢慢进水,确保5月中旬投放大眼幼体时,水花生长势良好。
3 前期水质处理
投苗前1周,开始进水至30 cm水深(此时不宜水过深,会影响水花生生长)。用肥水宝进行肥水,为幼蟹提供足够的开口饵料,肥料用量要结合池塘肥瘦情况灵活把握,适度肥水还可有效抑制青苔等敌害生物滋生,投苗前2 d再用0.3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水体。
4 苗种放养
采取蟹种培育池中套养鱼种的养殖模式。在当年5月10号开始投放大眼幼体,所有大眼幼体都是来自本合作社东菱土池育苗基地;雌种蟹175g/只,雄种蟹225g/只,大眼幼体达7日龄,淡化池塘水体盐度降至2以下;采取“三看一抓”的方法,挑选优质蟹苗,一看个体是否均匀,二看蟹苗是否体色一致,具有光泽,呈黄褐色,三看蟹苗活力,具有较强的逆水性。用手轻抓一把,立即散开并有戳手感的为好苗。
蟹苗选择晴好天气投放,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边,依次那好苗箱沉浸水中数次,让苗适应以后,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放养密度为2 kg/667 m2。6月18日投放花白鲢夏花,每池7 000尾白鲢,3 000尾花鲢。
表1池塘蟹种及搭配苗种投放情况表
5 日常管理
5.1 投喂管理
根据幼蟹各阶段生长营养需求科学选择饲料,坚持两头精,中间青原则。大眼幼体下塘后利用水体和底质中的水生生物与有机碎屑作为开口饵料,待Ⅰ期幼蟹蜕壳结束后,开始投喂正大河蟹0﹟料,每天投喂1次,每池1 kg。Ⅲ期后改为1﹟料,每天增加投喂量至3 kg/池。Ⅴ期后改用自制颗粒饲料,投喂量5 kg/池。7月下旬开始,每池增加2 kg麦麸,麦麸为干粉全池手洒,蟹苗在水草或水面上吃食。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5.2 水质管理
整个养殖过程采取肥水培育模式,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 cm。全程只加水不换水,水位线保持稳定,前期水位控制在0.3~0.4 m,中后期水位控制在0.6 m左右。每隔20 d泼洒1次芽孢杆菌或EM菌,充分降解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分解池中的有害物质。6—9月每月施肥1次,以复合肥+尿素为主,每次用量各为2 kg/667 m2,以补充水草和水体水生植物的营养所需。促进了藻相、菌相平衡,养殖池水始终保持肥而不老。
5.3 水草管理
待梅雨季节来临前,将水花生连根拔出,均匀铺设在水面,水花生厚度适宜,覆盖面应保持在80%左右。当水草生长过于茂盛时,一方面影响蟹种活动、摄食空间,另外还影响水流交换和水体溶氧,应人工移除;若过稀则用水花生、水浮莲进行补充,补充时主要采取在养殖池中设置水草带,补充的水草要求干净、新鲜。遇到台风、狂风影响时,水草会堆挤到一侧,需及时整理。
5.4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要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定期对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免疫多糖、符合维生素等制成药饵投喂,提高抗病力。在整个蟹种培育过程中养殖病害较少发现,主要有纤毛虫病、烂肢病、肠炎病等常见病害,经常检查,如发现有纤毛虫,应及时使用纤虫净全池泼洒,若发现有烂肢病、肠炎病等,应使用聚维酮碘等消毒药物全池泼洒进行防治。
5.5 注重补钙
蟹种培育阶段蜕壳比较频繁,一般完成8~9次蜕壳。蟹苗通过吸收水体及饵料中的钙、磷物质,进行体内积累并促进蜕壳。在整个蜕壳过程和蜕壳间隙,有效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钙储备不足,往往导致河蟹蜕壳缓慢,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每隔10 d饵料中拌入葡萄糖酸钙,15 d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溶浆补充钙质。
5.6 勤巡塘,多增氧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蟹苗生长情况,吃食情况,水质变化情况等,尤其在夜晚加强巡塘。多开启增氧机防止水体缺氧,进入7月,随着池塘承载量增加,投喂量同步加大,要坚持每天开,使池水溶解氧始终保持在5 mg/L以上,充足的溶氧既能满足蟹苗较好的生长、蜕壳,还利于池塘底质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营造较好的栖息环境。
5.7及时清除二龄蟹
二龄蟹俗称“小老蟹”,由于其个体较大,活动抢食能力远远大于普通的蟹种,若不及时清除,会残杀其它一龄蟹种,严重影响产量。一般都采用地笼网进行收捕。后边网袋改用2 cm大网目,用桩子架空悬挂,让蟹种自行爬出,二龄蟹滞留在网袋内。
5.8 填好《池塘管理记录》
坚持每天对池塘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重点对池塘整改、清塘消毒、水草栽培、施肥方法、饵料投喂、苗种生长等管理关键进行完整填写。及时总结养殖试验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
5.9 捕捞与销售
到了12月下旬,气温降到5℃以下,数次霜降后开始水花生打堆。每池打堆10~12堆,草堆直径在2 m为宜,底部与塘底面接触压实。隔半月,蟹苗70%以上钻入草堆,可以起捕销售。四人一组,用抄网进行抄捕与杂物分离。经过二批次抄捕可以起捕90%以上。池中剩余的蟹苗排干池水,采取人工拾捡起捕干净。鱼种在蟹苗二次抄捕结束后,排水一次性起捕。
表3池塘成本、效益分析表元
表2池塘起捕结果统计表
6 小结与体会
池塘简单改造即可投产,两种养殖模式相似度高。经过对原南美白对虾小棚附属设施清理后,进行适当改造,对池塘整体构造未做过大的调整,整理费用控制在500元/667 m2以内,池塘深度保持不变60~70 cm。虽然夏季最高表层水温达34℃,由于水草覆盖面积基本都在90%左右,起到较好的遮荫降温作用,池底水位还处在25℃,处在蟹苗适宜温度范围。由于池塘是平底池塘,水草平铺均匀并且经多次人工稀疏,饵料全池投放等综合措施,培育的蟹苗规格整齐,规格都在160头/kg以内,深受成蟹养殖户的青睐。
互利共生降低养殖风险。试验基地由于套养了花、白鲢,利用其滤食藻类、中上层水体生长的习性,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未有蓝藻暴发,老化的藻类及时被鱼摄食,新的藻得以及时补充,养殖周期内,水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蟹苗成活率、规格都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不影响主养品种使养殖池塘得到充分利用,通过鱼种销售,即可收回池塘租金,极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该养殖模式改良盐碱作用明显。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小棚转型升级是环境整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养殖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蟹种培育池套养鱼种技术,既充分利用原有的池塘条件,相对较小的投入,解决了转型难题。从目前全区今年新增的2 000余亩改造池塘看,生长形势非常喜人。由于水花生具有一定吸附氯离子的作用,池塘中水体的盐度由开始的2左右,现在全部降到0.8以下,对环境的修复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